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4829700000026

第26章 错误的操作(3)

著名教育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耳朵是由精神决定的器官。我们总是习惯于一边听一边思考。在听的过程中,我们用耳朵捕捉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并用飞速运转的大脑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以指导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听与说是一对孪生姐妹不能分割;在教育过程中,听和说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过程是家长和孩子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一双边活动中,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家长不是绝对意义的言说者,孩子也有叙说的权利和欲望;倾听不只是孩子的义务,也是家长应竭力承担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做一个头脑清晰的叙说者,还要做一个思维敏捷的倾听者。”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热爱说话》一文中写道:“你若是想让自己智慧起来,并表达这种智慧,让自己的智慧影响更多的人,你必须学会发展、整理、沟通萌芽状态的思想,最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说话。如果说,说话就是在整理思维,一个原本不很清晰的概念,在你描述它的过程中,它就像花瓣一样盛开了,散发出芳香。”

可见,当家长学会了倾听,就是帮孩子打开智慧的源泉,孩子在滔滔不绝的叙述与倾诉中,能够收获潜藏的智慧。

二、解决之道

倾听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对于孩子来说,做一个善于倾听孩子声音的家长,要比做一个只会说教的家长更能和孩子有效沟通,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能让孩子明白这是对他人的尊重,这往往也能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那么家长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呢?以下几点意见可供参考:

方法一:做出听的姿势。

1与孩子交谈时,不要居高临下。当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尽量坐下来,不要给孩子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只会让孩子产生压力,从而导致不能有效地交流。家长要放下自己家长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去倾听,让孩子把他想说的话全部说出来。家长在和孩子交谈时,表情要自然亲切,不要老绷着脸,必要的时候可以开开玩笑,说些轻松的话题。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畅所欲言,这才能达到交谈的目的。

2身体要稍稍向前倾,给孩子一种十分有兴趣倾听他的声音的感觉。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学会多听少说,诸如“我知道”、“我清楚得很”之类的字眼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什么都知道了,也就没有说的必要了,这往往会让他们觉得很扫兴。这往往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3不要制造隔阂。在倾听孩子说话时,有些家长会无意识地捂着嘴巴,或是摆弄小玩意,或是漫无目的地翻看着书。这都不利于孩子和家长畅通地交流。

4倾听时,要用眼睛和孩子说话。在和孩子交谈时,家长要用自己的目光去接触孩子的眼睛,而不要游离,虽然家长觉得这样有助于减轻孩子的压力,但是这样做会给孩子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这会让孩子感到你不重视他,因而会影响孩子说话的欲望。

方法二:将你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家长要学会使用表情变化来传达自己的心理。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可以做出十分吃惊的样子,还可以说“这是真的吗?这太不可思议了!”之类的话。孩子总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

除了表情传达家长对孩子的话很敢兴趣外,语言表达也非常重要。有时候当孩子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之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些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等等话语来表示你对他的话很感兴趣。

也许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他们会更乐于和你交流。

方法三: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说话。

当孩子侃侃而谈时,家长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说话,这容易打断孩子的思路,有时还让孩子因紧张从而忘记自己要说的话,也会使孩子向家长倾诉的欲望受到削弱和干扰,这很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有效交流。

家长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可以不时点点头表示一下赞许和同意,同时可以示意孩子继续说下去:“噢?是吗?再给我讲一下好吗?”之类有启发性的话,以此启发孩子一步步把他想说的话全部说出来。

当然,如何更好地倾听孩子说话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家长在生活中多多留心,因时制宜想出更适宜自己的孩子的方法,这会缩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成为好朋友,教育孩子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错误38父母在孩子面前争吵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对孩子的伤害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轻微。研究表明,孩子最怕父母吵架。父母吵架不仅给孩子带来恐惧感,更严重的是,让孩子认为:“我最亲的人都互相仇视,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温暖可言?”长期有这样的认识会导致某些青少年使用残忍手段去犯罪。

父母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吓得不知所措。父母吵得凶的时候,根本顾不上理会孩子,对孩子的哭喊、恳求也充耳不闻,孩子就不由得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因而感到伤心和无助;看到自己最亲密的人之间互相埋怨,孩子会感到自己最安全的避风港不复存在,内心产生深深的恐惧。

一些父母认为夫妻间关系好坏是大人自己的事,和孩子无关,其实这恰恰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让孩子在心中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一、专家教育观点

家长之间发生冲突,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怎样的影响?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学院三位心理学家通过一项针对“敌意”和“退却”两种类型冲突的家长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冲突类型对儿童和家庭系统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后果。

发表在《儿童发展学报》上的这份最新的研究报告聚焦于敌意和退却这两种类型的冲突,试图研究这两种类型冲突将会导致怎样不同的教养方式,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在3年内如何影响到孩子的适应问题。

研究结果发现,婚姻争执期间公开表现彼此敌意的家长,或那些设法从争论中退却的家长,在扮演教育者的角色时会出现困难。随着时间的增长,那些行为也会冲击孩子的适应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类型的冲突对家长如何执行他们的教育责任可能有不同的涵义。例如,当母亲对她的配偶有敌意或者有所退缩时,就不容易对孩子表现温暖、支持和关心等爱意。而父亲关心他们孩子的能力,则只与夫妻之间的退缩有关,相对来说,与家长之间有敌意的相关性并不大。

研究进一步指出,当父亲因为与配偶关系疏远,而导致对孩子教养方式上产生改变,这种改变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远比母亲在同样情况下教养方式改变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具体来说,当父亲变得不如以前那样支持、关心孩子时,孩子会变得焦虑、忧郁和退缩,还会表现得更有攻击性,容易产生较多犯罪行为,难以融入学校。而当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因为婚姻冲突而减少时,受到影响的只有孩子对学校的适应性。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家长的冲突会成为儿童心理适应上的危险因素。因此,当发生婚姻冲突时,家长应该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应尽可能避免直接在孩子面前公开表现敌意。尤其是父亲,更应该注意自己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双方都要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和关爱,不要让孩子成为家长冲突的“牺牲品”。

二、经典案例

16岁的小文胸前挂着一张写着“12年前我被拐卖,后来几经周折逃了出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打工挣了点钱,准备找寻自己的亲生父母,无奈所有的钱被偷了,希望好心人帮助……”字样的大字报跪在街上乞讨。

小文的行为引来了大批围观者,他们对小文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大家纷纷解囊相助,这时候走过来一个记者,当他了解了实情后准备帮助小文找到自己的亲人。但当记者深入了解小文的被拐细节时,发现小文的话前后矛盾、破绽百出,在记者的强势攻势之下,小文不得不道出了细节,他此前所说的被拐卖以及出逃、打工等经历都是自己编造的,自己实际上是还在上高中的学生。

2007年1月,期末考试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小文就离家出走了。小文对记者说,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想在北京能有一个家。当记者问为什么的时候,他说他的父母经常吵架,常常把家闹得天翻地覆。他说:“期末考试前一天的晚上,为了第二天的考试,我正在家中复习知识,不知什么原因,我爸妈就开始争吵起来,然后就大动干戈,动手打了起来。他们见什么砸什么,最后他们都说要离婚了。这是以前我很少在他们吵架的过程中听到的,那一刻,我有些害怕,没想到我最担心的事发生了,我知道继续呆下去已经没意思了,我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小文的父母吵架如同家常便饭,正吃着饭就吵起来、看着电视也能争吵起来、有时周末大扫除也莫名其妙地吵起来,而且大部分都是当着小文的面,他们就毫无顾忌地吵起来,小文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想着离家出走,离开这个让他厌恶的家庭。

第二天,当小文去考试的时候,他头昏脑胀地走出了家门,回头最后看了看这个四分五裂的家,他知道今后这个家可能不存在了,所以,小文背着书包忧伤地离开了生活了很多年的家。

从小文的哭声中,我们知道他在父母的争吵声中忍受了太久,也能感受出他的内心对家的渴望,他渴望的是和和睦睦的家。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在争吵的时候不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呢?

三、解决之道

居家过日子,夫妻间产生些矛盾和摩擦总是难免的,但是经常吵架,而且当着孩子的面,这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夫妻应该学会忍让,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首先,夫妻之间的小打小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的话,家长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把“离婚”这个词挂在嘴上,而是应该为孩子着想,尽快改善关系,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温馨、和睦、友爱的家庭环境,逐渐消除夫妻关系紧张造成的孩子的心理障碍。

其次,夫妻之间即使产生分歧,也不能意气用事,图一时痛快,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甚至“武力相加”。夫妻之间充满攻击性的言辞和行为不但无益于夫妻间矛盾的解决,还会让孩子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障碍。这容易导致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容易让孩子产生阴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很不容易得到纠正。

再次,如果夫妻之间确实感情难弥合,彼此间已经形同水火,离异不可避免的话,在处理离婚事宜上,彼此间尽可能地表现出宽容和大度,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或是扭打。离婚对孩子来说,是个巨大的伤痛,处理不好,会使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容易导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因此,即使夫妻间已经离婚了,但仍然要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孩子,共同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最后,夫妻之间吵架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有没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有时孩子可能是无意地模仿,这时家长要教导孩子,这样不对,这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等等。

错误39家长教育思想不一致家庭教育中教育思想的“不一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其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内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据调查,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主要反映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上,一是管教方法,二是孩子的花钱问题,两个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都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不统一。

据调查,夫妻双方因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而引起争吵的高达299%;父母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不一致的占89%,其中有认为老人太娇惯小孩的占474%。家长的教育不一致,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不知听谁的好,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去听从,而不辨是非。家长的教育不一致,还可能造成孩子的烦恼情绪,使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导致心理严重失衡。

一、家庭中出现的教育思想不一致的情况

1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

由于夫妻双方的教育背景与生活阅历等因素的不同,彼此又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协调,在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根本看法上都不一致,因此造成家长之间的教育思想的矛盾。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各有各的主张,如有的孩子的母亲看到朋友的亲戚是书法家,就想培养孩子练书法;父亲是知识分子,认为最好能让孩子当上博士,因此就要求孩子刻苦攻读,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父母俩不同的要求目标,会使孩子感到十分茫然。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都很爱孩子。但由于父母双方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通常情况下,总是一个放松、一个严厉;一个高压、一个袒护;一个表扬,一个批评;一个黑脸,一个白脸。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做法,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上讲,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