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一本通
24578400000039

第39章 神来之笔——作品赏析(上)(6)

李斯特最著名的钢琴曲莫过于《匈牙利狂想曲》。作为匈牙利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与匈牙利相关的作品并不乏见。人们有时候会将《匈牙利狂想曲》与《匈牙利幻想曲》相混淆,其实后者是根据前者之第十四号作品编订的钢琴与乐队的合奏,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匈牙利狂想曲》的写作源于李斯特的失恋,他与阿古伯爵夫人在意大利分手后,心情郁闷,返回故乡匈牙利“疗伤”,这套钢琴独奏曲便是回乡后所作。后来,李斯特将这十九首作品结集出版。这是一套极具匈牙利民间特色的音乐作品,以“查尔达什舞曲”为基调。查尔达什舞曲有固定的格式,由“拉赛”(庄重徐缓的慢板部分)以及“弗利斯卡”(情绪欢快的舞曲)组成,中途随意插入即兴的华彩,动静相宜,舞台效果绝佳。《匈牙利狂想曲》

可谓李斯特钢琴作品之集大成者,十九首中最受欢迎的如下:

E小调第一号。较典型的查尔达什形式,开始由慢板奏出主题,中间穿插以即兴风格的华彩,然后进入生气勃勃的弗利斯卡,在十分欢快的氛围中结束。

升C小调第二号。这是在音乐会上演奏得最多的一首,开头的拉赛具有悲凉伤感的气氛,但随着弗利斯卡的到来,悲伤一扫而过,情绪开始宣泄,最后在几乎无法自控的狂热中结束。

降D大调第六号。与前几首稍有不同的是,音乐先由序奏和急板开场,接下来才转入庄重的拉赛,经过华彩之后再以快板收尾。

升F大调第八号。这也是演奏家们十分喜欢的一首曲子,以幻想曲风格的慢板开始,然后是隐含愁绪的拉赛,到弗利斯卡时则轻松优美,速度越来越快,结束于欢快的急板。

升C小调第十二号。这首作品题献给老乡、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序奏以拉赛收尾,情绪是“悲惨的”(李斯特原注),中段使用吉普赛风格的快板,然后加速成弗利斯卡。

F小调第十四号。此曲题献给女婿、大指挥家彪罗,后据此改编成钢琴与乐队的《匈牙利幻想曲》。音乐以沉重的低音引出英雄般的主题,中段仍然是吉普赛风格的快板,经过华彩之后以热情的尾奏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名头太响,当时便有人进行改编。流传最广者乃李斯特的弟子多普莱(1821—1883)改编的管弦乐。这套改编曲共计六首,作品序号与李斯特的原作完全不同,不可对号入座。兹录其后供选听比对:第一号为钢琴曲第十四号,第二号为钢琴曲第十二号,第三号为钢琴曲第六号,第四号为钢琴曲第二号,第五号为钢琴曲第五号,第六号为钢琴曲第九号。

除《匈牙利狂想曲》外,李斯特的其他钢琴曲也值得一听:

《旅游岁月》乃李斯特钢琴小品集,共三集。第一集标题为“瑞士”,借描绘瑞士风光抒发情感,内容包括对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敬仰(第一首),华伦城湖边的沉思(第二首),无神论兼禁欲主义者欧伯曼的困惑(第六首),李斯特初为人父的幸福的祷告(第九首)。第二集标题为“意大利”,主要表达了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们的膜拜,抒情的对象包括罗马教皇大厅里拉斐尔的壁画《婚礼》(第一首)、米开朗基罗雕刻的“黎明”与“黄昏”人像(第二首)、诗人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四首至第六首)、但丁的《神曲》(第七首)等。第三集无标题,为晚年受封神职之后所作。

《十二首超技练习曲》。这套曲子题献给他的钢琴老师车尔尼。正如作品名所显示的那样,这套作品具有超级的技术难度,非寻常钢琴家所能对付。

《钢琴改编曲》。李斯特喜欢将别人的作品“据为己有”,也就是说,通过改编的方式在别人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许多作曲家改编别人作品往往是因为灵感枯竭,而李斯特却不是这样。他永远不缺灵感,永远具备新奇的原创活力;他改编别人作品也不是觊觎他人的神来之笔,而是将别人最自鸣得意的地方换成自己的东西,从而证明自己更高明。为此,他差一点与肖邦闹翻,因为他曾试图改编肖邦的一首夜曲,遭到肖邦毫不留情的抵制(后来肖邦还是有些作品被他改编)。

既然身边的朋友无处下手,那么干脆就远一点吧。于是,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圣·桑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哈罗德在意大利》,甚至连《唐璜》、《阿伊达》、《汤豪瑟》、《漂泊的荷兰人》、《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大型歌剧也被他改编了。当然,其中也有改编得很精彩者,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帕格尼尼大量练习曲》(据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及《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的部分章节改编),有些作品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技术能力,其音响效果甚至超过了原作。

另外不要忘记,在古典音乐史上,李斯特的成就不仅仅集中在钢琴上,他还创造了“交响诗”的形式,并为这种形式作有十三部作品,如《塔索的悲伤与胜利》

、《山间所闻》、《奥菲斯》、《普罗米修斯》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拿来一听。

门德尔松

音乐家里日子过得最安逸的属门德尔松,其作品风格也是乐如其人,高贵雅致、清新流畅,历来为人们所钟爱。他的性情特征非常适宜青年朋友,尤其是正处青春期的青少年。青春期里所有的人格特征均能在他的音乐中找到共鸣:自命不凡、目中无人、无病呻吟。这些不被推崇的人格特征,在美学中未必皆是缺陷,它所带来的美是人类文明无法回避的,这也是门德尔松作品的魅力所在。

天妒英才,门德尔松只活了三十八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三十岁时所创作的,是他成熟期的作品。小提琴界公认的“三大小提琴协奏曲”即《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由此可知门德尔松此曲在小提琴文献中的地位了。匈牙利学派的著名小提琴教授奥厄认为,三大小提琴协奏曲的精华在于:充满灵性的贝多芬的第二乐章Larghetto(小广板)、富于幻想的门德尔松的末乐章Allegro molto vivace(很快的快板)和构思宏伟的勃拉姆斯的第一乐章Allegro non troppo(不太快的快板)。

对于演奏者来说,《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最有趣的地方,是第一主题的旋律完全用E弦来拉奏,无需转换到其他的弦上。在小提琴的四根弦中,E弦的音最高,具有十分鲜明的音色特征,明亮光辉。这正好符合门德尔松“光辉灿烂”

的要求。同时,在“光辉灿烂”的基调之上,门德尔松那挥之不去的愁绪也时不时出现在旋律中——不,应该说根植于每一个音符之中。所谓愁绪,只是青春期的莫名萌动,并非走投无路的悲切哀鸣。华彩乐段十分有特点,一反独奏乐器结束后由乐队进入的传统,而是中途用连跳弓的分解和弦“诱使”乐队进入,形成“独奏”伴奏“伴奏”,即小提琴伴奏乐队的局面,十分有趣。最后在木管乐器一声惆怅的长音中直接进入第二乐章。

由于第一乐章直接导入的旋律惆怅低落,第二乐章Andante(行板)便有了哀婉忧愁的基调。第一段的旋律朴实单纯,却包含着无尽的伤感,如泣如诉,情真意切,让人真恨不得陪他落泪。中间段独奏小提琴用十分精彩的双音发泄这种愁绪,好几次甚至有冲破牢笼之感,但最终还是无奈地回到现实中来。最后一段由哀怨变为眷恋,在回忆中重温逝去的美好,那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的情绪委实令人心酸。

第三乐章开头有一段忧郁的小引子,随后乐队鼓号齐鸣,一同发力,一步一步“诱使”小提琴抛却愁绪,振奋精神,投入到华丽轻盈的舞蹈之中。

《芬格尔山洞序曲》又名《赫布里底群岛序曲》,是门德尔松最负盛名的交响诗。芬格尔山洞位于苏格兰西海岸赫布里底群岛,是该群岛中的一处洞穴。门德尔松曾游历到此,驾舟亲入洞穴,目睹洞穴中海浪的咆哮、礁岩的斑驳、海草或苔藓的五颜六色。与门德尔松一同入洞的诗人卡尔·克林格曼说:“我们乘船进去,紧贴着被呼啸的大海冲刷的石柱子。奇绿无比的海水涌入山洞,再没有比它更稀奇古怪的景象了。一根根石柱可以比作一架巨型管风琴,黑黝黝地轰鸣着,毫无目的地躺在那里,孤零零的,里里外外都是灰蒙蒙一片汪洋。”如果你想象不出这番景象,不妨再读读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石钟山记》,一定会有所启发: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

在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序曲》中,上述画面皆可用音乐的形式还原,只需要将“猛兽”、“奇鬼”、“鹳鹤”等换成“鲸鱼油、海鸥和鱼肝油”(门德尔松语)就行了。

《仲夏夜之梦》配乐。如果说有什么作品能够真正与门德尔松的性情相配,那么《仲夏夜之梦》无疑是最合适的。十六岁的门德尔松与姐姐芬妮一起读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这部作品燃起了少年门德尔松灵感的火花,于是在柏林家中,吹拂着夏日的暖风,他动笔写下了这套堪与莎士比亚戏剧比肩的音乐作品。少年门德尔松将全部的浪漫与幻想轻松自如地贯穿到全曲之中,曲调精巧超凡,空灵流动,这种率真的表达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全曲共五段,在第一段序曲里,包含有他对姐姐芬妮全部的爱,从那独特的、调皮的、撒娇似的下滑音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爱;谐谑曲中用到了最为人称道的“精灵鬼怪音乐”,无论是长笛还是双簧管,那有如精灵鬼怪的悄悄耳语,弦乐器快速的飞旋,都是门德尔松的神来之笔。间奏曲之后便是著名的婚礼进行曲。西方婚礼的习惯是,在新人走进教堂之时,演奏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礼成之后走出教堂时则使用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

《A小调“苏格兰”交响曲》是门德尔松赴英国探视出嫁的姐姐时,顺道参观苏格兰古迹而作。这处十六世纪苏格兰女王的宫殿如今长满了荒草,小教堂也没有了屋顶,断垣残壁,抬头可见蓝天。门德尔松诗性大发,灵感涌现,得此作品。 这部交响曲虽然按传统的四个乐章写成,但门德尔松要求中间乐章不停歇,一口气连续演奏。所以你在听唱片前最好穿戴整齐,上罢洗手间,然后躺在沙发上尽情享受。

钢琴曲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代表作。“无词歌”又名“无言歌”

,即没有歌词的歌,泛指乐曲。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套钢琴小品集,共八集,每集有六首小曲。《无词歌》采用歌曲的方式,在歌唱性的主旋律之外配以简单的伴奏,而无论歌唱或伴奏均由钢琴完成。有些曲子由门德尔松拟了标题,其他作品的标题被后人补上(这些标题当然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能够帮助理解。下面列出每一首的标题,以便对照欣赏:

第一集:1.“甜蜜的回忆”,伴奏部分的分解和弦十分温馨,具童趣;2.“哀悼”,具小调音乐的伤感情绪;3.“猎歌”,表现号角齐鸣的狩猎场景;4.“知己”,这是门德尔松最负盛名的歌唱性旋律之一,钢琴似乎真的在唱歌;5.“不安静”,有喋喋不休的意味;6.“威尼斯船歌第一号”,虽篇幅短小但极富威尼斯情调。

第二集:1.“沉思”,旋律虽安静却极富表情;2.“失眠”,这一标题为后人加的,与内容不太相符,跳跃的音型颇具动感;3.“慰问”,情绪柔美,有竖琴般的音色;4.“迷途者”,短小的奏鸣曲式;5.“小河”,伴奏部分快速的音型有如河水欢快地流淌;6.“威尼斯船歌第二号”,颇具歌唱性。

第三集:1.“金星”,F大调;2.“失去的幸福”;3.“诗人之琴”,很快的快板;4.“期望”,情绪与旋律类似第一集之“知己”;5.“热情”,具有门德尔松“精灵鬼怪音乐”的特征;6.“情侣二重唱”,似一对情侣的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