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儿时反抗力强的孩子长大后超过80%的成为意志坚强、更有决断力的人;儿时听话被动的孩子大多成为无判断力而依赖他人生存的人。有时候,小孩的沉默、隐忍、恐惧以及讨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听话。就像以“爱”的名义在控制他一样,很多父母在以培养一个“懂事”孩子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存在感和归属感,这样下去,孩子能勇敢起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吗?
请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话”“乖”,在强势力量面前一味忍让,那都是在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培养他的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运动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在适应环境和反抗环境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获得生存的经验。
他对这个世界心存畏惧
我们的女儿真爱小的时候非常腼腆,3岁的时候开始上幼儿园,由于个子小,在幼儿园里总是受到比她大的孩子的欺负。每天从幼儿园回家,脸上常常会挂着泪痕,不用问我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气坏了。
“为什么不找老师,为什么不还手!”
“对于欺负人的孩子,你就应该去欺负他!”
“哭有什么用,就知道哭!”
看到孩子受欺负,爸爸妈妈的心里肯定很不好受,真想把这些气话一股脑都说出来,可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二次伤害”,我还是把心里的这些气话都咽了下去。孩子刚刚接触这个世界,我们总不忍心看他受委屈。可世界本是这般残酷,心存畏惧又如何能逃避得了。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胆量的人,他遇到的危险可能会更多,但相比懦弱保守的人,他能看到更多、更靓丽的风景。所谓“毙虎者饱餐虎肉,畏虎者葬身虎口”,回避危险,拒绝挑战,就无法享受到人生的饕餮盛宴。
敏感纤细或者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得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做事情想问题总是“怕”字当头。他们惧怕一些未知的东西,如“大灰狼”、雷电;他们害怕一些会给他们造成伤害的事物,如火、菜刀等;他们还会害怕比自己强势的人或群体,如老师、医生。他们会本能地抗拒这些人或事物,不管家长怎么劝说、鼓励,也不肯轻易尝试与其接近。在公园的大滑梯上,总会有些死死抱住栏杆不肯自己滑下来的小朋友,无论怎么哄怎么劝,他们还是不敢往前迈一步,面带惊恐地向父母求救。如果父母把他独自留在滑梯上,他就会如临末日一般惊慌失措,放声大哭。这类胆小的孩子对父母或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对什么都畏畏缩缩,做事情也规规矩矩,通常不会去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当自己的利益遭到触犯,或受人欺侮时不敢反抗或还击;不敢对强势或权威提出异议,缺乏叛逆精神和自我保护的精神。遇事也容易退避,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摆脱责任。不敢自己做一些事情,对别人吩咐做的事情也心存畏惧,觉得自己无法胜任。
父母的强势像一座大山
懦弱是成才路上的大敌,但更棘手的是,这种性格很大部分是天生的。有些孩子具有先天典型的黏液质气质,这类孩子性情沉静、沉默寡言、委曲求全、自制力强,容易发展为忍气吞声、胆小怯懦的性格。除此以外,父母的行为影响也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
家庭早期教育最大的任务是要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身心、完整的人格、正向的思维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急于一时,但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对任何事情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才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孩子胆小懦弱,经常遭遇欺负,其实多受家庭的影响。父母弱势,孩子容易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但凡事都有两面,强势的家长也会教出懦弱的小孩。这个论断看似矛盾:强势的家长怎么会培养出懦弱的小孩呢?培养出的孩子应该和他们一样强悍、勇猛才对啊?
我们先来听听敏锡的描述:
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懦弱确实占据了自己性格特征的大半部分。一个人走在路上会紧张、不自在;不敢在很多人面前说话,和陌生人讲话也会结巴;与朋友和同学在一起,尽管他们说的话或做的事让我不开心,也不敢提出抗议。我从小到大似乎没和人吵过架或动过手,每次一有什么事,妈妈都会来帮我解决,根本不给我机会自己处理。我想我变成这样和妈妈是脱不了关系的。
我有一位女强人妈妈,在外呼风唤雨,在家也是集权在手。妈妈说话咄咄逼人,做事更是雷厉风行。我们家所有的一切都是妈妈做主的。从小到大,我一直活在她的意愿里,她给我买什么衣服,我就得穿什么,她买什么吃的,我就得吃什么,从没有选择的权利。
她和我的所有谈话都是说教,她说我听。在她的强大气场下,我根本不敢开口,更不敢反驳。每次出门都要经得她的同意,告知她和谁、去什么地方、干什么、几时回来。甚至我从小到大的朋友都是经由她挑选出来的。
从敏锡的倾诉中可以看出,她的妈妈是一位个性强悍、在家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人,对敏锡的生活控制干预得太多。不让孩子挑选衣服和事物,不仅抹杀了孩子的个性,也使孩子变得没有主见;给孩子挑选朋友,其实是变相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孩子无法接受与人交往中会遇到的挑战;不倾听孩子的心声,更是扼杀了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就这样,敏锡虽然有一个强悍的母亲,却只能活在其阴影下,即使长大了,也还是唯唯诺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也曾表述过这样的观点,她说自己的老父亲是浦项工业大学的教授,非常威严,平日里少言寡语,几个兄弟姐妹都对其持有敬畏之心。在父母的教导下,兄妹几个都健康长大,成家立业,但个个中规中矩,没有一个人的成就超过自己的父亲。与敏锡的妈妈不同,这位父亲虽没有外露的强悍性格,但其卓越的成就显然将其推往了一个强势地位,同样成为孩子面前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像这样被强势的家长带大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反抗不会起作用,就渐渐学会了默默忍受,也渐渐丢失了自己的个性。他们习惯于躲在强势的家长背后,没有自己的主见。
“要懂事”其实是否定他
一位中国妈妈向我诉苦: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残疾人,儿子小炜从小由奶奶带大。老人家因怕出事,总给孩子灌输“不要与人争斗,凡事能忍就忍,吃亏是福”的思想。小炜从小性格内向且柔弱,对人言听计从,从不惹是生非。上小学时做值日,同学们都找借口溜掉了,故意骗他一个人留下又擦黑板又扫地,呛得他直咳嗽,可他竟然不敢报告给老师,只因为“一打小报告,橡皮就会被抢,还挨石子”。性情比较淡泊的我,从没意识到这其中隐藏着孩子性格懦弱的问题。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我们也有些自卑,总是希望儿子别惹麻烦。
没想到,小炜上了初中后,更成了同学们经常戏弄的对象。他向别人借橡皮,人家会跟他开玩笑说:“叫声大哥就给你。”甚至有同学故意挡住他的去路,阴阳怪气道:“叫两声‘汪汪’就让你过去。”班里有个大个子同学经常欺负他。
我难过得心如刀绞。可我不敢再求助于老师,怕同学们变本加厉地欺负小炜。我该怎么办?
不可否认,社会阶层是存在的,有的人出身豪门,有的人出身贫寒。有的家庭物质条件优厚,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有的家庭生活拮据,衣食住行只能勉强应付。条件一般的父母,有时会抱怨、哀伤、自轻自贱,不管这些情绪是不是直接针对孩子而发,也一样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经常在孩子面前强调这些,渲染自己的弱势地位,会向孩子传递一种自卑的心理,在为人处世时变得小心翼翼,低三下四。
有些父母不仅为自己的地位感到自卑,还总是低估孩子,总用胆小、懦弱等词来评价孩子,形成了负面的心理暗示。孩子的沉默、隐忍、恐惧以及讨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很多父母正是以培养一个“懂事”孩子的名义,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存在感和归属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摧毁了孩子的自我。
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往往就是在整合其童年就已形成的性格。性格形成于幼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过事,长大后必然会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好反抗、不听话的小孩,往往意志坚强、更有坚定的立场、能以自己的判断决定事情。德国心理学家曾追踪调查100名儿童,他们发现,儿时反抗力强的孩子长大后超过80%成为意志坚强、更有决断力的年轻人;儿时听话被动的孩子大多成为无判断力而依赖他人生存的人。成人给孩子太多的评价,尤其是负面的不客观的评价,会形成负面心理暗示,导致孩子丧失客观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也是很多孩子长大后唯唯诺诺,不能听从自己的声音,很在乎别人眼光的深层原因。
内向、胆小,其实本身都不是问题,人和自然本身就是有多样性的。真正的问题是,在孩子的成长中,对于我们不认同的性格,我们用了过多的否定、批评、指责,把孩子变成了被评价所左右的没有自我的人。
当我们责怪孩子“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这么不成才”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有时候,反而是我们这些最爱他的父母扼杀了他的天分,束缚了他的胆量?
给孩子整体的接纳
懦弱的孩子尽管思维能力和才智与其他孩子一样,但由于这种性格缺陷,不敢放开手脚与别人竞争,也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生活,长大之后,在事业上和社会适应方面都有较大的困难。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孩子一生持久的竞争力,与学习成绩无必然关系,性格、气质、思维能力等才是最重要的。那么,要怎么帮助孩子摆脱懦弱的漩涡呢?
我还是要强调前文曾说过的话:给他整体的接纳。
爸爸妈妈们一定还记得孩子出生时的情景吧?面对那个软软的小人儿,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发誓,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让他快乐,包容他,善待他。当孩子渐渐长大、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记得当初的那个承诺啊。善待孩子,不是说不打骂不虐待,而是遵从他的天性,让他做快乐真实的自己。爱孩子,就让他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雨果说,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我们是被爱的,完全因为我们的本色而被爱,或者尽管我们是这样的人,依旧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