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识人三经——人物志
24747600000017

第17章 七缪第十(2)

夫人情莫不趣名利①,避损害。名利之路,在于是得②。是得在己,名利与之。损害之源,在于非失。非失在己,损害攻之。故人无贤愚,皆欲使是得在己。贤者尚然,况愚者乎。能明己是,莫过同体③。体同于我,则能明己。是以偏材之人,交游进趋之类,皆亲爱同体而誉之,同体能明己,是以亲而誉之。憎恶对反而毁之④。与己体反,是以恶而疏之。序异杂而不尚也⑤。不与己同,不与己异,则虽不憎,亦不尚之。推而论之,无他故焉。夫誉同体,毁对反,所以证彼非而着己是也。由与己同体,故证彼非,而着己是也。至于异杂之人,于彼无益,于己无害,则序而不尚。不以彼为是,不以己为非,都无损益,何所尚之。是故同体之人,常患于过誉。譬俱为力人,则力小者慕大,力大者提小,故其相誉,常失其实也。及其名敌⑥,则鲜能相下⑦。若俱能负鼎,则争胜之心生,故不能相下。是故直者性奋,好人行直于人,见人正直,则心好之。而不能受人之讦。刺己之非,则讦而不受。尽者情露⑧,好人行尽于人,见人颖露,则心好之。而不能纳人之径⑨。说己径尽,则违之不纳。务名者乐人之进趋过人,见人乘人,则悦其进趋。则不能出陵己之后,人陵于己,则忿而不服。是故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并有旅力,则大能奖小。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恐彼胜己,则妒善之心生。此又同体之变也。故或助直而毁直。人直过于己直,则非毁之心生。或与明而毁明。人明过于己明,则妒害之心动。而众人之察不辨其律理,是嫌于体同也体同尚然,况异体乎。

【注释】

①趣:同“趋”,趋向,奔向。

②是得:是,正确。这里指得正确评价、受到肯定。得,得到。

③同体:和自己同一类型的人。

④对反:和自己相反类型的人。

⑤序:评定;排列。二义皆通。异杂: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尚:这里指推崇。

⑥名敌:能力声望势均力敌。

⑦鲜:少。

⑧尽者:这里指率直毫无遮掩的人。

⑨纳人之径:容纳别人的直率。径:径直。

务名者:以取得名利为务的人。

凌己:凌驾于自己之上的人。

律理:规律、道理。

嫌:嫌疑。

【译文】

人之常情,没有不追逐名利、不逃避对自身的损害的。追逐名利的道路在于自己的才能得到肯定并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受到损害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才能得不到肯定并丧失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所以,凡人,无论是贤能之人还是愚笨之人,都想使自己的才能得到肯定并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能够理解并肯定自己的才能的,莫过于与自己同一类型的人。因此,偏材之人与富于进取之心的人交往,都是与自己同一类型的人亲密友爱并加以赞誉,而憎恶那些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并加以诋毁,至于对那些与自己既不相同也不相反的杂异之类,虽不加以诋毁,但亦不予以崇尚,推究起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缘故。赞誉与自己同一类型的人,诋毁与自己相反类型的人,目的在于证明对方的错误和自己的正确而已。至于那些与自己既不相同也不相反的杂异之人,于对方没有什么益处,于自己也没有什么害处,品评起他们来,不加以崇尚就是了。因此,同一类型的人相交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相互之间过分的赞誉。等到他们的名声彼此旗鼓相当的时候,又很少有甘居人下的。因此,性格直率的人秉性张扬,喜欢那些为人直率的人,却不能容人揭露自己的短处。性情磊落而没有遮掩的人,情感外露,喜欢那些为人毫无遮掩的人,却不能接纳别人对自己的直言。以追逐名利为务的人,乐于看到别人之间你超我赶,却不愿意落在超过自己的人的后面。因此,性情相同而才能相悬殊的人,能够相互援助相互依赖;性情相同而才能势均力敌的人,就会相互竞争、相互损害。这又是同一类型人之间的特殊情况。所以,有赞助直率而又诋毁直率的人,有赞誉聪明而又诋毁聪明的人。而一般人观察人的能力,还不能辨别其间的道理和规律,这是同一类型人之间容易迷惑人的现象。

【原文】

夫人所处异势,势有申压。富贵遂达①,势之申也。身处富贵,物不能屈,是以佩六国之印,父母迎于百里之外。贫贱穷匮②,势之压也。身在贫贼,志何申展,是以黑貂之裘弊,妻嫂堕于闺门之内。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凡云为动静,固非众人之所及。是故达有劳谦之称③。穷有着明之节④。材出于众,其进则裒多益寡,劳谦济世,退则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中材之人,则随世损益。守常之智,申压在时,故势来则益,势去则损。是故籍富贵则货财充于内,施惠周於外。赀材有余,恣意周济。见赡者⑤,求可称而誉之。感其恩纪,匡救其恶,是以朱建受金,而为食其画计。见援者,阐小美而大之⑥。感其引援,将顺其美;是以曹丘见接,为季布扬名。虽无异材,犹行成而名立⑦。夫富与贵可不欣哉,乃至无善而行成。无智而名立。是以富贵妻嫂恭,况他人乎。处贫贱,则欲施而无财,欲援而无势。有慈心而无以拯,识奇材而不能援。亲戚不能恤,朋友不见济。内无疏食之馈,外无袍之赠。分义不复立,恩爱浸以离⑧。意气皆空薄,分意何由立。怨望者并至,归非者日多。非徒薄己,遂生怨谤之言。虽无罪尤⑨,犹无故而废也。夫贫与贱可不慑哉,乃至无由而生谤,无罪而见废,是故贫贱妻子慢,况他人乎。故世有侈俭,名由进退。行虽在我,而名称在世,是以良农能嫁,未必能穑天下皆富,则清贫者虽苦,必无委顿之忧,家给人足,路人皆馈之。且有辞施之高,以获荣名之利。得辞施之高名,受余光之善利。皆贫,则求假无所告,家贫户乏,粟成珠玉。而有贫乏之患,且生鄙吝之讼。乞假无遗,与嫂叔争糟糠。是故钧材而进有与之者,则体益而茂遂。己既自足,复须给赐,则名美行成,所为遂达。私理卑抑有累之者,己既不足,亲戚并困。则微降而稍退。上等不援,一等不推。而众人之观,不理其本,各指其所在,谓申达者为才能,压屈者为愚短。是疑于申压者也。材智虽钧,贵贱殊途,申压之变,在乎贫富。

【注释】

①遂达:通达。

②穷匮:穷困,匮乏。

③劳谦:勤勉谦虚。

④着名之节:光明磊落的节操。

⑤见赡者:被别人供养的人。

⑥小美:即小的美德。

⑦行成:即德行修成。

⑧浸:逐渐。

⑨罪尤:罪过。

进退:此指名誉地位的高低。

辞施:推辞别人的施舍。

告:求告。

体益而茂遂:对自己有益而获得巨大成功。

【译文】

人与人之间所处的情势不同,情势有伸张与压抑之别。富裕尊贵,成功通达,这是伸张的情势;贫穷低贱,困窘匮乏,这是压抑的情势。上等材质的人,能做一般人所不能做的事情,因此,他们在通达得志的时候,有勤勉谦逊的声誉;穷困不得志的时候,仍能持守光明磊落的节操。中等材质的人,则随着情势伸压之不同,或浮或沉,或损或益。因此,那些富贵之人凭借充足的财货,对外广泛施舍。那些被他救济供养过的人,尽可能搜集他的可称道之处大加赞扬;那些被他援助过的人,把他小小的美德加以渲染扩大。这样,他虽然没有什么奇异的才能,仍然能够成就德行,树立美名。而那些处于贫贱地位的人,想施舍而苦于没有财货,想援助别人苦于没有权势,对亲戚不能体恤,对朋友不能周济。名分和义务都不能建立,恩爱之人逐渐离去,抱怨的人纷纷到来,责怪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这样,虽然他没有什么罪过,还是被无故地抛弃了。所以,所处的情势有侈有俭,人的名声也便由这侈俭的不同或高或低或进或退了。当天下普遍富足的时候,清贫的人虽然还比较清苦,但绝不会有极度穷困的担忧,而且还会因为辞谢别人的施舍而获得较高的荣誉。当天下普遍贫穷的时候,则借贷无门,有基本生活品贫乏的忧虑,而且还会发生计较吝啬方面的争吵。因此,材质大致相同的人,仕进途中如果得到人的赞助,才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并获得成功;相反因私心偏见而受到鄙视和压抑的,就会稍逊一筹。而普通人的观察,不理解成功与否的根本原因,只以其成败论其才能,这是由情势的伸张与压抑所造成的疑惑。

【原文】

夫清雅之美,着乎形质,察之寡失。形色外着,故可得而察之。失缪之由,恒在二尤①。二尤之生,与物异列。是故非常人之所见。故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譬金冰内明而不外朗,故冯唐白首屈于郎署。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反②。犹烛火外照,灰烬内暗,故主父偃辞丽,一岁四迁。而人之求奇,不可以精微测其玄机③,明异希④。其尤奇异,非精不察。或以貌少为不足⑤,睹蔑貌恶,便疑其浅陋。或以瑰姿为巨伟,见江充貌丽,便谓其巨伟。或以直露为虚华,以其尽,疑无厚实。或以巧饰为真实⑥。巧言如流,悦而睹之。是以早拔多误,不如顺次。或以甘罗为早成而用之,于早岁,或诀复欲顺次也夫顺次,常度也。苟不察其实,亦焉往而不失。征质不明,不能识奇,故使顺次,亦不能得。

【注释】

①二尤:即下文所说尤妙、尤虚两种人。

②乖反:违背相反。

③玄机:深奥玄妙的思想。

④异希:奇特稀少。

⑤貌少:容貌的不足与欠缺。

⑥巧饰:精巧伪饰。

【译文】

清高文雅的美德如果表现于外在的形貌上,观察起来就很少会失误,造成观察失误的原因,常常发生在“二尤”方面。“二尤”的出现,与普通大众的表现不同。“尤妙”之人,其精华内涵,外表没有粉饰的姿态。“尤虚”之人,豪言壮语,风姿瑰奇,内在的实质却完全相反。人们寻求奇材,做不到用精深入微的眼光探测到性情内部玄妙的道理,明识其奇异独特之处。有的以人的相貌不佳而判定其才能浅陋不足,有的则以人的相貌瑰奇而判定其才能不凡,有的把直率坦白看做浮夸,有的把精巧的伪装误认为真实。因此,与其过早提拔而造成失误,不如按顺序提拔为妥。所谓按顺序提拔,就是按常规办事,假如不考察人的实际才能,怎么会不发生失误呢。

【原文】

故遗贤而贤有济,则恨在不早拔①。故郑伯谢之于烛武。拔奇而奇有败,则患在不素别②。故光武悔之于朱浮。任意而独缪,则悔在不广问。秦穆不从蹇叔,虽追誓而无及。广问而误己,则怨己不自信。隗嚣心存于汉,而为王元所误。是以骥子发足③,众士乃误。韩信立功,淮阴乃震④。夫岂恶奇而好疑哉,乃尤物不世见⑤,而奇逸美异也。故非常人之所识也。是以张良体弱,而精疆为众智之隽也。不以质弱而伤于智。荆叔色平⑥,而神勇为众勇之杰也。不以色和而伤于勇。然则隽杰者,众人之尤也。奇逸过于众人,故众之不能及。圣人者,众尤之尤也。通达过于众奇,故众奇不能逮。其尤弥出者,其道弥远。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故一国之隽,于州为辈⑦,未得为第也⑧。郡国之所隽异,比于州郡,未及其第目。一州之第,于天下为椳⑨。州郡之所第目,以比天下之隽,而不可及,一回反,枢也。天下之椳,世有优劣。英人不世继,是以伊,召,管,齐,应运乃出。是故众人之所贵,各贵其出己之尤,智材胜己,则以为贵。而不贵尤之所尤,尤之尤者,非众人之所识。是故众人之明,能知辈士之数,众人明者,粗知郡国出辈之士而已。而不能知第目之度。乃未识郡国品第之隽。辈士之明,能知第目之度,出辈明者,粗知郡国第目之良。不能识出尤之良也未识出尤奇异之理。出尤之人,能知圣人之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不能究之入室之奥也。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由是论之,人物之理,妙不可得而穷已。为当拟诸形容。象其物宜,观其会通,举其一隅而已。

【注释】

①早拔:及早选拔。

②素别:平素辨别。

③骥子发足:良马奋足。

④淮阴:韩信的家乡,在今江苏清江西南。

⑤尤物:这里指优秀的人才。

⑥荆叔:战国时行刺秦始皇的荆轲。色平:神色平静自然。

⑦辈:等级。这里指数量较大的一批。

⑧第:等级、品第。

⑨椳:门臼。

第目之度:品第排列的标准。

入室之奥:比喻学问达到比较精深的程度。

【译文】

所以一度遗弃了贤才,而后来认识到贤才的用处时,则悔恨没有及早提拔贤才;本来将其当做奇异之材予以提拔重用,结果这奇材做事时却失败了,这时则为没有及早识别而遗憾;一意孤行而遭致谬误发生,这时则悔恨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广泛征求意见反而误了自己的事情,则又抱怨自己遇事不自信。因此,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一旦奋起发力,普通大众就会产生误解;韩信立功受赏时,家乡淮阴的人们感到十分震惊。难道是人们都厌恶奇才、爱好疑神疑鬼吗?其实是因为奇异优秀的人物在世间并不常见,他们毕竟与众不同的缘故。因此,张良虽然体型弱小,而他的精明强干却为众谋士中的俊杰;荆轲虽然容貌平和,而他的神奇和勇武却是众勇士中的佼佼者。如此说来,俊杰,是大众之中卓立不凡的人;圣人,则是不凡人物中的不凡人物。人的材质越是突出,其所达到的境界就越是深远。所以,一封国中的俊杰,放到一州之内就可以成批成批地数,还上不了高档次;一州之内上档次的优秀人物,放到普天之下的优秀人物中,就好比是一个大建筑中的门臼。即便是天下的门臼吧,各个时代也有优劣之分。因此,一般人引以为珍贵的是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才,而不是那些优秀人才中的优秀人才。所以,一般人明辨人才的能力,只知道封国一级人才的数量,而不知道州一级人才的标准。封国一级优秀人才明辨人才的能力,知道州级人才的标准,却不懂得特异人才的道理。特异的人才能理解圣人的教诲,却不能求得最深奥的道理。由此说来,关于人才的道理,是神妙而难以穷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