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供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觉得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其他的重要方面,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适应力、自信心、乐观精神、冒险精神、享受生活的能力等都被忽视了。生活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在人生的路上,只要有完整的人格,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以学习为乐事,顺势而为,耐心引导,他就能通过欣赏、发现、创造,体验天赋带来的愉悦与自由。
什么都不想学,只想玩
“峻康,姐姐在学习画画呢,你想不想学学?”
“不想学,天天坐在那里有啥意思!”
“跆拳道喜欢吗?很棒哦,让你成为一个健壮的小英雄!”
“打架谁不会啊,还要去学啊!”
“那你喜欢学什么呀”
“玩……”
很想让峻康发展一门特长,可他对这些特长班一点都不感兴趣。除了整天满屋子乱跑,抱着球四处乱踢,真不知道他还会什么。以后上学了,他能好好学习吗?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顾虑?虽然口头上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最大的心愿”,但等孩子进入小学,甚至只是上了幼儿园,还是希望他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厌学。但真实情况是,孩子的厌学情绪一直在。
厌学是指孩子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孩子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孩子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怕排名;甚至恨书本、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这种情绪会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体现,从报特长班到幼儿园的启蒙,从小学到中学,几乎贯穿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
享受生活的能力
在中国父母看来,孩子不喜欢读书是个极坏的消息,以后就要面临被老师训、考不上大学、得不到一份体面工作的残酷现实。诚然,孩子爱读书是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以后一定会成为成功人士,活得快乐。这一章,我们就来谈谈孩子的学习问题。
我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大学同学,她是从美国常春藤名校出来的女博士,在美国硅谷上班,我们都非常羡慕。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儿爸孩儿妈聊完往事,自然就把话题转到了孩子的教育上。问她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她讲了她的一些看法。一番话让我们都沉默了。在此与各位爸爸妈妈们分享她的心路历程,听完她的讲述,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我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都非常好,在美国读博士时成绩也处于上游。但是工作以后,我是同学中最普通的一个。事业上没有什么突破,生活也没什么色彩。虽然收入不菲,但自我感觉生活远没有他们那么有趣。毕业十年聚会上,我发现,同学中有当上大牌律师的,有成为摄影师的,有担任公司CEO的。有个同学毕业后放弃大公司的职位,去了一家小公司,公司后来上市,他坐拥原始股一夜之间成为了百万富翁。
这些还不算什么,毕竟我们都是名校博士,聪慧又勤奋。但我觉得最潇洒的是一位男同学。他自从有了孩子就辞掉工作,做起了家庭主夫,因为他特别喜欢照顾孩子。他每天都在facebook上分享他的育儿心得,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而他的太太是个女强人,事业蒸蒸日上,最不喜欢做家务,非常支持他留在家里。夫妇二人一内一外,生活过得快乐轻松。看着他在网上分享的在各个国家旅行的照片,我非常羡慕。虽然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不错,但每天疲于忙工作,都是父母替我们接送孩子,更别提带孩子满世界跑了。
而我生活圈里的华裔同学也和我一样,在大公司工作,规规矩矩地上班。在校时学业优异,努力踏实,可后续的事业发展却普遍不如美国同学。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我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存在很大误区。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供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觉得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其他的重要方面,比如孩子的自我认同感、适应力、自信心、乐观精神、冒险精神、享受生活的能力等都被忽视了。从小到大,我的父母经常对我说“我们这辈人因为时代原因没上大学,你一定要争气,考个好大学。”记得有一次我逃课,一天没见踪影,被妈妈揪回来打了一顿。妈妈又担心又失望,哭了一晚上。
父母寄予的希望太大了,我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让父母失望,所以每次考试我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追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就怕辜负父母的期望。可现在想想,谁又真正理解一个小孩子的心情呢?
这种性格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事业发展。刚毕业的时候,我曾到一家小公司应聘,当时这家公司刚成立,急需人才,公司的一个创始人面试我,还邀请我一起吃午饭,特别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硅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谁也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命运如何。一番思量,求稳的心态还是让我最终选择了一家已很有名气的大公司。我的美国同学都劝我,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好了,有什么可顾虑的。可我就是没敢冒这个险,怕人到中年后失业,让亲人惦记,而且感觉很丢人啊。现在,这家小公司已经成为行业翘楚,如果我当初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我已变成百万富翁了。
我现在的收入也算很高的了,可感觉自己有了钱也不会花,去娱乐一下心里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只有相夫教子、卖力工作才是正经事,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看到美国的家庭主妇每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办舞会、开派对,我既羡慕又带点鄙视:当妈的人了怎么还这么能玩啊。看到邻居家的男孩中断学业去实现他“当个卡车司机”的理想,我都替他担心:难道一辈子就当个卡车司机了?当然,在美国帮我照顾孩子的妈妈更是看不惯。这就是小时候形成的“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的观念的后遗症吧。
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了孩子之后我就发誓,再也不让孩子像我一样。我要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你的孩子具备哪种智能优势
教育不是捧上—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一个孩子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一方面,父母不能转变教育思维,只把“考个好大学”作为孩子学习的目的,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倦情绪。另一方面,如果不注重挖掘孩子身上的独特性,不顺从他的兴趣爱好,他同样不会爱学习。
有一个笨笨的小男孩,无论父母和老师如何努力,他都无法学会从1数到10。父亲很失望:“你这么大了,连从1数到10都学不会,将来长大了该怎么办呢?”
小男孩笑嘻嘻地回道:“我可以做一个拳王争霸赛上只需数到9的裁判啊。”
小孩的名字叫布鲁斯·富兰克林,后来成为全美职业拳击运动史上最伟大的裁判。
人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独立的个体意识,通过接受各种信息发展其独立的认识、判断、爱好、意愿等。影响这种发展过程的首要因素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育的角度和方式。
有的父母认为通过比较可以激发孩子更大的潜力,这是毫无根据的。而且,学习成绩好,真的就代表孩子能力出众吗?这只是大人们自己制定的标准,单凭学习成绩这个标准来衡量孩子们的能力是不全面的。就像布鲁斯·富兰克林一样,每个孩子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父母们要懂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父母应当承认(而不是漠视)孩子的这种独特性,善于发现他们的个性和素质,帮助他们找到一个潜能尽情释放的地方。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预先暗示了他要走的路。懂得深思的父母,会细心观察,反复思考,该如何顺从孩子的这种个性,助其成长。
珍视孩子生命中的无限可能性,不是放任,而是有张有弛,去帮助他完成他的使命。只有了解孩子的智力、思维、兴趣、爱好等天性,掌握孩子的性情特征和言行习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能注意克服追求完美的趋向、整齐划一的弊病,才能避免盲目地把独特个性看成任性,横加指责,强加干涉。
人各有“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导致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通过细心观察,父母都能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智能结构,而这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学习非常有利。这八种智能是:
语言智能
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知世界的能力。语言智能强的人适合做政治活动家、主持人、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等。
数理—逻辑智能
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科学家、会计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等,数理逻辑智能都表现得比较出色。
空间智能
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围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如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飞行员等。
身体运动智能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等。羽毛球运动员林丹、舞蹈家杨丽萍等,身体运动智能明显高于普通人。
音乐智能
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的能力。音乐智能强的人,比如歌唱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对各种音乐元素的敏感性强,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具有较高的表演、创作及思考音乐的能力。
人际交往智能
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适合从事外交、心理咨询、公关等职业,因为他们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受,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
自我认知智能
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能够促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爱好、情绪、意向、脾气和自尊,喜欢独立思考。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等都是显现这种智能的人。
自然认知智能
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别和分类的能力。自然认知智能强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环境设计师等,都属于此类优势智能人群。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人生而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秉性和人生轨迹。我们能做的只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唤醒孩子内在的自觉,寄希望于他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跳出规则的人,一个对世间万物充满探索热情的人——当然,他也有不这样做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出路,成年人指定的,孩子未必愿意顺从。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父母们应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倾向,从而能尽可能地发掘孩子潜在的能力,使他能在某种智能上有出色的表现,成为杰出的人才。
如今,市面上流行全能宝宝、优秀小孩,他们多才多艺、能弹会唱。钢琴班、奥数班、绘画班成为批量制造全能宝宝的车间。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需要真爱和峻康如此标准如一,自小就被打上各种烙印。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他们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在人生的路上,只要有完整的人格,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以学习为乐事,顺势而为,耐心引导,他就能通过欣赏、发现、创造,体验天赋带来的愉悦与自由。不喜欢书本,那就去玩泥巴;不懂吹拉弹唱,那就去田野撒欢。世界向孩子敞开了大门,这里有高山流水、花草树木,远方的空气吸引着他……他自有自己的喜好,会朝着它们尽情奔去。
不让孩子过早接触学科知识
峻康是在中国上的幼儿园,那段时间简直让我头痛不已。每天早上都要逼迫着他起床,连拉带推地和他出门。在幼儿园门口,他不是哭就是闹,抱着我不放。看着他那委屈的样儿,妈妈的心里更是说不出的滋味。不愿去幼儿园,不仅仅是孩子小依恋父母,我们也应该反思反思幼儿园的原因。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一些天才少年的成长,一个个成功的教育案例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所有辉煌的背后,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撑着他们,那是学习最本质的原动力——童心、好奇心!我们每人原本生来全都拥有好奇心,但随着岁月流逝,为人父母者,还有多少人始终视之为珍宝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经常听到很多中国的年轻妈妈这样说。而幼儿园也将这种理念深入了他们的具体行动中。很多幼儿园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过早地让孩子接触学科知识,让天性爱玩的孩子过早过上了小学生的生活。这样,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才怪了呢!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何谓“输在起跑线上”?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扰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在他只能小心翼翼地触摸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何必催促他奔跑呢?
学前教育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在韩国,幼儿教育机构种类多样,主要分为幼儿园和保育园,幼儿园以教育为主,保育园以保育为主,两者都没有统一的教育课程。韩国幼儿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养成关爱他人、合作的习惯,以及尊重人和自然、理解自己的文化的意识。课程内容由身体运动和健康、社会关系、艺术体验、沟通、自然探究五个领域构成,强调主导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