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出生之时,正是大唐帝国消失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最激烈的时期。先是朱温废掉有名无实的唐哀宗,建立了后梁王朝;接着,后梁被沙陀人李存勖于923年公灭,在一片废墟中建立起后唐政权;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位还没坐上几年,就被他的养子李嗣源发动的政变推翻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本是庄宗李存勖所宠爱的战将,但自从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也许因为篡位的李嗣源把他视为在宗的人,从此赵弘殷使官运不佳。十几年里,朝代已是两度更迭,天子也换了五六位,但他的官职却没有得到提升。
19岁这一年,赵匡胤结婚成家,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成家应当立业,可是家中贫困潦倒的现实告诉赵匡胤,依靠家庭的帮助干一番事业的路子是走不通的。21岁那年,他毅然告别了父母、妻子,离家出走,决心到外面去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来。
不知不觉中,他度过了两年的流浪生涯。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虽然,这两年的流浪生活十分艰苦,食无定时,居无定所,并常常受到富家子弟的欺负。但是,也使他得到了锻炼,他的意志和性格被磨练得更加坚强,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了。后来,当他发迹时,每每回忆到所经过的这段时光,他总是感慨万分,认为这期间的艰苦磨练,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到后汉枢密使郭威的帐下,郭威看到这个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将门浪子,愉快地将其留下,当了一名士兵。在郭威的帅幕下,赵匡胤终于找到了一个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立足点。
959年六月,周世宗因病去世,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后周政权随即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这时的赵匡胤,从殿前都虞候到殿前都点检,掌握军政大权已达6年的时间,且威望极高,基本上达到了“一声令下,余者皆从”的程度。眼下后周这种“主少国疑”的局面,自然为不甘寂寞的赵匡胤取代后周统治提供了极好的机缘。
但他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世宗之死,比较突然,在诸多关节尚未认真研究、部署的情况下仓促起事,必然遗留后患。再者,作为上任时间不太长的最高统帅,尽管赵匡胤威望很高,但毕竟根基不太牢固,如果匆匆夺权,也许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其可能引发的兵连祸结、相持难下的局面,却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考虑到以上问题,赵匡胤在周世宗去世的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轻举妄动,而是抓紧时间整顿部队,把一些主要将领都换成了自己的亲信,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积极密谋策划,研究制定夺权的步骤和对策,以防出现任何不利的局面。当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时候,赵匡胤取代后周朝廷、建立新政权的大幕便徐徐拉开了。
公元960年,天寒地冻,后周的都城(今开封)城内,朝廷接连接到边防急报:契丹、北汉合兵南侵,情势危急!周世宗过世不久,年轻的皇后带着7岁的幼主,一时间六神无主,赶忙让掌握着重兵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挂帅出兵。
史书上写诸将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赵匡胤还浑然不觉,睡得迷迷糊糊!他就这样做起了皇帝。当然,这里面的事情是谁都能看得出来的。
好像赵匡胤做皇帝,就是上天注定的,他的老家人还有一个传说:
赵匡胤有一弟弟,名叫赵光义,他后来接了哥哥的班,继承大统,当了皇帝,为宋太宗。据说洛阳老城曾有一卧龙桥,这桥的跨度虽然不大,但很精巧,是青石桥。赵匡胤和赵光义弟兄俩,少年时健若牛犊,十分顽皮,不是上树摘果,就是下河摸鱼,在洛阳城内到处玩耍。一日,两人来到这座桥上,玩耍多时,不免困倦,就躺在桥上睡着了。少顷,有人路过此桥,不经意间看了一眼,乖乖!桥上卧着两条龙!
只见这两条龙随意盘卧,从容安眠,旁若无人。过桥人吓得魂飞魄散,慌慌张张通知近邻前来观看。众人听了,半信半疑,集体前往参观。离桥不远,果见有两条龙,影影绰绰卧于桥上,就仗着集体的力量和胆气,慢慢靠近。可到了近处一看,哪有什么龙?分明是两个少年正在酣睡!之后,这座桥便叫双龙桥。
当然,这就是舆论准备。毕竟赵匡胤的皇帝来的名不正而言不顺。有时候历史也需要佐料的。
赵匡胤是很有雄才大略的,虽然他到二十几岁还没有什么“出息”,但是,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充分发挥了他本身的潜力,作战勇敢,能冲锋陷阵。很快就升上了殿前都点检,这是禁军的最高统领。而周太祖郭威最初称帝前的官位就是殿前都点检,历史真是报应不爽,这就是历史的机会了,赵匡胤很快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赵匡胤战争时的功绩,以便能更好的理解历史。
后汉初从军,隶枢密使郭威帐下。郭威称帝建后周,为皇帝卫军东西班行首。显德元年,于高平之战中,在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等畏战退却,后周帝柴荣亲自闯阵之时,随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各率骑2000,主动出击,转败为胜,以功升殿前都虞候。二年,后周攻后蜀秦(治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凤(今陕西凤县东北)等州人攻未下。奉命前往察看地形、分析战势,言秦、凤可取。世宗从之,果败蜀兵。三年,后周攻南唐,率前锋军倍道奇袭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北),断南唐军退路,大败数倍于己之南唐军,俘获皇甫晖、姚凤两员大将,并克滁州。不久,左翼军占领扬州,南唐军渡江反击,赵匡胤随张永德率兵近2000守六合(今属江苏),后发制人,打退2万余南唐军反扑,俘斩5000余,升殿前都指挥使,后授定国军节度使。六年,随柴荣北上攻辽,迁殿前都点检,掌殿前司禁军。十月,柴荣病死,其子宗训七岁继位,改授归德军节度使。七年正月初,奉命率军出征,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
简历不长,但很耐看。
公元96年七月,宋太祖赵匡胤设宴请禁军宿将,以温和的方式解除了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不久,就开始设法解除拥护他登皇帝位的统兵将领的兵权。一天,他专门设宴,将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椅、张令锋、赵彦徽等请入宫中。饭饱酒酣之时,宋大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了皇帝以后,晚上却经常失眠。”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你们都对我忠心耿耿,并无异心,我担心的是如果你们部下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强将黄袍加身,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石守信等人惶恐着请太祖指点一条生路。大祖便委婉诱导他们交出兵权,出守藩镇,多购良田美宅,为子孙,创下永久的家业。还可多养些歌儿舞女,每日饮酒取乐,以享天年。如果能这样的话,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石守信等人大悟,第二天便上表假称有病,要求解除兵权。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并把自己的一个妹妹、三个女儿都嫁给了这些功臣。
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方法罢免了各藩镇的节度使。至此,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为了避免“君弱臣强”局面的出现,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若干人,以削弱宰相权力,并改变以前皇帝与宰相共同商讨国事的规矩,改为由皇帝批阅,再给宰相下旨处理。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思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就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死的罪行。
三是“金匮之盟”的真伪。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民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赵匡胤在历史上很有几段值得人玩味的史料,当然都是对他非贬称颂的。
宋太祖赵匡胤与中国封建史上的任何一位皇帝相比较,可以说是一位廉洁、节俭、严格自律的典范。在统一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他并没有志满意得、忘乎所以,更没有因此而骄逸放纵。平定南方诸国后,各国的金银财宝源源不断地运至东京,宋太祖将其作为战备物资,全部收贮在内库,从不随意挥霍。当时,宫殿里面挂的帘子,都是用普通青布制作的;太祖穿的衣服,除礼服外,也大都是用较差的绢料做成的,而且洗得发白、发毛了,仍然舍不得换新的。皇后及贴身大臣多次规劝他注重威仪,他总是引导他们回忆起一起打天下时的情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说:“现在比那时好多了,我们不应该忘了本啊。”为了节俭,他还大力裁减宫中的宦官、宫人,至其晚年,偌大的一座皇宫中,仅有50多名宦官和不足300名官人,这在封建王朝中是无法想象的。
有一次,赵匡胤的姐姐魏国大长公主到宫里来聚会,身穿一件“贴绣铺翠”式的上衣。赵匡胤看了又看,最后很不高兴地说:“请你把这件衣服送给我好不好?”
“你别大惊小怪,衣服上这一点点翠羽值不了几个钱。”公主笑着说。
“话不能这么说”,赵匡胤严肃地说:“这不是一件小事。你带头穿这样的衣服,皇亲国戚就会跟着学,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奢侈浮华。再说,这种衣服流行起来,翠羽的价钱就会飞涨,商人为了赚钱,就会到处收购,大家捕杀翠鸟,这种美丽的鸟很快就会绝迹于山林之中,追根究底,就是你造的孽。”公主无言以对,默默脱下了这件衣服。还有一次,赵匡胤在禁中后苑打麻雀玩,一个臣子声称有急事求见。赵匡胤立即接见。谁知,来人东拉西扯,讲的没有一件急务。皇帝大为不快,责问他为何谎称急务求见?那人说:至少比陛下打麻雀急。赵匡胤大怒,抄起那把著名的柱斧就打。结果,打掉了人家两颗牙齿。来人不声不响地将两颗牙齿拣起来,装进口袋。赵匡胤穷凶极恶地问:“怎么着,你还想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子我不能告陛下,但自然会有史官书之。”赵匡胤愣住了。随后,相当诚恳地道歉,并拿出不少金银珠宝来贿赂这位官员。瞧,皇帝居然有怕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的福气。一般说来,大凡对白纸黑字还能够心存一点敬畏的人,就不大会坏得特别出格。对赵匡胤似乎至少可以作如是观。
赵匡胤当皇帝后,仍然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同的是,此时他出手的对象,已经变成了五代十国中其他那些国的国君。而最能体现赵匡胤欺人性格的举动,就是对南唐的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