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学者认为谈话时双方应遵循一些原则,比如格瑞斯从总体上提出了一套假设性原则,只要参与谈话的各方能够遵循这些原则,便可以进行一致性的谈话。他认为,第一个也是最具概括性的是合作原则——谈话各方的参与必须是适宜和得体的。例如,如果有人向你提问,你要么正面回答,要么至少对提问者示意,或用别的方式做出回应。否则的话,别人会觉得你无礼。如果有人未能得体地完成自己的言语行为,造成交流上的混乱,破坏了谈话的一致性,那么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快。具体而言,要实现合作必须遵循下面4项基本原则:一是数量原则:谈话的参与者应当提供足够的,但并非过量的信息,作为对谈话的贡献。如果你三言两语敷衍了事,或者长篇大论惹人厌烦,那么你都违背了数量原则。二是质量原则:谈话的参与者贡献的信息和思想必须是真实的。无论是信口雌黄还是言不由衷,都违背了质量原则。三是相关性原则:你的发言必须与谈话的主旨有关。如果你东拉西扯,那么就违背了相关性原则。四是表达方式原则:谈话中切忌闪烁其词、故弄玄虚或者缺乏条理[1]。
(六)提问技巧
儿童传播中,成人在向儿童提问时,往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技巧:
(1)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的问题比较具体,对方用简短、确切的语言即可做出回答,如“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适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
(2)开放式提问:开放性提问的问题比较笼统,旨在诱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觉、认识、态度和想法。适用于了解对方真实的情况。
(3)探索式提问:又称探究式提问。探索式提问的问题为探索究竟、追究原因的问题,如“为什么”,以了解对方某一问题、认识或行为产生的原因。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了解。
(4)偏向式提问:又称诱导式提问。偏向式提问的问题中包含提问者的观点,以暗示对方做出提问者想要得到的答案,如“你今天感觉好多了吧?”
(5)复合式提问:复合式提问的问题为2种或2种以上类型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如:“你是在哪里做的检查?检查结果如何?”此种提问易使回答者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故应避免使用。
(七)倾听技巧
(1)集中精力。在倾听的过程中,要专心,不要轻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到倾心细听。
(2)及时反馈。双目注视对方,积极参与,及时反馈,表明对对方的理解和关注。
(八)反馈技巧
(1)肯定性反馈。对对方的正确言行表示赞同和支持时,应适时插入“是的”、“很好”等肯定性语言或点头、微笑等非语言形式予以肯定,以鼓励对方。
(2)否定性反馈。当发现对方不正确的言行或存在的问题时,应先肯定对方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问题的所在,使对方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易于接受批评和建议。
(3)模糊性反馈。当需要暂时回答对方某些敏感问题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可做出无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如“是吗”、“哦”等。
(九)说服技巧
莱平格尔可以说是说服理论的集大成者。以下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理论在儿童传播中的运用。
1.刺激—反应设计
这一设计的假设是,当所传递的信息同受众的原有态度趋于一致时,刺激将影响人的行为。刺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直观的和暗示性的。
儿童的传播机制也会依附这一心理态势,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在刺激作用下将会做得更好。在家长和老师的激发作用下,忍受压力,不断进取,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一定的基础性知识,从而能够具有对这个世界的一定程度的认知性。
2.激发动机设计
这一设计假设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信息交流作为一种人类行为也同样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成人作为传播主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发现儿童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传播产生理想的效果。
3.认知性设计
这一设计假定人是有理性的,不会盲目地接受传播者所传递的任何信息,而以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对信息进行评价,决定取舍。因此,传播者要使受众自愿接受自己所传递的信息,就必须以事实、信息和逻辑推理为基础,“让事实本身来说话”,而不应单纯地强调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认知性设计就是告诉我们,要让儿童接受事实,自己去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在儿童传播中,成人主体有目的的传播同儿童受体对信息的主动获取这两种需要的巧妙统一,是传播主体改变传播受体态度的愿望和传播受体希望实现认知一致的心理的统一。
三、儿童阅读传播技巧
(一)从儿童脑科学视角分析
儿童阅读传播活动是人脑对于阅读传播信息的加工过程。儿童脑科学研究里和阅读相关的主要是记忆研究,而之前我们分析了,人脑有个非常复杂的处理外界环境信息的加工系统,那么如何能让儿童对外界信息由瞬时记忆到工作记忆,再到长时记忆呢?
从表1“基于脑的学习原则”可以看出,以下9个要素有助于脑的学习:①运动,尤其是大脑左右半球参与的运动。②有意义的内容,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连接。③消除威胁,建立安全的环境。④提供足够的时间——大脑需要时间来建立保存长时记忆的模式。⑤丰富的环境,多感觉通道的刺激。⑥合作,提供学习情境。⑦即时反馈。⑧提供应用新知识的情境。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选择。
对于儿童阅读传播活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技巧来提高阅读效果。
(1)强化。学者赫布假设,如果短时记忆保持时间足够长,则逐渐被巩固为长时记忆。赫布推测短时记忆的神经基础是脑在神经元活动的反响环路,当神经冲动输入此环路就能够形成反响振荡,从而使环路中的神经元能够自我激活,信息得以暂时储存。如果反响环路持续激活足够长的时间,就能导致神经系统内某些永久的化学或结构变化,就形成了长时记忆[3]。这就是著名的记忆的双重痕迹假说,后来被简称为记忆的巩固假说。现在市场上流行“杜曼闪卡”、点读法记忆等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提高阅读效率。
(2)总结。研究表明,总结是一个内隐过程,学生开始理解学习内容以及赋予学习内容以意义,从而增加学习内容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可能性[4]。这方面,一些动画片已开始作了探索,比如《爱探险的朵拉》,每次片尾,朵拉都会问:在这次旅行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形式,让看片的小朋友们对这一集的动画片做一总结,加深记忆。
(3)组块。组块是指脑将几个信息项目当作一个单一项目处理的过程。脑科学研究指出,我们将越多的信息放入一个组块中,工作记忆就可以加工越多的信息,我们一次可以记住的信息也就越多[5]。这方面,《爱探险的朵拉》是一部儿童学习英文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动画片,在片里,制作方将中文、英文以及动画片的信息一起组块进行传递,让孩子们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自然地学习英文。
(4)情境模拟。Perkins和Salomon(1988)提出,使用相似性使得新学习发生的情境类似于需要利用迁移的未来情境。这样的情境模拟的方式,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6]。动画片《巧虎》里营造了许多这样的情境。巧虎告诉小朋友可以像巧虎一样,学会吃饭,学会坐马桶,等等,小朋友在看了之后,能够与之共鸣,或者在生活中遇到真实情境,也能快速回忆。
(5)两个半球同时加工。脑科学研究指出,虽然大脑两个半球在信息加工方面有差异,但是在学习时两者共同参与效果最好。当两个半球同时参与学习加工时,我们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7]。
如何将这一原理运用在儿童阅读活动中呢?市场上现在有多种形式的图书,比如游泳书、洞洞书、玩具书、翻翻书、布书、触摸书、仿真书、立体书等。这些图书在调动儿童大脑两个半球加工方面作了很多探索。
(6)调整情绪。研究表明,影响个体生存和情绪的信息要比新认知学习的信息更优先加工(见图7-1)。这是由于情绪刺激导致激素释放,刺激杏仁核向脑区发出加强记忆的信号,从而提高记忆[8]。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绪同其智力活动呈正相关。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的人,智力发挥处于最佳状态,积极地情绪会激发人们学习办事的动机和热情,提高效率;情绪低沉,心情忧郁,对思维加工过程会产生破坏作用,使知觉范围狭窄,思维活动呆板,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现在婴幼儿杂志中往往会夹带一些激励贴纸,以此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一些有声玩具在孩子完成一个项目时,会发出“小朋友,你真棒!”之类的声音,以此调动孩子的情绪,促进学习。
(7)给予关注。脑科学研究表明,随着关注水平的增加,学习程度也会增加(见图7-2)[9]。所以,要想提高儿童的阅读素质与能力,给予一定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为何提倡亲子共读的原因所在。
(二)儿童阅读传播技巧的思考
1.成人的传播技巧
在儿童阅读传播活动中,成人的一片好心并不都尽人意,这是我们必须引起思考的。
如:儿童所认为的阅读与成人所认为的阅读是不能等同的,儿童主要是感官上的需要,只要有可爱的动物、有趣的物品、色彩鲜艳的画面及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相似的内容,都会感兴趣,他们的兴奋点只不过是图书中的形象与色彩。如果成人只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出发,而不顾及儿童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使阅读难度加大的话,儿童的阅读兴趣就会减弱,不能很好地以自己的直觉去寻找与图书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也就不会有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理解。
同样,由于儿童手部动作的发展还未成熟,在控制手指捻页及对翻书技能的掌握上未能完全自主,过于强调孩子技能动作的训练,对他们阅读兴趣的促进作用不大,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在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中,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处理群体儿童的阅读?一对一,还是一对多,还是大家互相交流?孩子手里要不要拿着书,对照着老师的讲解边看边听,还是只看PPT,待老师讲完之后再看书?老师是站着讲PPT,还是坐下来放PPT?老师和孩子的距离多少?家长和孩子讲故事时,语速怎么样,是自己给孩子讲呢,还是听孩子讲?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在阅读中,还需要其他活动吗?比如配上手工、美术、音乐等活动,这样的整合传播,效果如何呢?对此,我们可作一定的思考。古人云:心不可二用。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力集中,同时做两件事情将会导致儿童注意力涣散。所以,在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不推荐使用多种方式并存的整合传播。但是手工、美术、音乐,这类活动能够丰富儿童的阅读活动。儿童在受到丰富的信号刺激时,大脑容易释放出多巴胺,让儿童的身体感觉到非常愉悦,大脑将会记录下这一过程,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阅读内容。
2.媒介的传播技巧
(1)明确诉求。明确诉求重点。阅读中向诉求对象重点传达的信息称为阅读的诉求重点。阅读的诉求重点首先应该由阅读目标来决定。如果开展阅读活动是为了增加儿童的知识,那么阅读应该重点向儿童传达关于阅读内容的信息。如果阅读目的是增强儿童的阅读能力,那么阅读的诉求重点应该是提高能力的训练过程强度。
明确诉求对象。儿童阅读,诉求对象当然是儿童,只是在大众传播中,传播主体在传播内容时要注意这个诉求对象,要针对诉求对象的需求,诉求对象最为关心、最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的信息,因为家长和老师认为重要的信息,在儿童看来并不一定非常重要。还有,要兼顾到大多数儿童的需求,因为不同儿童在不同书籍的阅读中有不同兴趣。
另外,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他们是很多书籍的实际阅读者,但是这些书籍的购买决策一般由他们的父母做出,因此在有些媒体中,诉求对象会出现是父母,还是儿童,这样的疑问。比如下图的杂志,杂志里的备注分别是“小虎妈妈告诉你”(见图7-3)、“给小朋友的话”(见图7-4),虽然看上去是告诉小朋友的,但仔细推敲,会发现其实是跟家长说的话。而且,为什么要是“小虎妈妈告诉你”,如果改成“小虎告诉你”,以一个同龄人的口吻说话,不是更亲切吗?
儿童媒介在传播时一定要注意诉求对象问题,因为往往是在和家长说呢,还是和孩子说呢,这个问题上做得不够精到,有时候既想和家长说,又想和孩子说,往往什么都没说好。
明确诉求方式。有句俗语:“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即同一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信息接收者产生各异的效果。诉求方式往往分成“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两种。“诉诸理性”是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诉诸感情”是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些问题只能靠“诉诸理性”的方法来解决,有些问题采取“诉诸感情”的方法可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