议论文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
一、单项选择题:1.A2.D3.C4.C5.A6.C7.B8.B
二、多项选择题:1.ACD2.AE3.AB4.ADE5.BC
三、词语解释题:1.事:战事。2.是:这,指代颛臾。社稷:国家。3.修:完善,讲究。来:招来,归顺。4.陈:施展,贡献。列:职位。5.颠:跌倒,仆倒。相:辅佐的人。6.分崩离析:四分五裂。谋:策划。干戈:代指战争。
无乃:岂不,恐怕。过:责备。
四、简析题:
1.(1)孔子反对攻打颛臾。
(2)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在邦域之中;C.是社稷之臣。
A是历史事实论据,B和C是现实事实论据。
(3)反问、呼告。
(4)反驳论点。
2.(1)第一层:从“孔子曰不能者止”;第二层:从“危而不持彼相矣”;其余为第三层。
(2)冉有、季路二人推卸责任。
(3)类比法。
(4)理论论据。
(5)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批评季氏将对颛臾发动不义战争;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失职的虎兕、龟玉的看管人,季氏行凶、颛臾被伐,冉有和季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1)激化鲁国内部的矛盾斗争。
(2)驳论中有立论。
(3)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赵威后问齐使》
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B5.A6.A7.A
二、多项选择题:1.ABDE2.BC3.BDE
三、词语解释题:1.使使:派遣使者。发:启封。2.第一个为“使命”,第二个为“出使”。3.索:谋求。4.食:给食物吃。5.无用:没有良好作用。6.王:统治。子:视万民为子女。7.苟:如果。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根源。末:树梢,引申为细枝末节。8.率:表率。朝:上朝。9.振:同“赈”,救济。
10.息:生息,繁殖。11.彻:通“撤”,除去。12.臣:作动词,称臣。13.孤:年少无父。独:年老无子。14.岁:年成。恙:疾病,忧患(无恙:好)。15.说:通“悦”,高兴。
四、简析题:
1.(1)岁、民、君三者的关系。
(2)以民为本。
2.(1)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
(2)归纳法。
(3)以问话为主,连续发问,一问到底。
(4)现实事实。
《寡人之于国也》
一、单项选择题:1.C2.C3.B4.C5.C6.A7.B8.D9.A
二、多项选择题:1.BCD2.ADE3.BC4.BE
三、词语解释题:1.凶:灾荒。2.加:更。3.好:喜欢、爱好。以:用。鼓:敲鼓。4.违:违背。胜:尽。5.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申:重复、一再。悌:敬爱兄长。6.曳:拖着。兵:兵器。走:逃跑。7.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事。8.颁白:须发花白。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9.检:制止、约束。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10.直:只、仅仅。11.王:以仁政治天下。12.罪:归罪。斯:这样。
四、简析题:
1.(1)类比法。
(2)对比。
(3)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严重。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说明把治国不见成效的原因归罪于年成不好是错误的。
2.(1)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
(2)连锁推理。
(3)排比。
3.(1)使“民加多”(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以民为本。
(3)归纳法。
(4)排比。
《秋水》
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D5.B6.B7.D8.A
二、多项选择题:1.ABCE2.AD3.BC4.ABC5.AC6.BE
三、词语解释题:1.旋:改变。望洋:仰视的样子。2.殆:危险。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3.少:小看。闻:学识,学问。4.已:结束,停止。虚:虚空。5.以:与。拘:拘束,局限。虚:同“墟”,居住的地方。6.笃:拘限。时:时令。7.多:夸耀。比:并列。形:身形。8.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9.丑:鄙陋。10.时:按季节。灌:注入。11.东:向东。东面:脸朝东。12.莫己若: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是说我。13.人处一焉: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卒:尽。人处一焉: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
四、简析题:
1.(1)黄河秋水暴涨,北海无边无际。对比。
(2)一是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陪衬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二是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即: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3)因为他看到了大海的无边无际,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4)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
2.(1)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的限制。
(2)人的认识要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3)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抽象的道理。排比,使句式严整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4)类比法。
(5)井底之蛙。
3.(1)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2)由大到小,层层剥笋,层层推进。
(3)类比法。
(4)比喻,层递,反问,排比。
《谏逐客书》
一、单项选择题:1.D2.A3.B4.B5.B6.D7.D8.A9.B
二、多项选择题:1.ABDE2.BC3.BCD4.ABCD
三、词语解释题:1.客:客卿。窃:私下,自谦之词。过:错误。2.遂:于是。散:解散,瓦解。从:通“纵”,合纵。3.以:用来,凭借。制:制服,统治。4.施:延续。5.向:当初。却:拒绝。内:通“纳”,接纳。6.服:佩带。7.以:因此。殷盛:丰足。乐用:乐于为国效力。8.获:俘获,战胜。师:军队。举:攻取。治强:安定强大。9.膏腴:肥沃。西面:面向西。事:侍奉。10.佳冶:美好艳丽。窈窕:体态苗条。11.让:排斥,辞让。择:挑拣,排斥。就:成,成就。却:拒绝。明:使昭着。12.黔首:老百姓。资:资助,帮助。13.藉:借。赍:给予,赠送。
四、简析题:
1.(1)以“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为界,分为两层。对比。
(2)纳客有利,逐客却是损害自己而帮助敌人。
(3)比喻、排比、对偶。
(4)“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对比。
2.(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归纳法。
(2)穆公用贤士,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
(3)历史事实论据。
(4)用这些事实,正面论述并强调纳客之利,实际上就反证了逐客之害,也就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5)排比、对偶。
《答李翊书》
一、单项选择题:1.C2.D3.D4.B5.C6.A7.A
二、多项选择题:1.AB2.BD
三、词语解释题:1.焉:哪里。且:还是。2.期:期望。几:近。3.非:非难,认为不对。笑:取笑,耻笑。4.乎:通“于”。希:少。5.遗:遗失。俨乎:严肃的样子。茫乎:茫茫然。6.誉:称赞。说:说法,说过的东西。7.垂:流传。法:效法,学习。8.亟:多次。劝:勉励。9.俟:等待。膏:油。10.遂:成长,这里形容果实累累。晔:光辉灿烂,这里形容光盛。11.杂:不纯。迎:迎上去,主动查找的意思。距:同“拒”。肆:放纵,放手写去。12.气:指文章的气势,气魄。言:指文章的语言。13.肖:像。器:器具。14.遗:弃。诚:的确。
四、简析题:
1.(1)第一层次到“乃徐有得也。”第二层次到“然后浩乎其沛然矣”。第三层次到“然后肆焉。”递进关系。
(2)古书之“伪”者与“正而不至”者,“人之说者”,“杂”者。
(3)为文立言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2.(1)加强品德修养是为文立言的根本。
(2)“根”和“膏”是喻指作家的品德修养,“实”和“光”是喻指为文立言。类比法。
(3)对偶。
3.(1)“气”指作家的品德修养,文章的气势,气魄;“言”指文章的语言。
(2)类比法。
(3)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单项选择题:1.B2.C3.C4.D5.B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D3.BC4.BCDE5.ABCD
三、词语解释题:1.原:推本求原。2.与:给。其:加重语气,无实义。乃:你的。3.牢:祭祀用的牲畜。告:祷告。4.方:当时。组:丝带,这里指绳索。函:木匣,这里意为用木匣装着。5.仇雠:仇敌。仓皇:匆促,慌张。6.举:全,所有的。莫:没有人。7.及:等到。纳:放回。8.抑:或,还。本:推究本原。自:由于。9.忧劳:忧患勤劳。逸豫:逍遥游乐。
四、简析题:
1.(1)《尚书》。理论论据。
(2)对比。
(3)“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满与谦、损与益、忧劳与逸豫、兴国与亡身、盛与衰。
2.(1)得天下难,失天下易。(或:国家的兴盛,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2)对比。壮和衰。历史事实论据。
《答司马谏议书》
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D5.D6.A7.D8.A9.B10.A11.D
二、多项选择题:1.BD2.ABCE3.BC
三、词语解释题:1.窃:我私下(谦词)。每:往往,常常。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异:不同。2.重念:又考虑。视遇: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草率。3.辟:驳斥,抨击。难:责难。壬人:善于巧言献媚的人。4.胥:相与。非特:不仅。特:仅,只。5.冀:希望。6.强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7.举:施行,推行。8.恤:忧虑,顾念。9.度:估计,考虑。是:认定做得对。10.膏:油。泽:雨露。膏泽:动词,施恩泽。11.事事:做事。
四、简析题:
1.(1)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实行新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2)名实相符。
(3)论点。
(4)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种种指责。
2.(1)驳斥司马光认为变法招致天下怨谤的观点。
(2)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至“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指出变法招致怨谤的原因。第二层次为余下部分,表明自己坚持变法、决不动摇的决心。
(3)士大夫阶层不顾国家利益,人们因循守旧。
(4)实现变法遇到阻力是正常的,但只要符合国情与理法,就决不改悔。表明作者坚持变法到底的决心。
《论毅力》
一、单项选择题:1.B2.B3.B4.A5.D
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E3.ABD4.ABD
三、词语解释题:1.要:概括地推究。何以:为什么。2.常间:互相穿插。迭乘:交替呈现。3.殆:大概是。4.数:天数,含有规律的意思。5.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6.要之:总之。7.骤:很快地。猝:突然。8.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烦难复杂。应刃而解:比喻关键问题解决,其他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9.艳羡:非常羡慕。10.蹇:引申为艰难、困厄。遭逢:遭遇。11.庸讵:怎么。12.判:分开,区别。13.参伍:交相错杂。14.篑:盛土的竹筐,这里指一筐土。15.平:填平。
16.弃井:废井。
四、简析题:
1.(1)类比法。理论论据。
(2)3个。只有至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3)对比关系。功亏一篑。
2.(1)5种。意在突出志力至强之人。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没有毅力不行,毅力不强也不行;只有至强的毅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3)正反对比。
(4)层递。
3.(1)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2)比较法。
(3)层递。比喻。排比。
(4)对比。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今”》
一、单项选择题:1.B2.A3.C4.C5.C6.B7.A8.C9.B10.D
二、多项选择题:1.BCD2.ABDE3.ABDE4.BE5.BD6.AE
三、词语解释题:1.宇宙大化:即大自然,客观世界。2.驰:使劲赶马,指快跑。掣:拽,拉。
四、简析题:
1.(1)第一段:“今”最可宝贵。理论论据。
第二段:“今”最易丧失。客观事实论据。
(2)一种是厌“今”而怀恋“过去”或梦想“将来”;一种是乐“今”而不图进取。
2.(1)类比法。
(2)历史事实论据。
(3)世界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论证了世界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也就是论证
了过去现在未来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说明“现在”的重要,这也就是论证
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4)议论中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以史实为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5)世界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
《灯下漫笔》
一、单项选择题:1.B2.B3.B4.D5.D6.D7.D
二、多项选择题:1.ABD2.ADE3.BCD4.ACD
三、词语解释题:1.格:标准。2.悦:高兴。诚:诚心诚意。服:服从(佩服)。3.下于:比不上。数:多次,屡次。鲜:新鲜,新奇。4.厘定:整理规定。5.胪:表示。6.国粹:国宝,国家的精华。固:本来。7.自诩:自我夸耀。8.贽敬:进见的礼物。9.兵燹:战火。10.处士:有德才而不当官的人。横议:纵横议论。11.差等:差别等级。12.蛊惑:迷惑,毒害。昧:隐蔽,欺瞒。却:失掉,丢掉。13.悉:全、都。14.索然:寂寞无味的样子。
四、简析题:
1.(1)“奴化”心态。
(2)以“暴力”为手段的封建专制统治。
(3)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用鲁迅的话来说,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5)类比法、对比法。
(6)“心悦诚服”“太平盛世”。这些反语,表达出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和感情,具有幽默和讽刺的力量。
2.(1)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与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更迭循环。
(4)造反、起义的农民。
(5)暗示手法。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往往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它的根本弱点在于缺乏先进思想的领导,因而不可能真正改变人民大众的奴隶地位。
(6)讽刺了“爱排场的学者们”“先儒”“圣天子”。
3.(1)这段话分两个层次,在“八文的孩子”处分开。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2)前一个层次用对比法,后一个层次用类比法。
(3)对比。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对立尖锐。
(4)排比、比喻、对偶。
(5)激发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4.(1)“厨房”指旧中国,“筵宴”指中国固有文明,“人肉的筵宴”指中国固有文明的吃人本质。
(2)“人吃人”。
(3)类比法。
(4)比喻、排比。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单项选择题:1.B2.A3.B4.A5.B6.C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CE
三、简析题:
1.(1)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4)筛除法。
(5)设问,引起注意、启人思考。排比,使文章有气势。
(6)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7)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1)“前一次飞跃”:由物质到精神,由存在到思想,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次飞跃”: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2)实践。
(3)演绎法。
《选择与安排》
一、单项选择题:1.C2.A3.B4.D5.D6.A7.D8.C9.A10.D11.B
12.A13.B14.A
二、多项选择题:1.CD2.BDE3.BDE4.BC
三、词语解释题:1.运思:运用心思。2.枢纽:事物的重要关键或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3.将:统率,带领。4.按:按照,遵循。就:到。5.条:条理。紊:混乱。6.乌合:像乌鸦一样聚集。7.兴:兴趣(兴致)。酣:浓。采:神色,情绪。8.浮光:水面上的波光。掠影:掠过水面的影子。和:连带。9.致:取得,求得。10.望风:指远远看到对方的气势。披靡:溃散。11.辟:开间,阐发。烘染:烘托渲染。致:意态,情趣。12.攻坚:比喻努力解决某件事中最困难的问题。13.适:恰好。可:合宜。14.悭吝:吝啬。15.玩索:玩味,求索。16.抑扬:高低起伏。顿挫:停顿转折。致:情趣。17.形:对比,比较,对照。18.附丽:依附。19.就:趋向。序:次序。自:自然。整一:整齐划一。20.所:处所。拱:环绕。21.置:放,摆。22.诲人:教导。规矩:规则,法则。
四、简析题:
1.(1)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
(2)“袅袅兮秋风”一句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菡萏”一句出自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3)秋愁。
(4)借景抒情。
(5)秋景。
2.(1)写文章选择材料要抓住主旨,切中要害。
(2)类比法。正反对比。
(3)杜甫《前出塞》诗。理论论据(名人名言)。比喻关系。
3.(1)写文章要精心安排材料。
(2)类比法,对比法。
(3)按部就班--按照一定条理,遵循一定程序。
有条不紊--有条理,不混乱。
乌合之众--像乌鸦聚合在一起一样的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人。
4.(1)“既冷僻而又不忘情”。
(2)归纳法。
(3)刻画人物形象要精选典型细节。
5.(1)写文章要围绕主旨安排材料,做到轻重分明。
(2)类比法。
(3)“北辰”喻指文章主旨;“众星”喻指围绕主旨展开的其他材料。
6.(1)理。指写文章的一般原理。法。指写文章的具体方法。
(2)类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