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
24834400000017

第17章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特点

一、宋代军事制度与兵役制度

宋代军事上的基本方针是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提高文臣地位,贬抑武将和军人地位。军事管理体制是在中央政府设立枢密院,掌军政,由文臣担任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有调兵权。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分掌禁军,有握兵权。三衙的将领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枢密院和三衙互相制约,调兵权和握兵权分离。遇有战事,皇帝临时委派将帅,原来的军队统领没有皇帝的委任是没有指挥权的,还要对军队派遣监军,加强监督。

北宋军队可分为禁军、厢军两类。

禁军:北宋军队的主力,系招募而来,是由朝廷直接统领的正规军。北宋本着强干弱枝的国策,将全国精锐壮丁都集中在中央所属的禁军之中,隶属于三衙,按照厢、军、指挥、都四级建制编成。禁军人数是逐渐增加的。宋仁宗时的禁军人数是宋太祖时的四倍多,达到82.6万人。

厢军:五代时驻守州的城厢,称“厢兵”,是地方诸州的镇兵,系招募而来。北宋时系由各地藩镇经由禁军不断挑选厢兵精壮士兵之后剩下的驻守地方的老弱残兵。训练很差,主要服杂役和劳役,成为不能作战的役卒。

北宋是按照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方针进行军事部署的。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采取守势。

北宋为了防止兵为将有现象的出现,制定了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将领不随之更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防止军队的私人化。

北宋还经常采取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的办法,以防范民众的起义和反抗,这成为一项国策,后果是导致军队数量急剧增加。禁军、厢军士兵都须在脸上刺花字,以防止逃亡,这显示了军人地位的低下。

南宋初年,宋金激战正酣,宋代禁军大部分溃散,各地将帅统领军队屯驻在战区,形成了若干支屯驻大军,护卫着南宋的安全。这时武将地位稍稍有所提高。宋宁宗开禧北伐失败后,南宋恢复以文制武的国策,由文臣担任大军区统兵官,剥夺武将的统兵权和指挥权。南宋军事建设的重点在水军,水军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以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军队的进攻。

二、宋代国防的特点

两宋都不是全国性统一政权,北宋是局部统一,南宋是半壁江山。两宋从立国开始,始终就有内忧外患。内忧是农民起义,外患是与之并立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两宋自始至终与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如辽、西夏、金、蒙古,并立并存,共生共存,两宋都亡于少数民族政权之手。

北宋的国防形势是:北宋立国时,北边的辽政权已经建立几十年了,辽政权还控制着后晋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带,位于农耕经济的北部边缘区,之中有燕山等山脉,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幽云十六州的丧失,等于北宋北边国门大开,无险可守,随时都会遭到北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进攻。北宋定都东京汴梁(今开封),北边是华北大平原,辽的骑兵越过宋辽边界,几天时间兵锋就可抵达汴梁城下。可以说,北宋是没有国防线的。宋太宗时,北宋两次发动对辽的战争,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但都失败了,此后,北宋对辽采取守势。1004年,南下的辽军与宋军战于澶州,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之后保持了百年的和平。

北宋立国几十年后,西北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宋夏相互攻伐,互有胜负,北宋失败居多。1044年,宋夏签订和约,此后双方仍有战争。

北宋的国防资源问题也存在缺憾。一是宋辽边界宋朝一方是华北大平原,无险可守,无固可防。澶渊之盟后,北宋的国防线是拒马河,宋辽既不正式开战,北宋也不好正式布置边防。北宋只奖励河北民间多种水田,多开渠道,于渠旁多植榆杨。万一打仗,可以做障碍,稍稍抵御辽人的大队骑兵。二是北宋缺乏优良的战马,欠缺优质的骑兵。优良马匹的取得需要具备适宜的养马条件。适宜的养马条件是:北方高寒之地,大草原。此位置在蓟北之野(今内蒙古一带)和甘凉河套(今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一带,这两个地方一个被辽占据着,一个属于西夏的疆域范围,都不在北宋控制范围内,所以北宋不具备出产良马的条件。而优良的战马是优质骑兵的先决条件,优质的骑兵是与北方游牧民族武装力量一决高下的基本条件。可见,北宋的国防资源实在是可怜。

北宋在局部统一完成时,按一般人的想法,是要裁减军队的。但北宋在北边还有强敌虎视眈眈,不仅不能裁减军队,还要增加军队的数量。养了兵,却又不看重他们,轻视他们;养了将帅,却又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生怕他们篡了赵家的天下。兵越养越多,养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使得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

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保马法。由民户代养官马,推行于北边诸路。民户愿养马者,每户养1匹,有能力者可养2匹,马匹由官府拨给,或官府出钱由养马户自行购买。养马户可免除一些赋税负担,但马匹死亡要赔偿。事实证明,农民把养马看作苦差事,保马法变成了一个秕政。

王安石变法时,还提出保甲法。在黄河流域一带试行,农村民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二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战时可以编成军队,又可免出养兵之费。

南宋的国防形势更是惨不忍睹。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规定两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只有秦岭—淮河以南的半壁河山。秦岭一线尚有险可守,淮河一线无险可守,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只要发动进攻,兵锋一指,就达长江。长江就成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军队的天然屏障,只要长江天堑一失,国都临安防御洞开,即刻不保,王朝就面临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的窘境。可以说,南宋的国防形势是很悲惨的,更加可怜。

“宋代军事兵役制度、国防利弊得失分析”

宋代军事兵役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宋代军事兵役制度是用来防内的,不是用来对外的。可以说,宋朝军队镇压农民起义,消弭内乱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在对外战争中是很窝囊的,甚至可以说是丢人现眼,狼狈不堪。

宋代军人地位低下,武将不受重用。宋代是兵多而滥,兵多而不精,兵多而经常打败仗,禁军、厢军士兵都须在脸上刺花字,称为配军。在整个尚文轻武的社会氛围中,军人社会地位低下。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就是从宋代传下来的。宋代任用文官担任军队统帅,引导整个社会贬低军人、蔑视武将,成为军队丧失战斗力的最致命的祸根。宋代从高层到基层,武人都很难担任主角。宋代武将不受重用,越是有才能的武将,如狄青,因是行伍出身,立了大功也不重用。朝廷还提防他要做赵匡胤第二,结果狄青郁郁而死。

宋代军队数量庞大,军队战斗力低下。北宋初年,军队数量是23万人,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已达125.9万人。宋代的军事管理体制造成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更戍法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出征时临时命将,这些都导致危机时刻、缓急之际宋军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打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