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测血糖应勤快一些
经常监测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现,过了农历的“大寒”节气以后,血糖指数会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而且冬天的血糖值要比春秋两个季节高。这是因为在冬季,人们为了驱寒每天都吃很多油腻重味的食物,同时,冬天的户外运动明显减少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在冬季,为了能及时发现血糖的波动,糖尿病患者测血糖应该比其他季节更勤快一些。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至少半个月就应去医院检查一次血糖;病情较重的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因为血糖突然升高而出现并发症,最好能每天都检测血糖,并经常与医生沟通,积极配合治疗。
冬春生疖子,要查查血糖
在夏秋季节人们身上生疖子(毛囊炎)是常见的现象,但是有些人在冬春季节也会生出疖子来。对于这一情况,有人认为是“上火”了,还有人认为是没有洗澡,皮肤不洁净的缘故,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如果一个人反复生疖子,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就应该到医院查查血糖和尿糖,因为糖尿病患者易生疖子。
胰岛素有促进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作用,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进而减弱,但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尿液中会排出大量的氨基酸,排出量比正常人高4~10倍。此时会出现负氮平衡,使病人的抵抗力降低,易患细菌和真菌感染,这就是糖尿病患者容易生疖子的原因。
所以,如果确诊是患了糖尿病,就要及时诊治,只有把糖尿病控制好,皮肤的感染才能得到控制和治愈。
冬季当心“冻”出病
天寒地冻的时候,医院往往会接诊许多冻疮患者,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末梢循环不好,寒冷的刺激容易造成血管麻痹扩张,影响血液循环,引发冻疮。冻疮多发生于面颊、耳朵、手指。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平时吃些丹参,以便促进血液循环,还要注意不能穿过紧的鞋袜,适当运动。
在冬天,因为穿裙子、穿靴子被冻出寒冷性脂膜炎的年轻女性屡见不鲜。患上脂膜炎的病人只要注意保暖,适量服用一些维生素,数周后因脂膜炎形成的斑块就会自行消失。
有些妇女的手指间和手掌皮肤明显干燥,在指尖部位还有很深的裂口,而且她们经常做家务,手部几乎每天都沾水,导致裂口总也不好,有灼烧般的疼痛感。这种病症,被称之为“主妇手”。
患上“主妇手”之后,应该在温水中浸泡15分钟,外涂防裂膏、油脂型护肤剂或护肤膏,皲裂处搽涂10%尿素脂。裂口深的患者要贴胶布,也可以适当口服维生素A、维生素E等药物,防止感染。
糖尿病妈妈哺乳应注意
一般情况下,能够分娩的女性就能进行哺乳,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虽然不是很稳定,但乳汁的甜度不足以导致婴幼儿患上糖尿病,因此不要轻易停止哺乳。
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不会影响正常哺乳,因为胰岛素的分子较大,婴幼儿在食用含有胰岛素的母乳后,胰岛素会在消化道里被破坏,不容易被吸收,所以不会影响乳汁质量。因此,糖尿病妈妈可以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
如果患者平时用口服降糖药,在哺乳期间就应该注意了,因为磺脲类药物很可能会导致婴幼儿胰岛β细胞增生,使宝宝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磺脲类药物还会影响婴幼儿发育。所以不主张哺乳期的母亲用口服降糖药,也不要用动物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最好选用正规的人工胰岛素。
此外,为了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哺乳期的母亲应该定时定量进食碳水化合物,在哺乳之前适量进食,能有效预防低血糖。
更年期血糖波动是“难关”
女性更年期会出现潮热、出汗、睡眠不好、情绪不佳等症状,如果是患糖尿病的女性,更年期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血糖忽高忽低难以控制。
随着女性月经周期的停止,性激素水平大起大落,不可避免地引起血糖波动,使血糖控制的难度增加。同时,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胰岛素的敏感性会相应增强,有些妇女会发生严重的低血糖。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更年期激素升降引起的记忆力下降、潮热、忧郁等症状和低血糖症状有相似之处,有可能被误认为是低血糖。患糖尿病的女性感觉自己要发生低血糖时,最好检查一下血糖,不要贸然吃太多高热量的食物。
更年期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减少还会引起身体发生某些生理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加重糖尿病并发症。比如,雌激素能预防心血管病变,当雌激素减少时,发生心血管病变及中风的危险会上升。对于这些危险,也要有一些应对措施,如针对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可以采用低脂饮食配合规律的体育运动来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患糖尿病的妇女进入更年期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将血糖控制稳定。除了更年期的一般保健外,还应尽量祛除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如肥胖、情绪不好等,更要注意监测血糖、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睡眠。在饮食中,尤其要补充钙剂,补钙可以减轻绝经引起的头痛、消沉、易怒和乏力等症状。
饭后散步半小时防治糖尿病
医生给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糖尿病患者想要控制血糖,尤其是想让餐后的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的时候,仅仅依靠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
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其实想要达到饭后血糖维持平衡这个问题并不难,患者只需要在每餐后步行半个小时,同时配合相应的饮食治疗,只要坚持就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令其接近正常水平或保持正常的水平。
通常情况下,人在静息状态的时候,肌肉代谢的主要燃料是游离脂肪酸,其中糖只占代谢燃料的极少部分。但是人体在运动的时候,肌肉能量的需求就会加大。此时糖的分解代谢也会随着肌肉能量的增加而随之增强。
餐后行走不仅能够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地进入到肌肉和其他组织里,加速糖在身体内的氧化和利用过程,而且饭后行走还会减轻或消除胰岛素的抵抗现象,从而利用增强各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提高肌肉利用胰岛素的能力,这样就会把不平衡的饭后高血糖很快地降下来。
饭后坚持散步不但可以促进人体的脂肪代谢,而且还能提高肌肉对脂肪酸的利用率。这样就能够达到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减轻体重、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的作用,从而可以改善全身的机能状态,有效防止或减少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不宜开车的糖尿病患者
专家提示,以下糖尿病患者不宜开车:
(1)糖尿病并发心脏病的患者。
(2)下肢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因为下肢的并发症可能会影响患者踩踏油门和刹车。
(3)合并眼睛病变的患者,如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的糖尿病患者不宜驾车。
(4)注射较大剂量胰岛素的患者,因为这样容易引发低血糖。
(5)有5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低血糖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如头昏、出汗、心悸等低血糖症状不明显,并且这类患者很可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直接变得神志不清,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6)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驾车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手脚会无力、眼花以及判断力下降,严重时甚至会昏迷。如果此时正在驾车是非常危险的。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物不清,神经病变则会导致感觉迟钝或异常。这些都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危险因素。
专家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长时间开车,一来过度疲劳影响反应和判断,二来长途驾车会引起血糖波动。驾车时必须要注意身体情况,如患上伤风感冒等感染疾病更应谨慎,因为这些疾病会引起血糖不稳。
糖尿病患者驾车需注意以下几点:
(1)开车前要测一下血糖,若低于5.5毫摩尔/升,应吃一些点心、饮料、巧克力等,补充体内的糖。并且,确定血糖值处于正常值后再开车。
(2)车里需备甜食,当出现低血糖时,可立即补充糖。
(3)糖尿病患者驾车应随身携带平常使用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并了解这些药物的特性,看好其发挥药效到峰值的时间。
(4)如果糖尿病患者长途驾车,应该每隔2小时停下来测一下血糖,并沿途多次靠站休息。如果检测发现血糖太低,需要及时补充糖后再继续驾驶。
(5)糖尿病患者在驾车期间出现头晕眼花、头痛、疲倦、颤抖、出汗、饥饿、胡言乱语、耳鸣等任何一种症状时,应立即靠边停车测定血糖,之后补充食物并等到症状完全消失后才可继续开车,这个时间大约需要20~25分钟。
(6)患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长时间驾车。
(5)糖尿病患者驾车要携带糖尿病识别卡,便于医院救治。
(7)糖尿病患者驾车,车上需准备移动电话,以便发生意外时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