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4837600000003

第3章 做孩子人生的范本(1)

人们常说:“无声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种无声的施教者多是孩子的父母,因为孩子首先接受的教育都来自于父母,即使孩子上学后,多数的教育信息也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教育,而孩子的许多思想和言行都受到父母的影响。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是不可小觑也不可代替的。想要让孩子达到预期的要求,父母就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模范,规范自己的行为,给他做一个好榜样。

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则是孩子人生的画师,你在上面画什么,他便长成什么样子;你教他什么,他便学什么。这里“画”和教不仅是口头上的,更应该是行为上的,因为孩子学得更多的还是父母的言行。

在孩子心里,父母是伟大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偶像。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喜欢模仿父母的言行,比如玩过家家的游戏。如果父母经常责骂他,他可能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玩具或伙伴;如果父母经常挑剔他,他就很可能经常挑剔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决定着孩子将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切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身份,并努力地扮演好偶像的角色。请记住:你若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有一次,爸爸带静静到市场买东西,刚要过马路的时候,他们看到从一个中年人的口袋里掉出了一个钱包,可是那个中年人匆匆地骑车走了,没发觉自己丢了东西。静静的爸爸走过去捡起来一看,钱包里除了有几百元钱外,还有一些证件。要怎么通知这个中年人呢?正在爸爸想对策的时候,站在一旁的静静说:“爸爸,我们也不认识他,管那么多事干吗!”这话中透出的“事不关己”的口气让爸爸大吃一惊。于是爸爸对静静说:“我们不该这么想,你想一下,假如是你丢了东西,会不会很着急呢?那位叔叔丢了东西也一定很着急。我们应该懂得体谅他人,你说呢?”听完爸爸的话,静静沉默了。

后来,爸爸一有时间就带着静静去参加义务劳动或者帮助一些残疾人。慢慢地,静静变得懂得关心他人了。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要想把孩子教育成才,父母就要全面了解孩子,在一些小事中发现孩子有哪方面不足,然后从自己身上着手改变,给孩子做好榜样。你会发现,过不了多久孩子的不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好习惯。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孩子都喜欢和比自己懂得多的人交流,如果对方无所不知,他们会衷心折服。作为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还有利于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加深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2)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怎么做,他们也会怎么做。所以父母在处理事情时应该持公正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公正的意识。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嘲笑或讽刺别人,否则会让孩子变得尖酸刻薄。

(3)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父母不要在家里谈论其他人的隐私,也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不乱动他们的东西,尊重他们的隐私。如果孩子确实在某方面出现了问题,要以尊重为前提帮助他们。

(4)以身作则的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但处处包办却不是以身作则,这种父母虽然“勤劳”了,但对孩子却毫无益处。

鹏鹏的爸爸妈妈年龄稍大时才生了他,所以鹏鹏备受宠爱。为了更好地照顾鹏鹏,妈妈甚至辞了工作。鹏鹏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天天抱着他去幼儿园,一步也不离开他,做他的“保护神”,为他做最周到的服务:帮上厕所的鹏鹏提裤子;吃饭的时候,一勺一勺地喂鹏鹏,不用他自己动手;睡午觉时,妈妈要给鹏鹏脱下衣服、鞋子,盖上被子,哄着鹏鹏睡觉……

有一天,幼儿园组织了“个人能力测试”。在测试中,鹏鹏不会洗手,不会用杯子接水喝,不会脱鞋,不会擦鼻涕……他总是跟在其他小朋友后面拖拖拉拉。

鹏鹏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后悔不已,她这才真正意识到,在自己的娇惯下,孩子已经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更应该积极地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让良好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而不是过分溺爱使孩子失去他应有的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因此,父母应该注重榜样的力量,为孩子做好榜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除了生活习惯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以外,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是乐观的,孩子也会很乐观;如果父母习惯抱怨生活,那么孩子也会变得消极;如果父母是个热心人,孩子也会慢慢变得热心起来。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态度,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父母要取得教育的资格证现在做什么都讲究持证上岗,可是做父母的却没有统一的资格证。父母的教育资格证并非虚谈,父母要取得的教育资格证其实就是对自身素质的检验。想要做好父母,就要从自身做起,因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人生范本。就像一位教育学家曾说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家庭的尊重、对自己一言一行的注重,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现在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体现在心理方面,有的体现在品德方面,有的体现在人格方面。据专家分析,造成孩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许多父母都是以自己的工作为主,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致使孩子像被放养的动物一样“自由”发展。

(2)父母离异。许多孩子因为家庭破碎失去安全感,且因为缺少爱和受到歧视而产生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导致心理扭曲。

(3)父母的是非观模糊或品行不端。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假如父母有不良品行或者分不清是非曲直,孩子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4)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到位。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习惯,大一点的时候坏习惯会越来越明显。

由此可以看出,问题孩子的产生和父母是有紧密关系的。可以说,孩子没有对错之分,问题的关键出在父母身上。孩子的心灵好像一张白纸一样,不同的父母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塑造出孩子不同的性格。正像教育专家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而这些问题父母可以说没有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证。”

强强做起事来很磨蹭,这让他的父母很头疼,而且最近强强还变得了不爱学习,爸爸怎么说他都不听。没办法,强强的爸爸只好去请教教育专家。

专家听完强强爸爸说的情况后问:“你现在的工作不是很忙吧?”

强强的爸爸虽然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依然回答:“是的,刚忙完一个工程,可以歇上一段时间。”

“那你都有什么娱乐活动呢?”专家继续问。

强强爸爸说:“也就是看看电视,有时和朋友打打牌……”专家轻声说:“原来如此,那你是不是会玩到很晚,或者玩的时候声音很大呢?”

“有时候会,可是我没有影响到孩子,我都让他回自己屋子去了……”强强爸爸显然意识到了专家的目的。

专家直接地说:“孩子的每种行为都不是天生的,有很大一部分和父母的行为密切相关。假如你在电视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或者和朋友一玩起来就没有时间观念,却把孩子赶回他自己的屋里,命令他刻苦读书,他是不会照做的。而且你还提到强强做事磨蹭,你可以想想你们家平时吃饭的时候是不是有看电视或看书报的习惯?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而这可能是他磨蹭的坏习惯养成的原因。”

强强的爸爸听了专家的话,顿时目瞪口呆,不知说什么好。后来强强爸爸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他不再单纯地命令强强,而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看一些专业书籍。强强见爸爸经常这样做,也不再着迷于电视或其他游戏了,他也像爸爸一样去认真做功课了。

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而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的角色是最重要的。调查显示,多数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父母的不良习惯有关。由此可见,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远比说教更重要。正如托尔斯泰说的:“教育孩子的本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身教胜于言传的说法许多父母已经熟知,但是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在很多家庭,父母依旧是对孩子说得多、做得少,忽略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力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只懂得教训孩子的父母除了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外,往往一无所获。事实上,孩子需要的不是只会批评自己的父母,而是能做自己榜样的父母。

现在的很多父母虽然知道自己身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也都明白榜样的无穷力量,但如何给孩子做好第一任老师,怎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却成了难题。有些父母觉得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就是督促孩子用功学习,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要多表扬孩子;当他们出现错误时,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当然,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可是父母的教育资格证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此,因为只凭空口白话的说教是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的,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若父母自己先做,再引导孩子去做一件事时,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且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由此可见,懂得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孩子的父母才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教育资格证。

小心!孩子其实是你的“监督员”孩子在和父母的每一次互动中,其实都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可以这样说,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因为孩子本身还不具备复杂的逻辑思维模式,往往是父母做什么,他便会学什么。父母自然不希望孩子学到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时孩子就成了父母行为的监督员。

8岁的小明放学回家,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着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妈妈,今天我们班的芳芳穿了一件特别难看的衣服,肯定又是她们家什么亲戚的旧衣服不要了给她的。简直太难看了,我当时还问她为什么会穿这种破衣服,还告诉她要是换成我,我才不会穿呢,太丢人了。”

妈妈听小明说完,对他说:“小明,你这样做太伤人了,怎么可以这样笑话同学呢?”

小明听了妈妈的话有些不服气了,说:“怎么了?本来就是嘛!她穿那么难看的衣服干吗不让我说呀?你不也和邻居张阿姨说过芳芳的衣服都是别人不要的吗?”

这句话突然提醒了妈妈,原来孩子的言行都是跟自己学的,问题原来出在自己身上。于是妈妈对小明说:“妈妈在背后议论别人是不对的,你应该发现妈妈的优点,而不应该和妈妈一样去说同学坏话。我们都应该看到并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妈妈和你一起改正好不好?”

小明说:“妈妈,我知道了。芳芳比我学习好,我应该向她学习。”

自从小明的妈妈意识到儿子在“监督”她后,一直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孩子的“监督”下,小明的妈妈不敢有丝毫松懈,她从不乱扔垃圾、横穿马路、说脏话、闯红灯,甚至在休息的时候都要正襟危坐。除此之外,小明妈妈还刻意压制自己的嗜好,吃饭不挑食、不长时间看电视、做事不拖拖拉拉,有什么消极情绪也会积极化解,以乐观示人。在穿着打扮上,小明妈妈也有所注意,而且不穿比较怪异的衣服。

当然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小明学着妈妈的做法,生活很有规律,也很讲公德。后来小明妈妈发现,孩子其实也帮她重塑了人生,因为在孩子的“监督”下,她觉得自己变得健康和乐观了。

一般来说,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言行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某个邻居家的孩子不懂事又邋遢,还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那么当孩子遇到邻居家的孩子时,就有可能讽刺他;或者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经常为孩子买一些比较时髦的衣服和玩具,但不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则会助长孩子骄傲和虚荣的心理。当他看到别的孩子穿着不如自己的时候,就有可能嘲笑别人;还有些孩子的毛病正是父母夸奖出来的,因为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哪儿都比自己差,这让他们爱嘲笑别人。

事实上,孩子如果经常讽刺别人,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行为偏差,并影响他和别人的友好相处,这样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孩子有嘲笑别人的行为,父母应该及时制止,并告诉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缺点看,应该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同时,父母也要注意检查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改掉孩子身上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