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氯霉素、多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能抑制与磺脲类降糖药在体内灭活有关的酶系统,从而加强其降血糖的作用。
(3)大量应用阿司匹林,每日大于4克时,能加强氯磺丙脲的降糖作用,而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其影响不大。
(4)心得安、胍乙啶类可加强磺脲类药的降糖效果。心得安可导致磺脲类药物疗效加剧,且会掩盖部分由于低血糖引起的症候群,因此在应用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必须慎用心得安。
(5)大量饮酒,酒精抑制糖异生从而加强了磺脲类降血糖的作用。
(6)其他药物,如安妥明、雄性类固醇激素、吗啡、增效磺胺甲基异恶唑等。
2.对抗磺脲类降糖作用的药物,常见的有:
(1)糖皮质激素、女性避孕药能抑制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减低糖耐量或促使有糖尿病遗传基础但糖耐量正常者患上糖尿病。
(2)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等,能抑制β细胞释放胰岛素。
(3)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烟酸、胰升糖素等,能对抗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效用
饮食中的主要成分淀粉和蔗糖不能被小肠直接吸收,而是需要在小肠绒毛上的多种α-葡萄糖苷酶(如蔗糖酶、葡萄糖淀粉酶、麦芽糖酶、异构麦芽糖酶等)的作用下生成单糖(果糖和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逆性竞争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从而抑制了淀粉、麦芽糖、蔗糖的分解,使葡萄糖的吸收作用减慢,使餐后血糖值较为平稳,能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但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不会造成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它能减少脂肪组织的重量和体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利。
有哪些患者适合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呢?
(1)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可以选用此抑制剂。
(2)葡萄糖耐量减低的患者,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显著降低餐后的高血糖。
(3)Ⅱ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双胍类口服药物或磺脲类口服药物治疗,但疗效不满意,特别是餐后血糖控制不好时应该加用此抑制剂。
(4)Ⅰ型糖尿病患者可将此抑制剂作为胰岛素的辅助治疗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和稳定血糖。
(5)Ⅰ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但反复出现午餐前低血糖,也可用此药。
提高免疫力重于打疫苗
在天气转凉的季节,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有些专家主张患者应当注射疫苗,然而,因为流感病毒的变异,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因为注射流感疫苗而死亡的病人。
流感疫苗是活性疫苗。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差,如果疾病控制得不理想,很有可能在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而这些反应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存在较大影响。所以,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改善体质,不让流感有可乘之机。
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增强免疫力,糖尿病患者就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适量摄取一些微量元素,如镁、铬、铝、锌等。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芹菜、茄子、番茄、海带等。
目前在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只强调降低血糖,却忽视了人体的综合素质,导致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除了血糖高,往往还伴随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等。
患者不能单纯地依靠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建议糖尿病患者严格防范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高炎症反应、高体重的出现,并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免疫力,使自己有能力对抗疾病侵袭。
输液不当害处多
静脉输液对药物的质量、纯度、生产工艺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输液的药物会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如果药物含有杂质,将会造成严重后果,非但不能治病,还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出现输液反应的常见原因是污染、输液瓶灭菌清洁不完善、药物品质不纯等。表现为发冷、发热,轻者在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除了发高烧外,还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会诱发心衰,导致死亡。
不分病情轻重就随便输液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脑血管病的情况较多见,有的患者认为定期输液,每年分两次输一些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的药物,就能降低血液黏稠度,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听说输液能防脑血栓,更是到医院要求输液。
其实,影响血黏度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年输液两次能降血黏、预防血栓”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静脉输液的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很短,药物代谢之后身体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不能纠正慢性病的病因。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这类慢性病,应针对病因进行长期治疗,包括降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加强运动、消除胰岛素抵抗等,而不是仅靠一两次输液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准妈妈慎用降糖药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使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2~4倍、心肌梗死率增加10倍、脑卒中患病率增加3~4倍、肢体坏疽增加10倍、双目失明增加25倍、尿毒症增加17倍。而且糖尿病有遗传性,准妈妈们必须严格控制好血糖,并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把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血糖平稳,这样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宝宝的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
药物说明书一般都标注“孕妇禁用”或“孕妇慎用”的字样,那么糖尿病孕妇应该怎么做呢?
口服降糖药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最好不用口服降糖药。而胰岛素属于大分子蛋白质,不会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自然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患有糖尿病的孕妇可以使用胰岛素,只要使用得当,完全能保证母子的平安。
妊娠期糖尿病使用胰岛素的正确方法
随着妊娠的进展,胎盘分泌的孕激素越来越多,而孕激素能升高血糖水平,相应的,孕妇要注射更多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医生一般会根据血糖的负荷水平来调整胰岛素用量。
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在必要的时候医生会建议糖尿病孕妇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一般采取注射的方式,并且持续使用,直到分娩结束。
具体的注射方法须因人而异,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控制空腹血糖值为6.2~8.4毫摩尔/升(110~150毫克/分升)为度。
(1)血糖值8.4~14毫摩尔/升(150~250毫克/分升),胰岛素每日用量应为20~40单位,每日3次,餐前1小时皮下注射。
(2)血糖值大于14毫摩尔/升(250毫克/分升),胰岛素每日需要量约为40单位以上,每日3次,餐前皮下注射,要求尿糖维持(+)。
(3)速效胰岛素(RI)和中效胰岛素(NPH)的每日合用量为48单位:早餐前用总量的2/3共32单位,也就是NPH︰RI=3︰1;晚餐前用总量的1/3,也就是NPH︰RI=1︰1。
当注射胰岛素的时候,如果进餐量不足,或者运动量过大,可能会发生低血糖症,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突然饥饿、大汗淋漓、疲劳无力。低血糖症是需要立刻处理的严重并发症,如果自身出现了低血糖反应,应立即检查血糖水平。仔细记录下每次低血糖反应的情况,包括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处理方法等,对血糖的控制也是有利的。
婴儿补充维生素D防糖尿病
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的婴儿患Ⅰ型糖尿病的几率比没有补充维生D的婴儿降低了80%。从刚出生几星期的婴儿到成年人都有患Ⅰ型糖尿病的,患者胰腺内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不分泌或分泌不足,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维生素D恰恰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能抑制人体免疫反应。因此,维生素D的摄入量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成反比。
宝宝可以从出生1个月起开始补充维生素D,建议每日摄入量为400国际单位。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从出生两周起即可补充,在最初的3个月应该每日摄取800国际单位,以后减少至每日400国际单位即可。宝宝在两岁以后的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户外活动也增多,饮食也逐渐多样化,一般不需要再额外补充维生素D。如果宝宝仍然缺乏,可以每隔一天吃一粒鱼肝油。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体格生长加速,学习压力也增大,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可以考虑加服维生素D药片或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金枪鱼、大马哈鱼,以及脂肪含量较多的鱼类和牛奶等。
只能用三种药给孩子降糖
治疗少儿糖尿病的策略与成年患者基本相同。但是针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在用药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用药不当给孩子造成伤害。
一旦确诊患上糖尿病,无论是Ⅰ型还是Ⅱ型,都要终身治疗。对于Ⅰ型糖尿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来弥补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对于Ⅱ型糖尿病,首先要控制饮食,使饮食合理化,其次要加强运动,如果效果不好就要加用口服降糖药,再控制不住则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少年儿童还处于成长阶段,因此选择的药品必须对生长发育没有影响。目前通过临床验证,只有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胰岛素三类药品适用于少年儿童,用药量应根据孩子的体重适当减量。
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需注意
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能听信偏方,要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有6点要注意:
当心夜间低血糖
老年人代谢率低,用药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用一些长效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时,极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这类药物应该避免每日3次用药。小剂量时可早晨一次服用,中剂量时早晨服2/3,中午服1/3,晚间不用。
对于血糖控制标准,老年人可比中青年人放宽2毫摩尔/升左右,比如可要求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控制在8毫摩尔/升和10毫摩尔/升以下。
注意药物对肝肾的不良影响
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所以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重选药。肝功能异常时不能用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否则容易引发肝功能衰竭。
尽早使用胰岛素
如果能尽早使用胰岛素,血糖就能较早地得到控制,还能尽早防治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从而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但使用胰岛素的剂量不可过大,防止低血糖。
控制餐后高血糖
餐后血糖升高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而且餐后血糖从早餐后一直持续到午夜,比空腹血糖的时段长得多,因此必须积极控制餐后高血糖。
控制多重危险因素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必须纠正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症,只有控制好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才能把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及死亡率降到最低。
积极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常伴有各种慢性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因此必须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