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成功是由15%的专业技能与85%的为人处世构成的。这里的“为人处世”说的就是“情商”。在现代社会,情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拥有良好情商的人不仅能承受各种心理压力,更能够坦然面对竞争,创造成功的机会。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情商的重要阶段,接下来的内容,相信对培养孩子的情商一定大有帮助。
老师告诉我们微笑无敌——培养孩子有个好心态
家有宝贝一年级
妞妞参加学校的小陶子舞蹈团,因为排练的时候一些动作没做好,被老师“打了”一下。其实,老师也就是拍了拍她的小屁股。她感觉同学们都看着她,嘲笑她。又到了学校舞蹈团排练的日子,妞妞悄悄地“溜”走了。妞妞逃课被妈妈发现了,要送回学校,进行舞蹈排练,可是妞妞死活也不肯再去。
在班级里,妞妞也常常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就吧嗒吧嗒地掉眼泪,有时候老师只是问她,这道题讲过了,怎么还不会,她就小脸通红,小金豆直掉。
教师分析课
妞妞如此敏感,自尊心极强,让妈妈十分担心,妈妈怕妞妞这样的性格会没有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玩,从而使妞妞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敏感。于是,妞妞的妈妈找到了学校的蔡老师。
蔡老师通过一番谈话,基本弄清楚了妞妞“多愁善感”的原因。除了遗传了妈妈多愁善感的一部分基因外,奶奶的夸大表扬也导致了妞妞敏感、自尊心强。
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拥有太多的爱,但有时“太多”也会变成孩子的心理压力。物质拥有量的过剩与情感、精神营养的不良会使孩子发展失衡。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日常的行为习惯就是父母教育的结果。父母好心态决定孩子的好心态。
互·动·论·坛
面对像妞妞这样敏感、自尊心极强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引导她呢?蔡老师给了妞妞妈几点建议。
1适当地夸赞孩子
赏识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得有个度。凡事过由而不及,赞美也是如此。有些事情孩子确实做得很棒,那么及时地给予赞美。没有必要事事赞扬,甚至使用一些夸张的词汇,诸如:你好棒啊!真是了不起啊!天哪,我没想到你会这么能干!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教育,不需要患得患失、一惊一乍的。适当地夸赞孩子能够给孩子以自信而不至于让孩子以为自己真的完美无缺了。
2学点夸赞的技巧
有句话叫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当然要夸,但夸与夸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别的,不会夸的父母永远是“你真棒”,会夸的父母则夸赞具体的事情,而且能够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妞妞妈妈说妞妞跳舞的平衡性很好,但是动作总是不到位。妞妞已经很敏感了,直接说她不好她一定不高兴,那就夸一夸:“妞妞,你做一个下腰的动作给妈妈看看。”再比如有的孩子写作业速度很快,但字写得不认真,妈妈可以这样夸:“宝贝,今天完成作业真是神速啊!可是这字妈妈可不认识,你赶紧把妈妈看不清楚的字擦掉,那将是一篇完美的作业了。”夸赞,一定要具体,在夸赞的同时提出对孩子的要求,这样的夸赞才是有效的。
3适当冷处理
自尊心强、敏感的孩子,有点脸皮太薄了。而一般脸皮厚一点的孩子就算父母骂他两句,也不放在心上。那么怎样让敏感的孩子脸皮稍微“厚”一点呢?于是有人提出了挫折教育,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适当、适度的挫折教育也是可行的。但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也很好,挫折真的很少,尤其是一年级,父母舍得让他经历挫折吗?挫折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那么,平时当孩子敏感的时候,或者为了妈妈不给她买洋娃娃而生气的时候,不妨冷处理一下,晾一晾她,等她不哭不闹的时候告诉她这样做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受别人喜欢,妈妈很爱你,但不希望你这样做。
4培养开朗的性格
我们发现敏感的孩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经常被父母、邻居、老师表扬,所以当被批评的时候就受不了了,这样的孩子前面已经讲到,适当批评来减少对孩子的过高关注度。
另一类敏感自尊心强的孩子都是一些孤僻或者是内向胆小的孩子。整天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的性格倒是非常大方,也不会为一点事情就生气。所以,平时带孩子多出去走动,接触人群,让孩子主动与他人交流、游戏,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渐渐变得开朗一些,敏感自然就会好多了。
孩子和同学闹矛盾——理性解决孩子间的“战争”
家有宝贝一年级
有一天自习课的时候,乐乐要用铅笔,可是他的铅笔芯都断了。怎么办呢?于是,乐乐就向同桌朱晓去借。可是,朱晓不想借给他,因为她的铅笔都是新买的,迪斯尼的,很漂亮。乐乐求了朱晓几次,朱晓都不愿意。乐乐急了,抡出小拳头狠狠地砸在了朱晓的背上,朱晓疼得哇哇大哭。
晚上回家,朱晓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一听,这还了得,我家女儿在学校怎么能这么任人欺负呢?第二天一早,朱晓妈妈赶紧来到学校,径直走向班级。“哪一个是乐乐?”朱晓的妈妈气呼呼地问道。孩子们的小手一齐指向了正在收作业本的乐乐。“你就是乐乐?你昨天打我们家朱晓了吧,你要是下次再敢打我们家朱晓,我就好好地教训你一顿。”
站在一旁的朱晓一脸尴尬,而乐乐呢,吓得眼泪吧嗒吧嗒地流了下来。幸好班主任姚老师及时赶到,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教师分析课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接收到的一些不良的教育信号,可能会造成孩子和其他同学闹矛盾,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后果。
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差。孩子上了一年级,老师不会时时刻刻跟着你,所以矛盾自然就多了起来。矛盾一多,孩子就有了许多自我处理矛盾的机会,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成长过程。他会在与同伴社会化交往过程中学会怎样与他人愉快相处。而此时,如果父母过多地干预孩子的交往,往往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一旦出现矛盾,不是自己主动去解决,而是先回家告状,求助于父母解决。久而久之,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强吗?
养成孩子自私的品格。孩子闹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借东西不还,不小心打到对方等,所有的矛盾其实都是孩子在本能地维护自己权益或者利益产生的。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家都很受宠爱,所以,当别人侵犯到他的一丁点利益或者别人没有满足他时,同伴间的矛盾就来了,这时候,如果父母引导不好,孩子很可能会唯我独尊、自私自利。
孩子不愿承担责任。矛盾的发生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老师教育学生的时候最喜欢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们两个都有错”。事实确实也如此,矛盾双方都有一定的过错,如果一味地偏袒孩子或者一遇到孩子与同伴闹矛盾,就想着把孩子和同伴调开来回避矛盾,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跟着父母学会回避矛盾,不愿意去承担责任。
互·动·论·坛
当孩子和同学闹矛盾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理解并安慰孩子
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发生矛盾时,很多父母可能会反问孩子是否也有错。比如有的孩子回家报告:“小明打我!”你会反问:“那你打他了吗?”其实,孩子此时的内心最期待的是你能够支持他。我想此时先不要急着问孩子问题。了解事情原委后,告诉孩子:“哦,宝贝,你此时很生气,是吗?因为他把你打疼了是吗?你觉得他不该打你是吗?妈妈很理解你的感受!”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这样他才能信任你,才愿意听你的劝告。
2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矛盾
孩子和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时,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解决。最好是鼓励孩子自己先去想一想怎么解决。都说“娃娃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孩子闹矛盾快,忘记得也快。他们可能刚刚闹过矛盾,上课还气呼呼,一下课又跑到一起玩了,或者两个人互相再借个东西,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很多矛盾父母真的不必要干预。
3适当给点建议
比如,同伴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借过去一直都没有还,孩子要了几次都没有要到,孩子一生气,就摔坏了同伴的文具盒。这个时候,孩子非常需要你的帮助,此时,你就要适当给予建议了。记住,只是建议而已,并不是整个过程都是你在帮助他处理。
4记得时常反馈
孩子和同伴闹了矛盾,我们可能给孩子建议,也可能孩子自己处理,不管是哪一种,一定要记得孩子要反馈。第二天回来问问孩子:“你和那个闹矛盾的小朋友和好啦?你用了什么办法让他开心的呀?”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避免他们记仇或者还有什么疙瘩没有解开,也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开朗豁达。
孩子喜欢当“大王”,怎么办
家有宝贝一年级
一天下午,快要放学了,班长雨欣急切到办公室来报告:“老师,我们班鹏鹏又和同学打架了。”
林老师一听孩子打架了,赶紧放下手中的事情来到教室,看到鹏鹏正气呼呼地坐在座位上,他的同桌小奇正委屈地哭着。
林老师把学生安排放学后,把他们俩留下来了解情况。林老师先问小奇:“你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要哭啊?”
“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玩游戏,鹏鹏非要我们听他的,我们几个不愿意听,他就打人了。”小奇委屈地说道。
“那其他几位同学是谁啊?他们怎么没向老师报告啊?”林老师一听还有其他孩子参与,赶紧问个明白。
教师分析课
林老师已经带了几届毕业生了,每一届几乎都会遇到像鹏鹏这样的孩子,他们在班上就喜欢当“大王”,比较容易情绪化。这些孩子往往都有一些共性。
情绪化严重。喜欢当“大王”的孩子情绪化比较严重,听话的时候,老师讲什么道理他都能听得进去,并且还会很配合老师的要求,各项事务也会做得很好。多数的时候,他们是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比较乖。但是,在跟同学相处时,他们时常表现自我,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所以会情绪化,甚至会欺负别人。
培育缺失。通过我的观察和了解,这些孩子多数在家庭教育时存在培育缺失。比如,有的家庭是离异家庭,有的家庭对孩子百般宠爱,还有的遵循顺其自然,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置之不理,这些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导致孩子过集体生活的时候,产生了不适应,所以处处和同学闹别扭,把在家时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带到学校来了。
其实,疼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义务和权利,天下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互·动·论·坛
如果因为教养方式影响到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我们就需要总结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1情绪转移法
孩子在小的时候,对外界的探索是随着身体发育一步步成长的。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印象,孩子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如果我们大人不给他,他就会哭闹,以此达到自己的要求,这是孩子的本能反应。很多父母在听到孩子哭闹时,都会选择顺从孩子的意思,把孩子喜欢的东西给孩子,也不管这东西孩子能不能拿、适合不适合。这样久而久之,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不给就闹,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孩子比较情绪化的脾气,只要父母顺从了,就高兴,不顺从了就会生气。这样的性格到了一年级后,孩子开始独立过集体生活的时候就显得格格不入。
其实,当父母发现孩子喜欢上不适合他们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情绪转移的方式来化解孩子的要求。因为大多数时候,孩子对于一样物品的喜爱多是源于好奇,如果我们能够用一个更好玩的且适合他的东西来代替的话,他们的兴趣就会很快转移。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孩子可能遇到的危险,又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情绪就会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产生情绪化。
2成人化的思维培育
小时候,我们总是以为孩子小听不懂成人的话,所以就会用一些童言童语跟孩子交流,比如“吃饭”说成“吃饭饭”等。其实,父母可以用成人化的语言跟孩子交流,小的时候就跟孩子讲道理,有些事情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能违背底线。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有些情绪,但是久而久之,他就会逐渐懂得,有些要求他是得不到的,所以也就不再提要求。当父母坚持用成人化的思维去培育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诸多社会行为就会提前接收训练,到了小学的时候就会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上了一年级后有了当“大王”的倾向的话,也不要着急,小学一年级正是可以补救的时候。因为孩子逐渐过渡到集体生活中,他们的性格、情绪需要收到新的约束和管理,这个时候,利用学校、老师、集体的一些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对老师、班级的相关规定我们做好配合,孩子的性格也会慢慢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