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先做人的潜规则
2481700000005

第5章 精挑细选,不断扩大朋友圈(1)

人,不能没有朋友,但是芸芸众生谁为吾友,需要慎重选择。朋友有“益友”与“损友”之分,古人告诫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损友。益友多,危难时帮者自来;损友多,危难时落井下石。

1.君子之交淡如水

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却不相互吹捧;往来频繁,但不过分亲热;往来不多,也心心相应。也就是说:交友应注重真挚的感情,注重心灵的默契和呼应,志同道合。而不注重表面上的亲近、热闹。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这个意思。

近代知名学者王国维博闻强记、智力过人,在甲骨文研究上卓有成绩,得到了罗振玉的赏识,结为朋友,后来又成了儿女亲家。王国维家贫,罗振玉经常在经济上接济王国维,但目的却是把王国维当作赚钱的机器。罗振玉因有钱,大量收进甲骨,由王国维来考释,发表文章的署名却都是罗振玉。最后,王国维这样不可多得的才子在壮年便投湖自尽,也有人传言是因为罗在经济上的勒逼。

而同一时期的另一著名人物鲁迅虽然和王国维也有大体近似的经历,都是弃医从文,但由于交友的审慎,结果却不一样。

鲁迅和瞿秋白,他们在文化战线上经常合作,翻译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学作品。瞿秋白编了《鲁迅杂感选集》,在序言中给鲁迅以很高的评价。在最危险的关头,鲁迅让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怀着悲痛的心情,在病中把朋友的遗言编成《海上述林》出版。鲁迅在前言引用的对联中所说的“知己”,即指包括瞿秋白在内的共产党人,他以有这样的“知己”为人生最大的满足。

鲁迅的一生,在他身边,既有严谨的学者,也有资产阶级革命家;既有文学青年,也有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鲁迅的成长,除了主观上的原因,也得益于这些良师益友。郭沫若同志曾指出:“王国维之所以嘎然止步,甚至遭到牺牲,主要的也就是朋友害了他。而鲁迅之所以始终前进,一直在时代的前头,却是得到了朋友的帮助。”

的确,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的,它能经得起任何考验。与品质高洁的人交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是事业的推进剂。

那些没有真感情,不讲道义的假朋友,表面上亲亲热热、勾肩搭背、相互吹捧、夸海口时胸脯拍得山响,一旦贫贱、富贵发生变化,或相互之间有了利害冲突,就翻脸不认人,甚至在朋友有难时不仅不帮忙,反而落井下石,将其置之死地。

规则解读:朋友相交贵在性情投合,而不是逢场作戏。所谓贫贱相交贵相知,人生不可能处处都是阳光,但不能没有拥有阳光的人相伴。

2.分辨不同层次的朋友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相交以诚相待,此乃至理,那为何又要将朋友分“等级”?那不就不诚了吗?

有个地方官员,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向人夸耀,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

陈军是他的邻居,当然也是他的“朋友”之一,这个朋友曾问他:“朋友这么多,你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对陈军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

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坏意的朋友也不少。“对待心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那只会害了我自己呀”。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有“刎头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

他就根据这些等级来决定和对方来往的密度以及自己敞开心扉的程度。

他还说他过去就是因为把人人都当作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

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因此有时会把一片赤心的人当成一肚子坏水的人,也会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提醒时还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非得到被朋友害了才大梦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非常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是否要将朋友分等级或分成怎样的等级都要依照具体情况而定。只是心里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有可能可以把伤害程度减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可能比较难,因为这种人往往在对方尚未把他当朋友时,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级,他也会觉得有罪恶感。

其实交朋友,可根据对方的特性,调整与之交往的方式。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说,对方和你做朋友的动机必须是纯正的。不过,人常被对方的身份和背景所迷惑,结果把坏人当好人,这可能是很多人易犯的错误。

规则解读:社会化的人总是需要交往的,如何把握交往的尺度呢?把朋友分分类,未尝不是交友中有的放矢,从容应付的好办法。

3.建立一个“朋友档案”

人一生当中会交很多朋友,有的会成为你的至交,有的会持续交往,但有的也会中断。交朋友固然不必勉强自己和对方,但不妨采取更有弹性的做法,不投缘的也不必“拒绝往来”,而把他们统统纳入你的“朋友档案”之中。

老李的弟弟被出租车撞死了,老李慌乱之中问计于他的一个朋友,而此人从来没接触过这类的事,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建议他去找律师,他说他过去也认识几个律师,但没继续联络,名片也早不知丢到那里去了。他叹了一口气说:“人到用时方恨少呀。”

“人到用时方恨少”,不知你有没有这种经验,如果曾经有过,那么就要赶紧亡羊补牢,如果没有过,那么也要未雨绸缪。

怎样做到这种未雨绸缪呢?

也就是要给朋友建立一个“朋友档案”。

“朋友档案”的建立其实很简单。

首先,可以把你在学校时的同学资料整理出来,并做成记录。毕业经过数年后,你的同学会分散在全国各地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时时联络感情,多加走动,在谋求合作或寻求帮助时,同窗之情总是显得格外珍贵。这种同学关系,还可从大学向下延伸到高中、小学,如能加以掌握,这将是人生中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当然,要建立起这些同学关系,你需要经常参加同学会,并且随时注意同学动态。

其次,把你周围朋友的资料建立起来,平时勤于联系,才能在需要时互相帮助,互通有无。

同学和朋友的资料是最不应疏忽的,你还可以记下他们的生日,如果你不嫌麻烦,在他们生日时写上一张生日贺卡,或请吃个便饭,保证会使你们的关系突飞猛进。这些关系若能妥善维持,就算他们一时帮不上你的忙,也会介绍他们的朋友来助你一臂之力。

另外,还有一种“朋友”也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应酬场合认识,只交换名片,谈不上交情的“朋友”。这种“朋友”各种行业各种阶层都会有,不应把这些名片丢掉,应该在名片中尽量记下这个人的特点,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但最重要的是,名片带回家后,要依姓氏或专长、行业分类保存下来;当然不必刻意去结交他们,但可以借故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或你们共同的朋友,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请教”,他对你的印象也会深刻些。当然,这种“朋友”不可能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情,但帮小忙,为你解决一些小问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赶快将你的“朋友”存入你的档案中吧!不要在你需要时才感叹“要是有……的消息,就……。”不管是一面之缘,还是数年同窗都是你的资源之一,千万不能随意浪费掉。

规则解读:不管将你的朋友存放于哪种档案之中,你必须明白:每个朋友从不同角度来说于你而言都是一笔财富。对每个朋友都以诚相待,真心换真心,相信朋友会成为你一生中最可贵的财富。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朋友是你的另一个生命,当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一切都变得那么顺畅、通达。每天赢得一个朋友,即使他不能成为你的挚友,至少也可以成为你的支持者和鼓励者。做人离不开交际,有些人喜欢在人际堆中打转转儿,最想谋得一个最好的突破口,以便以点带面,收获甚多。其实这样做,往往顾此失彼。真正的社交高手,他们善于全面观察,主次兼顾,多点开花,广交天下可用之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地结交那些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身份的朋友,有时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唐代画家吴道子出身贫寒,后来被唐明皇召入宫中做供奉,与将军裴昱、长史张旭结交为友。在洛阳,裴昱请吴道子到天宫寺作画,厚赠以金帛,被吴道子谢绝,只求观赏裴昱的剑术。于是裴昱拔剑起舞,吴道子“观其壮气”奋力挥毫,写出了绝妙的草书。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毛泽东同志平生的经历是很发人深思的。他胸怀博大,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青少年时期,他发出了一张《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和蔡和森、陈谭秋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结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友。投身革命后,在他身边,有朱德、周围恩来等一批亲密战友。同时,毛泽东同志也有许多平民朋友,民主党派的朋友,如李淑一、周士钊、柳亚子等,都和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这些朋友,广泛地了解社会各阶层党派的情况,为制定党的方针政策,为发展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足,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体,而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要用发展要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人在旅途,如果是单枪匹马,往往是寂寞乏味的,两个人一起旅行就会有互相照顾的同伴了,而两三个人的旅行就充满了欢乐和阳光。

规则解读:古代先哲孔夫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同理,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友”呢?在生活当中,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接触别人的心,那么我们就能得到真诚的友情,结交到值得信赖的朋友。

5.敞开心扉,投桃报李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相识满天下,相知无一人”,确实,若想真正有一个知己,在人生中并非一件易事。那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知己呢?这就要你敞开自己的胸怀,用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来换得朋友的爱戴。正如谢觉哉同志在一首诗中写道:“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

有一个英国作家,名叫哈尔顿,他为编写一本《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的书,采访了达尔文。达尔文的坦率是尽人皆知的,为此,哈尔顿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到这些话,谁不为达尔文的坦率与真诚鼓掌呢?按说,像达尔文这样蜚声全球的大科学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问题时,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甚至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有谁会产生异议呢?但达尔文不是这样。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这样高尚的品德,换来的必是真挚的信赖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这样。你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肯让人知,朋友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便会从心深处喜欢你,他给你的回报,也将是说真话,说实话。

在我国古代,交朋友都强调一个“信”字。“信”者,诚信也。《晏子春秋·内篇存下》中就有“信于朋友”的话。把“信”看成是朋友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信”,在封建社会被视为五常之一,是人的一种美德。过去小孩子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就有专门讲交友的章节,并有种种概括:“尔我同心曰金兰,朋友相资曰丽泽”,“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刎颈之交相如与廉颇,总角之好孙策与周瑜”,这里说的都是友情的深厚,而深厚的友情其源泉便是真诚待人。到了近代这种朋友之间的“信”便显得更为重要了。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诚信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必需要遵守的。无怪乎谭嗣同曾言五常中只有“朋友之间言信才是真正必不可少的、有道理的。”

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心理学家曾就“喜欢与吸引”这一专题,列出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让学生们指出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一个有上述特点的人。结果,在8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有6个词是真诚的、诚实的、忠实的、真实的、信得过的和可靠的,这6个词都和真诚有关;而评价最低的形容词是说谎,装假与不老实。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减弱“真诚”在友谊宫殿中的光泽。相反,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给“真诚”又增添了熠熠光彩。

规则解读:离开了真诚,友谊便成了无源之水。一个真诚人的心声,才能唤起一大群真诚人的共鸣。“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真诚,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永久伴侣。

6.交朋友:有弹性,才有高度

在社会中生存的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他人帮助。这时朋友就显得很重要,可以说,离开朋友你将寸步难行。

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种道理,但有一种情形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那就是:保持交朋友的弹性。

大部分人交朋友都“弹性不足”,因为他们交朋友有太多原则:看不顺眼的不交;话不投机的不交;有过不愉快的不交。

这些交友原则在运用的过程中显得有些生硬和严厉。毕竟,普通朋友和“知己”还是要有所分别的。我们在下面谈一下交友的弹性原则。

一、没有不能交的朋友。你看不顺眼,或话不投机的人并不一定是“小人”,甚至还有可能是对你有所帮助的君子,你若拒绝他们,未免太可惜了。有人会认为,话不投机又看不顺眼还要“应付”他们,那么做人实在是太辛苦了。做人本来就是很辛苦的,但要做一个好人就是要有这样的功夫,并且不要让他们感觉你在“应付”他们。要做到这样,唯有敞开心胸,别无他法。

二、相逢一笑泯恩仇。某人得罪过你,或你曾得罪过某人,虽说不上彼此成仇,但心底确实不愉快;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主动去化解僵局,也许你们会因此而成为好朋友,也许只是关系不再那么僵而已,但至少你少了一个潜在的敌人。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是,一旦你做到了,不但能赢得对方的尊重,而且肯定也能获得他人的另眼相看。如果他还不高姿态,还是耿耿于怀,那是他的事。不过要化解僵局要看场合和时机,不要太刻意,酒席上、对方离职时、升官时最好,也就是要找到一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