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吃茶去:与星云大师一起参禅
2486600000020

第20章 禅思交辉(2)

无业禅师不得已,就告辞出门,马祖随即叫一声:“大德!”

无业禅师回首。

马祖:“是什么?”

当下无业禅师跪下礼拜,哭诉道:“本谓佛道长远,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马祖:“这个钝汉悟了!”

说起修行,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佛道?说远,须三大阿僧祇劫;说近,当下即是。如怀琏禅师云:“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吾人心外求法,妄失自己,才劳动诸佛祖师,千说万说,才知回头。马祖一声,无业回首,本来面目,当下认识。“鱼在水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你说钝汉,可是了悟了?

老僧何似驴

传承仰山禅师禅风的是光涌禅师,有一天,从他乡弘法回到仰山禅师处来,仰山问他道:

“回来做什么?”

光涌先合十,再顶礼,并说道:“礼拜和尚亲教师之义!”

仰山禅师用指指自己,问道:“还见老僧不见?”

光涌肯定地答道:“见!”

仰山禅师非常严肃地再问道:“老僧何似驴?”

光涌毫不犹豫:“和尚也不像佛!”

仰山禅师再用一指指着自己说:“像什么?”

光涌不以为然地道:“如果有所像,那跟驴有什么分别呢?”

仰山禅师听了弟子的回答,哈哈大笑,乃赞叹道:“这句话,我已经用了二十年,用它来考验人,没有一个人能彻悟了的;我也等了二十年,没有一个说得出的。今天你所回答我的,真是凡圣尽情,不从分别上去认识世间,乃从无分别上去体悟世间,真是太好了。善护持之!善护持之!”

像什么?用一句真实话说,其实像什么的,已经不像什么,不像什么的其实像什么。还见着吗?其实见着的都没有见着,没有见着的都已见着了。

这个世间所有,都是生灭变异之法,一切无常,能像什么呢?而真理法身,如同虚空,虚空虽说无相,其实无所不像。你见到过虚空吗?虚空像什么?

嫌什么

龙牙山的居遁禅师为求大彻大悟,就诚诚恳恳地到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一住多月,均未蒙翠微禅师召见开示。有一天鼓起勇气,走进法堂问道:“学僧自到禅师座下参学以来,殿堂随众,进进出出,不蒙开示一法,不知为什么?”

翠微禅师不在意地反问道:“嫌什么?”

居遁因得不到要领,只好告别翠微禅师,前往德山亲近宣鉴禅师。又经多日,请示宣鉴禅师道:“学人早就心仪德山的一句佛法,但我已来了多日,事实上身在此处却得不到禅师一句佛法。”

德山禅师好像和翠微禅师约好的一样,回答道:“嫌什么?”

此二位宗师所答均不谋而合,居遁不得已又转往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一日问道:“佛法紧要处,乞师一言!”

洞山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时候,再向你说。”

龙牙居遁禅师于此言下大悟。

用疑心参禅,用体会参禅,用问道参禅,其实终不及用平常心参禅。吾人在世间生活,其实均在颠倒矛盾妄想之中,所谓随生死之流而不息,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即是平常心显现。千疑万问,终不及一颗平常心。

摩尼珠

佛陀在灵山会上时,手中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道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就没有东西,哪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于是告诉四方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听后皆有感悟。

所谓摩尼宝珠者,乃喻吾人真心佛性也。世间所有人等,营求忙碌,总是希求荣华富贵。其实世间财宝,虚而不实,“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好比九月霜”,珍珠玛瑙、金银钻石,人为财死,比比皆是。人若能将追求世间虚而不实财富的精神,用来开采内心的宝藏,则光华不变的摩尼宝珠,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器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说到道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如《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名句文身,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无一法可得

有一次仰山慧寂禅师问双峰禅师道:“师弟近日可有什么见地?”

双峰:“据我所知,实无一法可得!”

慧寂:“你这样,仍然停滞在尘境之上啊!”

双峰:“我无一法可得,怎可又说我停滞在尘境上呢?”

慧寂:“以为无法可得,其实就已有一法可得。”

双峰:“我只能做到这样!根不随尘,心不在境,师兄你认为应该怎么样?”

慧寂:“你为什么不去追究那无一法可得的?”

做老师的沩山灵佑禅师在旁边听了这句话,不禁欢喜地赞叹道:“慧寂呀!你这一句话,可要疑煞天下人啦!”

双峰仍然不解,他以为既然无一法可得,又怎么去追究呢?

灵佑禅师知道双峰的心意,故对他说:“你就是一个天下人啊!”

禅者的修行,就是要修无修的行门,就是要证无证的果位,因为无修才是真修,无证才是真证,故所谓无一法可得才得真得。因为“行到山穷水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就是此意。《维摩经》云:“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证悟梦中佛果。”真正的禅者,即应作如是观。

击碎虚空骨

梦窗国师年少时,千里迢迢地到京都一山禅师处参学。有一天至方丈室请示道:“弟子大事未明,请师直指!”

一山禅师严峻地回答:“我宗无言句,亦无一法与人。”

梦窗再三恳求道:“请和尚慈悲方便。”

一山更威严地道:“我无方便,亦无慈悲。”

如此多次仍得不到一山禅师的开示,梦窗心想:既然与禅师无缘,长此下去也无法开悟。于是忍泪辞去一山门下,往镰仓的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在佛国禅师座下却遭到更无情的痛棒,这给殷殷求道的梦窗实是一大打击,终于他伤心地对佛国禅师发哲道:“弟子若不到大休歇之地,绝不复见禅师。”便辞去了佛国禅师,日以继夜专与大自然界作静默的回答。一日,坐庭前树下,心中无牵无挂,不知不觉至深更,入庵房欲睡。上床之时,误认无墙壁之处为墙壁,糊里糊涂把身子靠了过去,不料却跌了下来,在跌倒的一刹那,不觉失笑出声,就此豁然大悟了。身心开朗之余,脱口作了一偈:“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府物;一夜暗中扬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梦窗心眼洞明之后,感恩之余,便去会见一山禅师和佛国禅师,呈上自己之所见。机智密契,佛国大为称赞,立刻为他印证云:“西来之密意,汝今已得,必善自护持!”

时梦窗年三十一岁。

古今中外禅师有一特色,大都语冷心慈。一山禅师的无方便、无慈悲,实则是方便,是慈悲;佛国禅师的棒喝,更是大方便大慈悲。设无此二师,何有后来的梦窗国师?故春风夏雨,能使万物生长,而秋霜冬雪,更可使万物成熟。

生死自如

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供养他,但他又不接受人们供养的法衣。

有人把此事报告临济禅师,临济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地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

普化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说道:“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第二天,普化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都想来看此一怪事。普化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如此经过三天之后,由南门而西门,由西门而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大家说:“我们都给普化骗了,一个好端端的人,哪有说死就死?再也不要上他的当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扛了棺材至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就非常欢喜地说道:“你们非常有耐心,东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罢,普化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生之可喜,死之可悲,这是一般人的常态,而禅师以生死作为玩笑,说生就生,说死就死,所谓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如普化禅师者,即此之人乎?

珍惜现在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年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然只有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等明日一大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道:“师父!虽然您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还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您那么年高,您也不能保证您明早起床时是否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满心欢喜地道:“对!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

唐代玄奘大师十二岁出家时,因唐朝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其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玄奘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其为何一定要出家,玄奘答称是为了“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其志愿宏伟,特准出家。今日中两圣者,古今辉映,实佛教之美谈。

一口好牙

佛光禅师对于徒众一向慈愍有加,尤其有关疾病医药、参学旅游、教育留学,乃至日用所需等福祉设施,无不考虑周详,督促常住执法者要供应大众弟子衣食无缺,达到僧团利和同均的理想生活。

一日,掌管会计的师父拿来一叠请款收据,蹙着双眉对禅师说道:“师父!最近住众们患牙病的人特别多,牙疼虽不是大病,痛起来却也难受。常住尽量给大家方便,偏偏牙病的医药费非常昂贵,一个人补几颗牙,动辄万千金额,实非常住所能负担。”

“不能负担,也要设法负担。”禅师坚持他的意见。

会计又说道:“这些人受了常住恩泽,不但不知回报,说些好话,反而批评常住,不满常住,依我看实在犯不着为他们出这笔冤枉钱。”

佛光禅师像是自语似的说道:“这些人口中虽然说不出什么好话,却不能不为他们装一口好牙!”

诸佛圣贤只求为众生服务奉献,不仅要为众生换一口好牙,更要为众生换一副好心肠、好佛性。为众生换好牙,让众生都能享受人生美味,禅悦为乐,至于众生能不能说好话回报,对深契无所得空的禅师来说,是不足挂齿、坦然如虚空的僧家事了。

割舍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地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一个弟子接受师父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不小心,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被打翻,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且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的!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割舍,因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弟子听后,放下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人在世界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放得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盘占住我们的心房,哪能快乐自主?如果对心爱的东西能够割舍,对违逆能够接受,才能进而做到无爱无憎,正如《心经》所云:“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金代禅师的不是为生气才种花,是多伟大的禅功!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著就能进步的,读死书而不活用,不能获益。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一休吃密

一休禅师还是小沙弥的时候就很有禅风。一信徒送一瓶蜂蜜给一休的师父。师父这天要出门,心想:这瓶蜜放在屋里很不安全,一休可能会偷吃。因此把一休叫来吩咐道:“一休!刚才信徒送来这瓶毒药,药性强烈,非常危险,你千万不可贪食。”

一休是个很机灵的人,他当然懂得师父的意思。师父走了以后,他就把整瓶蜂蜜吃光了,饱尝一顿之后,心想:师父回来时怎么交待呢?灵机一动,就将师父最心爱的一只花瓶打碎。当师父回来时,一休倒在地上号啕大哭,向师父哭说:“师父!我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过了。”

“一休!你做了什么错事?”

“师父!我把您心爱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你怎么这样粗心大意,把那么贵重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无限憾恨似的忏悔道:

“师父!我知道不该将您的花瓶打破,为了表示忏悔,向师父做个交待,我只好以死来谢罪,所以把您的那瓶毒药吃下去了!”

这样的谢罪方式,使师父哑巴吃黄连,哭笑不得!

禅,用在修道上,固然可以明心见心,用在其他生活事务上也有它的妙处。禅是智慧,是般若的智慧、幽默的智慧,一休小小年纪,如此机灵,以如此方法来谢罪忏悔,这岂不正是禅的幽默吗?

根源会

文殊心道禅师参究“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年,可是对心识的问题仍不能契会,于是就行脚参访。一日到太平佛鉴禅师的地方,想以“赵州庭前树”的公案向佛鉴禅师请示。又自觉禅师预先知道了他的意思,就刻意说:“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

心道因而大起疑惑,但日久便有所悟,于是就到方丈室想谒见佛鉴禅师,叙述自己的见地。可是住在方丈室中的佛鉴禅师见有人来,便将房门关上。

心道在门外大声地说道:“禅师!你不要骗我。”

佛鉴在门内应道:“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

心道禅师就以拳弄破纸窗。佛鉴禅师猛然把门打开,抓住心道追问:“说!说!”

心道禅师以两手捧着佛鉴禅师的头,作口啐而出,并且说:“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满天下;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向根源会。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

佛鉴禅师为他印证说:“你已经开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