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24836000000032

第32章 不自我,不狭隘——试着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1)

孩子的视角往往与成人的有所不同,在孩子看来非常有趣的事物很可能在成人眼里只不过是无聊至极的事物,而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成人和孩子拥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彼此看问题、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别。父母要想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有效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就必须放下身为父母的架子,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和位置看问题。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去体会孩子的心灵,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而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往往决定了父母是否能够理解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蓓蓓画了一片大海,还在海底画了许多热带鱼、海龟、海马和海草,整个画面颜色鲜艳而干净,内容丰富。爸爸赞赏地摸了摸她的头,就去做其他事了。当爸爸再次回到蓓蓓的身边时,发现刚才那幅美丽的画上已经充满了黑色色块,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爸爸很惊讶,就问蓓蓓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想到蓓蓓说:“这片海水被污染了,上面的黑色块是海里的油船排放出来的污水!”原来她是在表达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排污水这个美好的愿望!爸爸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批评孩子。

可见,父母要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和思维方式,就要尽可能地放下身段,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去看待事物。

《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陆小娅发现自己聪明、活泼的女儿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逛商店,每次自己带她去商店,她都会哭着闹着尽量不去。

陆小娅感到十分不解: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女儿本来应该喜欢才是,为什么她这么不愿意逛商场呢?

后来陆小娅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缘故。

一次,在带女儿去逛商店的时候,女儿的鞋带突然开了,陆小娅急忙蹲下来给女儿系鞋带。这时候,她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原来人在蹲下来的时候,眼前不过是一片腿的“森林”,就是说孩子在这个高度上根本看不到商店的商品,她看到的只是拥挤的、动来动去的人腿,这让孩子有一种压抑感和单调的感觉,而这也是孩子不愿意逛商场的原因。

所以教育专家经常提出一个建议就是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要蹲成和孩子一样的高度,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也就会更加了解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是站在自己的高度,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言行,而忽略了孩子们所处的位置与高度。要知道,成年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一位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蹲在路边聚精会神地看蚂蚁爬来爬去就很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呀?”孩子天真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呢。”妈妈更惊讶了:“蚂蚁怎么会唱歌呀?”孩子不高兴地说:“你不蹲下来听,你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呢?”

孩子的视角往往与父母的有所不同,在孩子看来非常有趣的事物很可能在父母眼里只不过是无聊至极的事物。更何况当代的孩子是非常独特的一代,而城市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在物质生活方面,今天的孩子享受着较为稳定而宽裕的生活,他们的父母却从动荡而艰辛的生活中走来,如今还有的父母正经历着下岗;在文化背景方面,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而父母们却绝大多数成长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使父母和孩子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彼此看问题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另外,父母们生活在一个多孩子的时代,谁在家庭中的地位都不显要,而今天许多孩子则为独生子女,个个金贵。这种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家庭地位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两代人在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也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困难。

因此,成熟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了解孩子,善于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当孩子做出大人不能够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马上训斥或者质问,而是平心静气地蹲下来,站在孩子的位置与角度上,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1。父母要先提高自己的素质

父母可以多听一些教育讲座,多看一些家教书刊,多学习一些孩子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知识基础,父母才可能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也才真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和孩子交流,真正了解孩子。

2。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以自己的看法代替孩子的看法,就会造成教育的不必要的错误。所以父母要试着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样呢?

3。要注意孩子的细节

父母不要忽略关于孩子言行的细节,抓住各种良机,学会在细节中理解孩子。比如孩子哭闹,不听大人的话,可能都需要父母耐心地了解其中的原因。

学会和孩子做朋友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处理的事情就是人际关系,而又有人说沟通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最好方式。“沟通”这两个字很容易说,很多人也知道要“沟通”。但是,要真正懂得怎样去沟通,怎样真正做好心灵的沟通,那还是需要下一番真功夫的,因为沟通是一门艺术。

科斯特是一位基督教临床心理学家,他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听女儿的倾诉,去参加她的活动,带她出去,并且给了她很多拥抱,自己应该是她可以信赖的朋友。但是,就在十几天前女儿萨拉还是离家出走了。他和妻子焦急地用各种方法寻找,但是却一无所获。直到昨天他接到一位牧师的电话,说萨拉在他那里。在得到了萨拉的同意之后才给他打了电话。

那位牧师对科斯特说,萨拉认为父亲总是用傲慢的态度对自己指手画脚,让自己改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而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身上的小毛病在他身上更严重。可是,父亲从来不给自己说话的机会。

科斯特辩解说,自己经常听女儿倾诉,而且还告诉过她,自己是他可以信赖的朋友,而且自己还是有和她沟通的。

但事实上这不是沟通,对孩子来说,父母这种一相情愿的行为是他们很难接受的。

和孩子“做朋友”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互动,需要深入的心灵沟通。所谓“沟通”,必须是两厢情愿的心灵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互动的、真诚的、朋友式的、发自内心的心灵沟通。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困难不是审美和文化的差异,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不要因为不能接受孩子的表现就横加批评,因为这样很容易就造成了孩子的隔阂心理,怎么可能真心地沟通呢?

要想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2)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3)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4)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父母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相反,如果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5)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6)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7)避免用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

(8)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问候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9)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

(10)要想真正理解孩子,就一定要了解孩子,不能抱着老观点。要知道,时代在迅猛发展,信息在飞速更新,父母如果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孩子并不能理解早年发生在父母身上的事情。

总而言之,父母要尝试着走进孩子的思想领域及生活圈,更多地掌握孩子的情况动向。这样,亲子之间的共同语言就渐渐多起来,家庭气氛慢慢好起来,双方交谈越来越自然,真正的亲子沟通就水到渠成了。

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进入社会的桥梁。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内,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和朋友。合格的父母,既是孩子的保姆,同时也是孩子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孩子的朋友。如果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良好交流就可以把自己的对孩子的期望和爱充分地传达给孩子,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要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父母就应该成为与孩子交流的高手,要能够成功引导孩子的想法和理想、行为,这样孩子才会有主见、有选择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斯泰因伯格教授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如果孩子缺乏与父母的交流,不能向父母吐露心声就更可能会在学业方面遇到麻烦,也更容易沾染上吸毒或酗酒等恶习。另外,如果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孩子身上发生着的变化就会被忽视,孩子也会从感情上与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形成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研究证明,很多11岁之前的孩子往往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常常会把心中的想法告诉自己的父母;但之后,孩子心中的这个顺序就完全颠倒了,他们常常先会把心中的想法告诉自己的朋友,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是最后知道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孩子们酿成悲剧的可能。

在校园暴力中,很多受侮辱的孩子不敢对父母说,而宁愿采取自杀的方式,对此很多人感到奇怪,其实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平日缺少交流,使得孩子们觉得如果自己告诉父母,父母不但不会相信自己,还会打自己。可见,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不能交流,实际上就等于父母完全丧失了教育能力。

有一天,有个平时做事总是慢一拍的孩子回家后对父亲说:“爸爸,今天我在体育课上跑了第一名!”父亲感觉有点奇怪,但还是说:“小冠军,告诉爸爸比赛的具体情况吧!”原来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而这个孩子在小组中跑了最后一名。然后老师让每组跑最后一名的同学再比赛一次,以表达对孩子的安慰,结果这个孩子成了最后一次比赛的冠军。这样得来的冠军原本是不值得表扬的,但是父亲在与孩子的谈话中发现了孩子那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他的“成功”,这样的父母怎能不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呢?

但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上过于急功近利,以为和孩子聊一两次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是不可能的,毕竟父母与孩子是两代人,双方的年龄差异很大,成长的时代也不同,要达成理解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如果父母一方面急切地想要与孩子达成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又缺少扎实的行动,双方之间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交流。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过程,其实就是两个生命之间碰撞的过程。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父母就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