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吃茶去:与星云大师一起参禅
2486600000025

第25章 禅思交辉(7)

“你说得有道理,我就脱下斗笠”,其实,真理并非可说,若有言语,皆非真理。俱胝的无言,不是不说,只是想说而不知如何说。一有思想分别,则离禅更远。当然能够对机一说,相似一说,或能沟通彼此。即天龙禅师竖出一指,俱胝禅师方知真理是一,此外无二亦无三。从此以一指传授学人。沙弥依样画葫芦,妄竖一指,使禅落于无知的形相,而俱胝禅师的一剪,剪断他的形相,有形到无形,从有相到无相,以此会归心于禅心,因此沙弥也能契入了。

无姓儿

五祖大师弘忍,前生是破头山下的栽松老者,非常仰慕四祖道信禅师,便祈求能在他座下出家。道信禅师嫌他年纪太大,不能广化十方,只好安慰他道:

“如果你去投胎再来,我或许可以住世等你几年。”

栽松老者辞别四祖,走到溪边,看到一位浣纱的姑娘,就请求道:“姑娘,我能不能借你家一住?”

“我上有父兄,不能做主,你可以去请求他们。”

“你必须承诺答应,我才敢前去。”

这位姑娘一看暮色苍茫,一位老人求宿,于是点头答应。说也奇怪,这位没有出嫁的姑娘回到家竟然怀孕了,父母认为败坏门楣,就把她赶出了家门,作佣里中。后来生下一个白胖男婴,这位不幸的母亲想把这个“不祥”的孩子丢弃河中,不料小孩竟然溯流而上,她只好求乞以抚养他成人。

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师,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禅师一看,是一个稚龄的小孩,就摸摸他的头说道:“你年纪太小了,怎么能出家呢?”

无姓儿不悦,而如大人似的质问:

“禅师!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

道信禅师忽有所悟,赶忙问道:“小孩童,你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哪里?”

“我叫无姓儿,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氏,你怎么说无姓呢?究竟姓什么?”

“我以佛性为姓,所以无姓。”

道信禅师听了非常欢喜:小小年纪,口气如此之大,堪称佛门龙象。后来四祖道信禅师便将衣钵传授给他,成为禅宗的第五祖。

佛教讲三世因果,五趣轮转,看禅宗五祖弘忍禅师的经历,诚不虚也。说到出家,“太老不要”,“太小不好”,好在无姓儿以“佛性为姓”,因此能成为一代宗师。

真心不昧

天龙寺的梦窗国师为七朝的帝师,久受朝廷恩典,更受社会大众和佛教徒的爱戴。有一天,在入京的途中,经过妙心寺,顺道去拜访关山禅师。

关山禅师听到梦窗国师来访,连忙披上一件附有环藤的破旧袈裟,一路跑到山门外来迎接,二人见面谈得非常高兴。但是,在关山这个贫穷的寺院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好招待国师,不得已,关山禅师就从砚盒中取出几文钱,叫侍者就近买些烧饼供养国师。国师非常感激关山禅师的心意,也就不客气地吃完烧饼再离开。

平常梦窗国师进入皇宫时,总有很多随从跟随,非常壮观。有一天,宫中宣召,梦窗乘着轿子又经妙心寺门前时,见到关山禅师正独自在扫庭院,他不把那些落叶丢弃,而是聚集起来当作柴烧。

梦窗见到这种情形以后,不禁对身边的侍者叹息道:“我的宗门被关山夺去了。”

关山禅师每次去拜访梦窗国师时,必定先在寺前的小溪流洗脚,以免双脚带上泥土,而玷污了天龙寺华丽的殿堂。后来,梦窗国师吩咐天龙寺的学僧特地搬了一块平平的大石头,放在溪边洗脚的地方,以便关山禅师洗脚时方便一些。

许久以后,关山禅师才知道这块大石头是梦窗国师叫人放的,不禁喟然叹曰:“国师到底是国师,他宗门的基础比这块大石头还要坚且硬。”

现在在妙心山内的大龙院还保存着这块“关山禅师洗脚石”。

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法从生活里修,关山禅师奉行到极致。亲自洒扫庭院,固然是勤劳,不丢弃落叶,也是惜福爱物。砚台盒里的铜钱比金块宝贵,烧饼的味道比什么佳肴更好,如此真心的尊敬,甚至拜访都要洗脚而前,关山禅师的作为折人于恭敬中,难怪梦窗国师要说他的宗门风格不及关山禅师了。

你从哪里来

慧能当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

“我从岭南来。”慧能回答。

“岭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慧能就回答说:“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吗?”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慧能受到五祖弘忍特别的器重,并且传授衣钵。

以后,六祖慧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以下举四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一、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神会回答说:“我不从哪里来。”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二、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问他:“你从哪里来?”“我从安和尚那里来。”六祖又问:“什么东西把你带来?”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三、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行思禅师回答他说:“圣谛亦不为。”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四、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禅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你从哪里来?”慧忠回答说:“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接引参禅的人也都以“你从哪里来”来启发对方、考验对方,要对方对自己生命最根本的来处提起疑情,深入去探究真相。提起疑情是禅宗接机时常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一个接连一个的问答之中,禅者终于返照自性,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

诸佛不欺

黄檗禅师出家后,认为“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才是真实的报恩”,因此过了三十年禅者的生活,却从来不曾回过俗家探望亲人,但他内心深处非常记挂年迈的母亲。五十岁时,有一次在参访的旅途中,他不自觉地就往故乡的方向走去。

母亲也思念出家的儿子,可是毫无音讯,每天从早到晚哀伤地哭泣着,把眼睛都哭得失明了。因为想念儿子,母亲就在路旁设个司茶亭,招待过往的云水僧,并且迎到家中,亲自为他们洗脚,以示礼敬——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黄檗禅师左脚上有颗大痣,她眼睛虽瞎了,但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或可认出谁是她的爱子。

这一天,黄檗禅师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他一边让母亲洗脚,一边向母亲述说佛陀出家的故事,希望母亲能因此得到信仰、安心。黄檗禅师只将右脚给母亲洗,却不把左脚给母亲洗。

黄檗禅师接连两次返家,虽然觉得难舍难离,但还是忍痛起程云游行脚,继续参访。邻居们忍不住将这个事实告诉他的母亲说:那个向你讲释迦出家故事的人就是你天天盼望的儿子。母亲听后几近疯狂:“难怪声音好像我儿。”说后就追上去,一直追到大河边。这时黄檗禅师已经上船,而且船也开动了,母亲情急地跳到河里,不幸淹死了。

黄檗禅师站在对岸看到母亲失足落水溺死的情形,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说道:“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

黄檗禅师即刻乘船返回,火葬母亲,说一偈曰:“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

在黄檗禅师说偈的时候,乡人都看见他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

黄檗希运禅师,福建人,在江西出家,受法于百丈怀海禅师,也在安徽南泉禅师处得到印证。黄檗禅师不是一个不孝顺的人,所谓孝顺有三:一、为小孝,甘脂奉养;二、为中孝,光宗耀祖;三、为大孝,度其灵识超升。禅师度母乃大孝中之大孝。

不病的体

洞山良价禅师,浙江人,俗姓俞,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亲近过南泉、灵佑、灵岩等禅师,后因见水影而彻悟。洞山禅师行脚参访的足迹遍历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各省,最后在江西洞山普利院十年,盛开化门,接引学子不计其数,最为杰出者首推云居道膺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洞山禅师六十三岁将示寂时,曹山禅师问他道:“老师身体有病,是否还有不病之体吗?”

洞山禅师道:“有!”

曹山禅师再问道:“不病之体,是否看得见老师呢?”

洞山禅师答道:“是我在看他。”

曹山禅师不解,问道:“不知老师怎么样看他?”

洞山禅师坦白说道:“当我看时,看不到有病!”

这意思是说:色身有病,可看可知;法身无病,就不可看不可知了。

不久,洞山禅师就感到身体不适,便开始洗脸沐浴,披上袈裟,敲钟向大家辞别后,端坐着不再呼吸。学僧们看到这种情形,都忍不住大哭起来,甚至有人责怪曹山禅师,说他硬把洞山禅师逼死了,此时洞山禅师突然张开了眼,对哭泣的学僧们说道:“夫出家儿心不依物,是真修行,何有悲恋?”

于是便叫人办“愚痴斋”,学僧们知道斋后便要离别老师,都不愿速办,一直拖了七天,才把斋食办好。洞山禅师和学僧们一起用斋。餐后,对学僧们道:“不要吵我,让我清净一点。切记,人要临终时,千万不要哭泣呼号,今后曹山是你们的善知识!”

言罢,回到丈室,端坐而逝。

洞山良价禅师晚年在江西洞山弘化大开,曹山本寂禅师在吉水山(曹山)禅徒不下千二百人,想以加强僧徒组织,振作宗风。曹山为洞山的弟子,法统并不长久,洞山的第三代以后归于云居府禅师门下,但曹洞宗曹山非常重要。

说到生病,色身肉体上自然有生老病死,但法身本性上就没有生老病死了,色身肉体不离法身本性,法身本性亦不离色身肉体。如何从色身肉体上悟法身本性呢?参!

麻三斤

洞山守初禅师,号宗慧,住在江西襄州洞山。初参云门文偃禅师时,云门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守初:“查渡!”

云门:“在何处安居?”

守初:“湖南报慈寺。”

云门:“什么时候离开?”

守初:“八月二十五日。”

云门:“放你三顿棒。”

隔日在法堂,守初问道:“昨天蒙老师赐三顿棒,请慈悲开示过在何处?”

云门禅师呵斥道:“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洞山守初禅师于此言下大悟。因为云门禅师慈悲,点醒洞山守初:肉体可以走来走去,自性真我也有来去吗?所以才给他三顿棒,及至洞山再问过在何处,云门就老实告诉他:没有认识自性,可以在江(西)湖(南)走动吗?

有一天,守初在厨房量胡麻,有学僧来请示:“如何是佛?”

洞山守初禅师因为正在量胡麻,所以就顺口答道:“麻三斤!”

如何是佛?这一句“麻三斤”的回答,可说截断千古的悬案。因为如何是佛的问题,实在不易说明,尽管众多发挥仍是分别意识,不如一句“麻三斤”,告诉你佛是不要解释的!那时,学僧不懂这个回答就跑去问智门禅师道:“为什么说佛是麻三斤呢?”

智门禅师道:“百花盛开,如织锦美丽。”

学僧仍不懂,智门禅师又道:“南地竹,北地木。”

学僧更是不懂,又回到洞山守初那儿,把经过告诉洞山守初禅师。洞山守初很严肃地说道:“错的固然是错,对的又何尝不错,即使有理,无如于佛性何?”

洞山的“麻三斤”,是一个有名的公案。自古以来,多少人参这个公案,越参越远。因为麻三斤本身没有意义,只因在称量胡麻,你问如何是佛,能回答你佛供在佛殿里吗?佛就是你吗?不如一句“麻三斤”,截断分别、意识、思想,无文字理路脉络可寻,不是更为亲切吗?

真正的佛法

有心禅师德高望重,博学多闻,担任寂相寺住持,来此向他问道的人虽多,可惜很少人能够契入。他有一位师弟名叫有得,根机迟钝,又有一目失明,平常都帮师兄做一些幕后工作,从未对客说法。

有一天,有心禅师刚好出门,有一禅僧来此参访,希望能当面请求开示。有得师弟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以“无言对答”的方法来接见这位禅僧。

两人对面都不发一言,只是用手指比画。不久之后,禅僧非常欣喜地向有得礼拜,拜后告辞。路上遇到有心禅师,因此就夸有得实在是个了不起的禅师法将,并滔滔地述说着他向有得请益的经过道:“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捏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穷,只得向他礼拜而出。”

禅僧说后他去,有心禅师回来,有得非常气愤地向他报告道:“刚才有一个禅僧非常无理,他一进门向我瞧了一眼,接着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睛!我因他是来参访的禅僧,对他客气,所以我就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睛,非常幸运。谁知道这个人非常无礼,竟然举起三根指头,暗示他和我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你说气不气人?因此我举起拳头,正要好好揍他,他就急忙磕个头跑掉了。”

有心禅师听后,不禁哑然失笑。

佛法,紧要处是契理契机。佛陀在华严会上,二乘人听闻佛陀说法,如聋若哑,法华会上也有五千退席。平时弘法传道者,契理容易契机难。如有心禅师德学俱全,但不易启悟别人。独眼的有得,虽根性迟钝,但和学者有缘,比手画脚,彼此驴唇不对马嘴,但能令禅者悟道而去,这真是“云无心以出岫,人有缘能悟道”。

心空及第

有位年老禅僧参禅一甲子,出家数十年,未求慧解,又未开悟,经常悔恨不已。一天,见一青年法师和他人论说四圣谛之理,心生钦敬,便很诚恳地向青年法师请求开示。青年法师戏谑老禅僧道:“你只要天天以美食供养我,我一定教你证悟的法门。”

老禅师求道心切,真的以上等美食天天供养青年法师。时日一久,老禅僧要求开悟,老是说时日无多,不能再等下去了,青年法师想再和他恶作剧一番,因此说道:“好!你跟我来!”

青年法师带老禅僧进一空屋,至一角落,叫老禅僧蹲下,用杨柳枝点其头说道:“这是须陀洹果!”

老禅僧一心专诚,系念不乱,当下真的即获初果。

青年法师再道:“你虽得初果,却有七生七死;起来,到另一个角落!”

老禅僧到另一个角落蹲下,青年法师又点其头说道:“这是斯陀含果!此果尚有往来生死,起来,到另一个角落!”老禅僧到另一个角落蹲下,青年法师点其头说道:“这是阿那含果!已证不还,但在色无色界受有漏身,念念是苦。起来,到第四个角落!”禅僧到第四个角落蹲下,青年法师点其头道:“这是阿罗汉果!生死已了,好啦!”

老禅僧此时已证得阿罗汉果,欢喜无量,向青年法师顶礼,更设许多美食供养青年法师。

青年法师惭愧地说道:“我跟你开玩笑的,你别再认真了。”

老禅僧此时更至诚恳地说道:“我真的已经证阿罗汉果了,不是开玩笑的。”

年老禅僧,参禅六十年,未能开悟证果,总是机缘未契;青年法师拿老人取笑,事实不该,但反而为老年禅僧助长了禅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老禅僧对禅道六十年的坚持,可谓行有余力,后对青年法师的恭敬供养,崇尚慧解,“行解并重”,开悟证果则易如反掌矣!

找禅心

南天寺无德禅师举行小参时(禅师依学僧的需要,而不定时举行的一种座谈会或开示),无德禅师对学僧们说道:“各位来此参学,长者数年,短者也有数月,不知各位找到禅心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