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表
2469600000010

第10章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3)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活动的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早在19世纪末期,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翻耕土地时便不断发现甲骨,并当作中药材龙骨”使用。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确定它的文字价值,进而研究确定是商代占卜用的甲骨,后经王襄、罗振玉等学者研究,揭开了甲骨的奥秘,找到了殷墟。目前已发现甲骨15万片以上,有不相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每个甲骨文单字基本上由长短线条互相配合的点划组成,形体呈方块或长方块。从汉字结构的规律上看,甲骨文以象形、形声和假借字为主,这些表明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堪称中国汉字的鼻祖。甲骨文与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并称人类三大古文字。经过百年来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现已能辨认1000多个单字,从而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特别是商代社会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如甲骨文中有世界最早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录,有世界最早的医疗档案,有完整的十进位制数字系统,刻写的文字记录,为盘庚迁殷到纣王失国这270余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是有实物可见,又能被辨识的最早的汉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人们对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文化方面出现的众多流派,奇花竞放的赞誉。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代表这一时期各家学派思想的著作有近百种,历史上也多以百家争鸣”来形容这种繁荣局面。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也就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封建制的确立和奴隶主贵族的没落和奴隶社会的消亡时期。春秋以前,文化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专有,贵族在朝廷设有各种世袭的官职,以保藏文献资料,传授文化知识。春秋末期,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各阶级地位的变化,使文化知识逐渐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文化知识从官府走向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面对社会各种势力的激烈竞争,一方面,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不惜重金招募贤能之士,以寻求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另一方面,贤能之士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以遂兼济天下”之愿。当时各家学派的思想,从根本上说,都代表了社会各个阶级和各阶层在经济、政治上的利益。围绕着当时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别,互相论战,互相影响,这就出现了战国时代的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当时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家。他们师徒相传,成为流派,故称九流。另外,还有小说家,班固说它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人所创立,在当时它还算不上一个流派,但合起来就是所谓十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百家争鸣”至此达到高潮。战国末年,在赵国首都邯郸出现名辩与墨辩之争,成为百家争鸣”中的尾声。至秦始皇焚书坑儒”,定法家思想于一尊,持续了200多年的学术争鸣也就宣告结束。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代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的民主传统。纵观两千多年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曰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他们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高耸的山峰,是滋养两千多年封建文化发展的一股活水。“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繁荣昌盛的产物,体现了一种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精神追求。

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的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派。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它高居显学”的首席,其思想在后世成为主宰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正统思想。在海外‘《儒学”几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在古代是一般学者的通称。《说文解字》上说野儒,柔也,术士之称。”同时,儒也指称那些设教传授知识的学者。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公开教学的大教育家,他把古代为贵族所专有的礼仪和其他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在他的学生中,又有一部分人相继设教讲学,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后人即称之为儒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整理了诗书礼乐一类的古代文化资料,成为两千多年人们必读的经典。儒家成为一个学派,则始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儒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士大夫阶层所处的这种统治者附庸的社会地位,影响和决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院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育,轻视经济,疏于对宇宙自然的探索。以教育感化为中心,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合起来的政治学说,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伦理哲学,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延绵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一种特质。在春秋末世到天下归秦、孟、荀是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经汉初统治者的提倡,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得到广泛的传播。董仲舒借助道家哲学,又以阴阳五行思想融入儒学,通过注解儒家经典来阐述他三纲五常”那一套理论,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而董仲舒就成了自汉代以后对历代封建统治者影响最大的一代儒宗。继先秦儒学、两汉经学之后,儒学演变发展的第三个重要形态是宋明理学,它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理学的出现,确立了儒学发展的最终形态。

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