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每天懂一点高血压防治知识
24810600000028

第28章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1)

对高血压这种病的认识不足,自认为可以自行调整服药量来控制血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大多数人平日里喜欢高盐、高脂饮食,睡眠不规律、烦躁易怒,不爱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把高血压的并发症推到了人们面前。

高血压病人合理安排生活,保持活动与休息平衡,保持生活规律,保持每天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午餐后休息半小时至一小时,可使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预防脑血管疾病、心脏衰竭、肾衰竭以及视网膜病变等高血压的四大并发症,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疾病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掌握饮食、心理、营养、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为高血压患者更好解除痛苦,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高血压患者,更要关注血脂

众所周知,高血压患者一旦患有高血脂,那么其患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危险系数会明显大于普通患者,因此,高血压患者更要关注自身的血脂情况。

血脂即中性脂肪(甘油三酯与胆固醇),其中,胆固醇根据密度的不同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者对身体的益处颇为明显,能够顺利将肝外胆固醇转移到肝内进行排泄;而后者则会在血管内皮受到损害时进入细胞内发生氧化反应,进而被巨噬细胞吞没,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与血管内壁上的脂质组织合成为脂质条纹,而由脂质条纹所形成的动脉斑块则是造成血管堵塞的重要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高血压患者在血脂化验中格外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原因。通常,实验室将低密度胆固醇的标准定位1.9-3.1,然而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低密度脂胆固醇一旦大于2.6,那么患者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了。另外,当高血压患者伴有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时,要尽可能将低密度脂胆固醇控制在2.0左右的范围内。

脑卒中患者如何降压

如今,脑卒中(中风)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世界第二大死亡因素。而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最主要的因素,研究表明,在各种引起脑卒中的原因中,高血压占据50%以上。

专家称,目前我国拥有约1.7亿高血压患者,这部分患者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因为其患脑卒中的概率至少是正常人的五倍,当然,高血压患者不必惶恐不安,因为只要能够成功治疗高血压,那么患有脑卒中的概率会降低50%。

人体在正常的状态下,心脏会加紧工作以保证为血管提供充足的血液,然而小动脉的压力过大时,则会阻碍血液的流通,这样一来,流入到小动脉的血液量就会受到控制,从而诱发卒中。另一方面,高血压患者都会在血压上升幅度过大时采取降压措施,当患者血压下降到正常水平却没有控制动脉壁的弹性时,血压会高低不定,这样更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从而堵塞脑血管。每当收缩压下降5~10mmHg或舒张压下降2~5mmHg时,发生脑卒中的概率就会降低至少30%,因此,如何正确控制血压成为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对于患有严重高血压的患者来说,久升不降的高压可导致脑出血,从而使脑部充血面积扩大,加重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专家指出,发生卒中时,要兼顾以下三点进行降压:

(1)反应性血压升高通常在脑卒中一周以后恢复正常,因此应该在脑卒中一周以后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药量,当然,患者血压急剧上升的病例除外,因为对大幅度上升血压的缓慢降压常常会导致脑缺血。

(2)在治疗中,应该充分注重个性化。鉴于每位高血压患者的情况不同,并发症及其症状亦不同,因此降压药与剂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

(3)对于缓解脑卒中来讲,使血压维持平稳状态尤为重要,要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

(4)补充叶酸。如果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能够注重叶酸的补充,那么会极大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研究发现,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同型半胱氨酸过高的现象,而叶酸则能够明显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攻略

发病一周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浆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会出现显著的上升,同时,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脑缺氧、头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从而导致反射性血压上升。如果此时降压幅度过大,很可能加重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从而加剧病情。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降压更要谨慎,因为血压过高会引发再次出血或者活动性出血,反之又会加重脑血管缺血。因此专家建议将这类患者的血压维持在脑出血以前或稍高的水平为宜。当血压高于180/105mmHg时,应该在颅内压降低的前提下选择药效适中的药物,使血压能够平缓降低,将降压幅度控制在两小时降低20%以内。

通常,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应该控制在150~160mmHg到90~100mmHg以内。

“H型”高血压中风几率高

世界卫生组织称,亚太地区为脑中风的高发区,而中国居民的发病率更是名列第一。据悉,我国居民患脑中风的概率为美国居民的一倍,如今,脑中风已经成为我国第一死亡因素,每年都有超过二百万的居民死于该疾病,目前这一基数仍以9%的速率递增。根据医疗小组对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调查结果,发现女性“H型”高血压患者高达60%,而男性“H型”高血压患者则高达90%。

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递增是引发脑中风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高血压+高HCY”会使患脑中风的概率以数十倍的比例上升。高HCY水平(即“H型”) 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预防脑中风的发生。如今,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四分之三患有“H型”高血压,这与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居民更倾向于用油来烹饪,这就导致蔬菜中叶酸与维生素的大量流失,因而加大了高血压患者转型为“H型”的概率。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含有叶酸的食物可以大幅度降低HCY水平,可以将脑中风的发病率降低25%,将脑中风死亡率减少约40%。可见,叶酸与维生素的补充是高血压患者防止向“H型”高血压过度的重要可控因素。

如何治疗“眼梗”

高血压会对患者造成各种危害,这种危害不止局限于心、脑、肾,还会累及双眼,最常见的案例就是使患者患上视网膜血管阻塞,俗称“眼梗”。视网膜血管阻塞分为静脉阻塞和动脉阻塞两种。如果一个高血压患者连续几天早上起床后出现一只眼睛或双眼失明的现象,这说名他很可能患上了视网膜静脉阻塞。该疾病的患者在发病的最初几天视力会迅速下降,仅仅几天后就会发展到只能看见手指数目或用强光照射方能感觉到光亮的程度,这种疾病历时漫长,曾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病症严重、病期过长而导致失明。

该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例如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稠、动脉硬化等等。除此以外,结核病、败血症、肺炎、鼻窦炎等多种疾病也会诱发静脉炎症,而静脉血管自身产生的毒素也会加厚血管壁,从而形成血栓。

一旦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应该立即检查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原发病症,如果存在类似疾病,要加以治疗,这样既能从“源头”治疗静脉阻塞,又能改善身体的健康。此外,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等。

“眼部中风”治疗需及时

视网膜动脉阻塞俗称“眼部中风”,发病者多为老年患者,临床上单眼发病的患者居多。作为末端动脉血管的视网膜中央动脉一旦发生了阻塞,恢复视力的希望将非常渺茫,因为其阻塞会引起视网膜氧气与营养供给的中断,因此将导致患者失明,因此,对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必须及时抢救,根据以往的病例,一个小时以内便能清除阻塞的患者大多数能够成功恢复视力,而四个小时以上仍然没有清除阻塞的患者恢复视力的几率则微乎其微。专家指出,高血压患者除了坚持做血压、血脂检查,还要定期检查眼部,以预防“眼梗”和“眼部中风”。

视力检查可参考如下步骤:

(1)检查手指数。检查者依次伸出不同数量的手指,让被检查者说出其所看见的手指数量。

(2)检查“手动”。 如果被检查者在手指距离眼睛仅五厘米的距离时仍然看不清正确的手指数量,那么检查者应该在被检查者面前由远至近缓慢摆动手指,直到其能看出手指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

(3)检查“光感”,即测量被检查者对光的感应度。在昏暗的室内用手电等照明物照射被检查者眼部,从而判断其识别光亮及光亮程度的能力。

降压药引发的心绞痛

临床上曾有多起由于患者服用降压药而诱发心绞痛的案例。

一方面,高血压患者长期使用神经节以及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酒石酸酒石酸五甲胍啶等,因此其心肌供氧量会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心肌缺血,这样一来,很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另一方面,长期使用肾上腺素(如美多心安等)能受体阻滞剂也会加剧心肌收缩功能的减退,使冠状动脉的关注压减少,一旦患者突然停药,引发心绞痛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预防心绞痛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除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来减少心绞痛发生的可能性。

医学研究证明,凡是能够逆转心室肥厚以及降低心肌负荷的药物都能够用来预防高血压患者的心绞痛,例如茁受体阻滞剂(以美托洛尔为主),不但能减缓心率,还能改善心肌缺氧的情况;钙拮抗剂(以硝苯吡啶为主),能够在抑制钙质流失的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并逆转心肌肥厚、增加心肌供养;ACEI(以卡托普利为主),既能促进血管紧张素的分泌,又能扩张动脉血管,从而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供养能力。专家指出,以上三类药物在联合服用的情况下能够起到降压、防心绞痛的双重效果。

高血压——心衰的罪魁祸首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将血压控制在安全稳定的范围内,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多种并发症的发病率,特别是心力衰竭。

据悉,高血压患者患心力衰竭的概率至少为普通人的三倍,罹患心力衰竭的概率会随着血压水平的上升而增大,其危险系数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据统计,超过一半的心力衰竭患者为高血压患者,可见,心力衰竭与高血压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病与恶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血的阻力加大,从而引发左心室肥厚,这是引发心力衰竭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高血压伴随其他心血管疾病时,如心脂异常、糖尿病等,会引起冠心病,从而加重心肌缺氧与缺血程度,甚至引发心肌梗死,如此一来,会使心肌细胞大量坏死,减弱心脏收缩性,这是引发心力衰竭的间接因素。临床证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普通人群高3~7倍,此外,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与年龄成正比,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倍,而这些都与高血压息息相关。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超过160/95mmHg时,今后10年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会比血压低于140/90mmHg者高3~6倍以上。此外,高血压病人年龄越小,罹患心力衰竭的危险系数就越大。

高血压患者若能长期稳定地控制血压,不仅能预防冠心病和卒中的发生,还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此外,体重偏高、食盐过多、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以及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等都会使加大高血压合并症的发病率。

预防高血压“变身”低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控制血压是必须的,然而在有些情况下,过分控制血压或不正当控制血压则很可能使高血压转变为低血压。这种转变很可能导致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对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专家称,人的血压会随着季节的更替发生明显的变化。通常,夏季人体血压会比降低,而秋冬季节血压则会升高。老年人的血压随季节更替发生的变化会更加明显,老年人的脑血流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然而,血压骤降时会提高脑缺血症的发病率,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必须根据医生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按照指示服用药物。

除了血压的季节性变化,错误地服用降压药也会使其副作用增大,导致体内血压的降低。例如中枢降压药和a-受体阻滞剂等,由于这类降压药物的药效稳定性差,因此很容易引起突发性的低血压。很多老年患者就是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的降压药后引发突发性低血压,对于这类病人来说,要首先考虑肾动脉是否狭窄,及时加以治疗。

另外,高血压患者私自加大降压药的剂量也是导致低血压的主要原因。一些高血压患者觉在服用得降压药后感觉效果不明显,因此私自加大剂量,这就导致血压突然急速下降。当然,也存在极个别的患者,这些患者对降压药很敏感,因此服用降压药后,血压骤降,有时甚至会威胁生命。为了避免高血压的急剧转变,患者切忌私自停药、换药或改变药物剂量,同时,在服用新的降压药时,一定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情况。特别是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血压高时千万不可私自增加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