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强调的教育原则依然是:让孩子多多与人交往。与外界的互动,特别是与同龄人的互动对孩子建立“现实原则”非常重要。通过与外界的接触,孩子会了解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还有一个现实世界是不受自己的想法控制的,并逐渐形成独立个体感觉。
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通过共同的游戏和共同的活动,孩子能逐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彼此友好相处。这个过程,也是孩子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接触他人、集体,逐渐懂得无私、利他和奉献的过程。
孩子的小贪心
峻康是个典型的小淘气。有一次,他正玩着自己心爱的玩具,但看到静美抱着一只可爱的泰迪熊在玩,就走上前去抢。而他的手里还死死地抱着自己的电动玩具不松手。静美抢不过他,伤心地哭了。
“峻康,你怎么能抢静美的玩具呢?”
“我想玩一玩她的泰迪熊!”
“那你把你的电动玩具给静美玩吧。”
“我不!”
“你们是好朋友,应该一起玩才行啊。”
“我只想自己玩!”
“可泰迪熊是静美的。”
“我喜欢,就要!”
像峻康这样“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孩子,大人都觉得他贪心。这种贪心,表现在对“物”的无尽追逐上。也就是说,孩子的“物欲”较重。
欲望是万恶之源。而过多的欲望就是贪。在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由贪引发的各种罪恶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肆意飞出:收受贿赂的官是为贪;偷盗之人是为贪;上当受骗之人亦因为贪。人们认为这些丑恶的行为只是成人世界的重重鬼影,却不想这些鬼影早将魔爪伸向了孩子们幼嫩的心。
孩子也会贪,因为孩子也有欲望,欲望是我们的原罪。人在生命最初的时候,就体现出贪婪的本质——索要乳汁,而且要足够多,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贪的表现也会随之升级,在各个年龄段里有不同的表现。
贪吃,占有欲强,主要体现在三四岁的幼儿身上。记得有一年暑假,我把表姐家的孩子元皓接到家中给他辅导作业,恰巧我一个朋友因为忙,也把孩子拜托给我照顾一天。
中午准备开饭了,我将一盘土豆烧牛肉端上桌之后,转身去厨房盛汤。一会儿,元皓跟了进来,拉了拉我,偷偷地说:“你去看看他,他把所有的牛肉都夹到自己的碗里去了!”
我不动声色地捧着汤碗走出去,土豆烧牛肉果然只剩土豆了,再看看他的饭碗,米饭堆得高高的,但是白饭下面露出褐色的汤——他把牛肉藏在了米饭下面!当时我们还没有开饭,看来他只是做好了饭前准备。我什么也没说,拿起盘子又去锅里添了一些。
正式开饭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劲地盯着盘子里的牛肉,不停地往自己碗里夹,而那些事先埋在饭下面的早已被他忘却。那顿饭,他吃得跟打仗似的。
孩子在三四岁时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且之前初步形成的自我意识在这一阶段会更加强烈,加之由婴儿时期形成的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心理暗示,使得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会得出这样的论断: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因此他们会不断索取,看到什么都要,拿在手中就不放下。这一点年轻的妈妈们最有体会。很多妈妈抱怨不敢带年幼的儿子或女儿去超市,进去容易,出来可就难了。这些小宝宝就像小土匪一般见到什么都要,包装花哨的饼干和巧克力,他们抓住就咬,妈妈们怎么抢都抢不过那两只抓得死死的小手,最终只能将那些被咬坏的包装袋拿去收银台结账。在玩具区,宝宝们一手握枪,一手抱着气球,任凭妈妈怎么哄、怎么拖都不肯放下手中的东西,如果妈妈敢来硬的,他们就放声大哭,赖在地上,甚至对妈妈发起进攻,又抓又咬。有些妈妈也为此想过一些对策,在进超市之后就主动拿一包零食或是一个玩具给孩子,企图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而孩子们根本不会就此满足,与大人们去超市带着一定的目的性不同,孩子们去超市纯粹是一次对占有欲的释放和满足,所有看到的他们都想要。
贪小便宜这种行为会出现在五六岁的小孩身上,在小学生中尤为常见。
别以为孩子只喜欢称王称霸,有些孩子就喜欢屁颠屁颠跟在别人后面当小跟班,但他们只会跟随大方的孩子。因为这些大方的伙伴常常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比如放学后请他们吃东西,随手送给他们一些自己不想要的文具等。这些受人恩惠的小朋友并不是家境困难,买不起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只是想得到别人拥有的东西。
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上午课间休息时,学校都会给我们发点心。记得当时我上四年级,班里人人都订了点心,只有一个外地的插班生没有。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家里很穷,于是有些同学就好心地将自己的点心让给他吃。后来这个男生开始围着这些同学转,每天就等着别人将点心送给他。再后来他竟然主动开口问每一位同学:“你的蛋糕吃吗?”很多同学觉得他可怜,都把点心送给他。有时,连同学忘记带回家放在抽屉里的点心,他也不问自取。“收成”好的时候,他一天能得到二十几个点心。
但是突然有一天,老师将他叫去了办公室,然后在班上宣布,以后禁止任何一个人将点心送给他。原来,这位同学的家境不错,他只是从同学们的善良中看到了商机,将每天收得的点心拿去卖给了学校附近一个收泔水的老人!本来他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直到有一天放学后,被班主任撞见他拎着一包蛋糕,在教室里一个一个地查看其他同学的抽屉。班主任觉得蹊跷,就一路跟着他出了校门,随后发现了他背地里的交易。同学们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很气愤,都不再理睬他。
现在想来,这位同学只是爱贪小便宜而已。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并没有谎称自己家境困难,是我们一厢情愿这么认为的,他只是觉得既然有免费的点心吃,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他的贪心使他将其发展成为一桩交易,驱使他去收集更多的点心,最终暴露了他的“恶劣行径”。
贪占还有一个表现:小偷小摸。这种行为大都出现在8岁以上的孩子身上。当孩子的贪心和占有欲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愈加膨胀,有时就会做出一些道德规范以外的事情。而孩子自身已经意识不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他们做起这些事来就和做其他事一样自然,如此长久下去,不受制止,孩子就会成为惯偷。有些孩子会偷偷将班级里的公共物品带回家;有些孩子则会将同学的东西顺手牵羊;有些胆子大的甚至去商店偷东西。这些孩子做出这种行为可能并不是因为买不起想买的东西,也不是因为自己迫切地需要这些东西,仅仅是因为他们瞬间膨胀起来的欲望让他们控制不了双手。
如影随形的物质匮乏感
英姬是我在韩国读大学时的室友,家境还算宽裕。小时候,英姬觉得一切挺好。但英姬的妈妈却不满足,因为她的弟弟们早年在商海打拼,都已事业有成。为此妈妈和爸爸开始争吵,最终在妈妈的逼迫下,爸爸离开了家外出创业。英姬慢慢意识到,钱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没有钱爸爸就不能回家。逢年过节,舅舅们回家探亲,妈妈就会满脸堆笑,忙里忙外。有时舅舅带英姬去城里玩,妈妈就会叮嘱她挑一些贵的东西买,让舅舅付钱。
上了大学之后,英姬发现有钱人实在太多,宿舍里的女孩穿的名牌衣服、用的名牌化妆品,她听都没听说过。她心里又开始不平衡起来。然而妈妈却对她说:“你要努力进入她们的圈子,到时候认识了有钱的男朋友,不就和她们一样了吗?”
于是英姬找了一个有钱的男朋友,一次次地从对方那儿索得首饰、化妆品和名牌手袋。她经常向朋友炫耀:“今天我们一起去某某餐厅吃饭了,吃完饭去超市买了好多巧克力!”朋友说:“这样不太好吧。”英姬却说:“有什么不好的。”
为了找到更有钱的男友,英姬和多个相亲对象保持暧昧关系,一个相亲对象后来发现英姬为了满足一己贪欲脚踏几条船,于是带英姬去了一家高级餐厅。用餐后,他当众揭开英姬的伪装,并留下高昂的账单扬长而去。学校的同学和朋友们知道了这些事情后纷纷远离英姬,对她十分鄙视。
现代社会,物质至上,人人追名逐利,以积累物质财富为荣,孩子们的世界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孩子原有的一些小小的占有欲被不断煽动、膨胀,最终欲望多到难以控制,就变成了贪。而现今的媒体,也在不断地向我们的孩子传播这样一种价值观:拥有足够多的物质就能拥有一切。看着影视剧中那些身家过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富家公子和富家小姐,很多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不满足感。这些社会因素给孩子心中欲望的种子浇灌养料,使其生根发芽。
每个人都有欲望,但并非所有人都贪占。有些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有些人知道适可而止。因为自己的贪得无厌,英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深层次的原因是,英姬对物质的无法满足的欲望源于自幼形成的一种物质匮乏感,而这种匮乏感恰恰是英姬那位唯利是图的妈妈给予的。妈妈通过与舅舅们进行比较,用物质的落差来刺激英姬,并在英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她物质的重要性。也许英姬最初并不认为自己穷酸,是在妈妈的一再强调之下,她才意识到:我的物质基础真的不如别人。另外,妈妈还教英姬只要用点技巧向别人索取,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典型的贪小便宜的行为,不仅让孩子学会觊觎他人的所有,还让孩子习惯不劳而获。而轻易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又进一步地加强了英姬的贪欲,使得她在贪心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我们在亲自教坏孩子
有一次,我和峻康去一家自助餐厅吃饭,那里只要消费就送免费的自助水果沙拉一盘,但是只能去拿一次。去拿沙拉时,我看见一个妈妈带着儿子在那边叠沙拉,可能盘子不够大,放不下他们要拿的东西,妈妈就在沙拉台上吃起了西瓜,还顺手拿了一些黄桃片塞进小男孩的嘴里。我看到他们盘子装得满满的,吃得也不少。我们都装完了,他们还站在沙拉台旁边吃。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一种思维模式:我花钱了,就应该吃饱吃好。特别是这种自助餐,花这么多钱还装什么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