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吃茶去:与星云大师一起参禅
2486600000034

第34章 抬杠禅(1)

抬杠禅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子。”文偃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赵州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便。”文偃不落人后地说:“我是粪便里的蛆虫。”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你这蛆虫在粪便中做什么呀?”文偃回答:“我在粪便里避暑乘凉啊!”

卖油翁

有一天,赵州禅师到桐城县,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于途中,赵州便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禅师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睬他,先快步走到寺院,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油瓶到了寺中。赵州一见,不以为然地斥责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但是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卖油翁。”

大同禅师也不甘示弱地回答道:“我也久闻赵州是禅师,原来却是个俗人!”

“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赵州问:“如何是投子?”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道:“油!油!”

投子山胜因禅院的开山投子大同,圆寂前曾说:“吾塔若红时,可以再来。”一百余年后,信徒修塔,果然发现玛瑙色的舍利塔,恰巧义青禅师来挂单,大家于是称他为“开山再来”。义青作有开山塔颂:“白云锁不住,青峰以何收?月色笼寒塔,松声半夜秋。”投子义青,其实就是大同禅师的再来人。舒州太守杨杰曾赞大同禅师说:“一只履,两片皮,金乌啼处木鸦飞,半夜卖油翁发笑,白头生得黑头儿。”如何是投子?油!油!柴米油盐日常生活的亲切处,就是投子禅师的法脉源流!

一切现成

浙江的法眼文益禅师往闽南参访时,行脚途中遇雪,就暂在地藏院中借住,因为风雪多日,与院主桂琛禅师相谈甚契。雪停后,文益辞别桂琛禅师,拟继续行脚。桂琛想送法眼一程。两人走到山门外时,桂琛禅师指着路边一块大石头问道:“大德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道这一块石头在你心内或心外?”

法眼文益毫不考虑地回答道:“依唯识学讲,心外无法,当然是在心内。”

桂琛禅师抓住了话柄,就问道:“你不是在行脚云游吗?为什么要放一块石头在心内?”

法眼文益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就决定留下来解开这个谜团。法眼在地藏院中的岁月,每天都向桂琛禅师呈上自己的见解,但桂琛禅师总认为法眼的见解不够透彻。有一天,桂琛禅师就对他说道:“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法眼不得已,再从另一个角度报告自己的心得,桂琛禅师仍然否定说:“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法眼经过多次呈报,均不蒙桂琛印可,只得叹道:“我已经词穷意尽了。”

桂琛禅师听后,补充一句道:“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在这句言下,法眼文益禅师大悟,后开法眼宗,门徒千余,得法者八十三人。

在佛法里,所谓马上长角,头上安头,总是多余的事;“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是多美妙的境界!吾人心上负担岂止一块石头,所谓金钱、名位、爱情、生活等,已经把人压得喘不过气,还有那是非、得失、荣辱、苦乐等,更是奇重无比。如果明白一切现成,何用劳烦于唯心与唯识?

不得不说

道怤禅师是温州永义人氏,有一次去参访雪峰义存禅师,初见面时,雪峰禅师就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氏?”

道怤回答道:“温州。”

“那么你和一宿觉(永嘉玄觉永嘉禅师,因参访六祖慧能大师,留住一宿而觉,故名一宿觉)是同乡了。”

道怤不知玄觉和他同是温州永嘉人,所以不解,故再问道:“一宿觉是什么地方的人啊?”

雪峰禅师认为道怤孤陋寡闻,就责备道:“好!好!应该要打你一顿棒,今天且放过你。”

有一天雪峰禅师集合大众开堂说法:“堂堂密密地。”

雪峰禅师只此一句话,就静默不再说下去,一山大众均不会其意。

道怤走出大众,问道:“什么是堂堂密密地?”

雪峰禅师责备道:“你讲什么?”

道怤恭谨肃立。

雪峰禅师等大众无语,又再说道:“向上宗乘事,堂堂密密地。”

道怤听后,立刻长跪,举手抱拳说道:“道怤自来本山已经数年,还没有听过禅师这样慈悲的示诲。”

“向来虽然没有这样说过,今天已经说出来了,是不是对你有所妨碍呢?”

“不敢,禅师是不得已说的。”

“不,这是你使我不得不说的。”

从此师资契入,雪峰禅师座下又多一个禅人。

心离语言相

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希迁禅师时,石头禅师问道:“哪个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见语言者是!”

石头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有见有言即是妄心,在言语的上面还见不出你的真心!”

宝通惭愧,日夜参究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经过十天以后,宝通禅师又回来请示道:“上次的回答不对,今天,我知道什么是我的心了。”

石头禅师问道:“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扬眉瞬目。”

石头禅师继续问道:“除却扬眉瞬目,请将心来!”意即不可用动作,心不是扬眉瞬目的动作。

宝通道:“若如是则无心可将来!”

石头禅师提高声音说道:“万物原来有心,若说无心尽同毁谤。见闻觉知,固是妄心,但若不用心,又如何悟入?”

宝通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心者,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扬眉瞬目)相,更要离一切虚妄心缘相,此离一切相之心体,说有即不对,说无也是过。正如慧能所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恁么是上座的本来面目?”参禅者会也否?

为什么禅师们经常都说无心才是禅心呢?因为有心都是虚妄心,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有多少个来回。禅者若能将自己安住于无心之处,正如《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此义。

听与不听

青林师虔禅师初参洞山禅师时,洞山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青林禅师回答道:“武陵!”

洞山禅师再问道:“武陵的佛法与我这里的有什么不同?”

青林禅师道:“如在蛮荒的沙石上开放着灿烂的鲜花。”

洞山禅师听后,回头吩咐弟子道:“特别做一些好饭菜供养这个人!”

青林禅师听后反而拂袖而出。

洞山禅师对大众道:“这个人以后必然使全天下的学僧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在他的门下!”

有一天,青林禅师向洞山禅师辞行,洞山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去?”

青林禅师道:“太阳是不会隐藏而不让人看见的,因为既是太阳,它必然是遍界绝红尘。”

洞山禅师印可道:“你要多多保重,好自为之!”

于是洞山禅师就送青林禅师走出山门,分手时,洞山禅师忽然说道:“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此番远游的心情?”

青林禅师不假思索地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洞山禅师沉思了许久。青林禅师问道:“老师!您为什么不说话呢?”

洞山禅师以问代答道:“我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为什么诬赖我不说话呢?”

青林禅师跪下说道:“你说的,弟子没有听到;你没有说的,弟子都听到了。”

洞山禅师扶起青林师虔禅师道:“你去吧!你可以走到无说无示的地方去了。”

禅师们非常认真,他们不是说谎,明明别人说了的话,他说没有听到,别人没有说的,他说他听到了,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禅境。其实,听到无言无说的开示法语,那他已真正听到禅语的法音了。

晒海苔

日本永平寺道元禅师在中国天童寺时,看到一位八十多岁驼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海苔。道元禅师忍不住地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地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大太阳天不晒海苔,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更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砍头落地

有一次,龙牙禅师对德山禅师道:“假如我现在手中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准备要砍下您的头时,不知您有何感想?”

德山禅师听完这话后,就伸出脖子往前走了几步说道:“你砍吧!”

龙牙禅师哈哈大笑道:“你的头已经落地了!”

德山禅师也哈哈大笑道:“我的头已经落地了。”

后来龙牙禅师在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时,曾将砍德山禅师头的经过说了一遍。

洞山良价禅师道:“当时,德山禅师说了些什么?”

龙牙禅师道:“德山禅师也跟我哈哈大笑说头已砍下了。”

洞山良价禅师道:“你不可以说德山禅师头被你砍下来了,实在说,现在你的头才被德山真正砍下来了!”

龙牙禅师一听,辩解道:“老师!我的头在这里,并未被德山砍去。”

洞山良价禅师哈哈大笑说道:“德山被你砍下的头,你亲自拿给我看!”

龙牙禅师听后,顿然天崩地裂一声,他这时才真正的大彻大悟。

龙牙禅师最初起意,要砍下德山禅师的头,这是从自我出发,没有忘记对方,而洞山良价禅师却提醒龙牙禅师,要砍下自己的头,以便斩断自我的执著。这绝对不是空无的幻想,从自己把自己斩下的头拿给人看,这就是禅的空诸所有,但不否定所有。宾主对待一如的看法也好,自他圆融的一体说法也罢,一旦接触到中道平等的超越禅境,是非虚妄的世界粉碎,不悟而何?

爬山

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道:“你不在禅堂用功,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云居禅师道:“我去爬山!”

洞山禅师问:“爬哪一座山?”

云居禅师答:“没有一座山值得我爬!”

洞山禅师问:“你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山你都已经爬过了吗?”

云居禅师道:“也并非如此。”

洞山禅师问:“那么你总得找个出路呀!”

云居禅师道:“没有出路。”

洞山禅师问:“假如你没有出路,又怎么能和我相见?”

云居禅师道:“如果我有出路,那我就跟老师隔山住了!”

不久,洞山禅师又一次对云居禅师问道:“你去哪里?”

云居禅师答道:“我去爬山!”

洞山禅师进一步问:“有没有爬到山顶呢?”

云居禅师至诚地回答道:“有!”

洞山禅师再问:“山顶上有人吗?”

云居禅师照实说道:“没有!”

洞山禅师用嘲笑的口吻道:“可见你根本就没有爬上山顶!”

云居禅师不服气地说道:“假如我没有爬上山顶,怎知山顶上没有人呢?”

洞山禅师道:“你为什么不暂住那里呢?”

云居禅师道:“我并非不愿住在那里,而是那里有人不允许我住!”

洞山禅师哈哈大笑道:“我很早就怀疑你早就到过那山上了。”

山上究竟有人抑或是无人,云居禅师的答话显得矛盾。时而说山上无人住,时而说山上人不准他住,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矛盾。五蕴山上哪儿有真我吗?五蕴山上哪儿准真我常住吗?在世俗看,有和无是迥然不同的两而,但在禅者的眼中,有和无并不是对峙的,有无之间只是一物两面,其间并无鸿沟,能把有无调和起来认识中道,那就是禅者的智慧了。

拂尘说法

洞山良价禅师在沩山灵佑掸师处参学时,曾请示沩山禅师道:“老师!南阳慧忠国师的‘无情说法’公案,我不明白,有情说法,这是公认的,但无情怎么会说法呢?例如桌、椅、板凳怎么会说法呢?老师!能否请您方便指示一下?”

沩山禅师竖起拂尘说道:“这个你明白吗?”

洞山禅师诚实答道:“不明白!请老师慈悲指示!”

沩山禅师道:“我这张父母所生的嘴,绝对不会告诉你有关个中的秘密!”

洞山禅师不以为然,说道:“佛法也有秘密吗?”

沩山禅师再把拂尘竖起道:“这就是秘密!”

洞山禅师道:“你如不肯告诉我此中的秘密,那我可以请问老师的同参道友!”

沩山禅师道:“在醴陵的攸县,一连串的石窟中,有一位云岩道人,假如你能找到,他一定会告诉你!”

洞山禅师追问道:“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沩山禅师道:“这个人曾在我门下参学。”

洞山即刻问道:“他向您参学些什么?”

沩山禅师道:“他问我必须怎样断除烦恼才有效果。”

洞山道:“你怎样回答他呢?”

沩山禅师道:“我告诉他,你要能顺应老师的心意才行。”

洞山祥师道:“他顺从你的意思吗?”

沩山道:“他非常顺从我的意思,他懂得无情怎样说法。你看!拂尘在说法了!”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拂尘说法”,这真是一点不假。有人看到拂尘竖起,这表示人格的尊严;有人看到拂尘垂下,表示一切应从基础做起。

“无情说法,有情点头。”这有如花开生起繁荣茂盛之思,看到花落,顿然兴起无常苦空之感。“有情说法,无情点头”,历史上有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可说就是最好的明证。

法,是真理;说法,真理哪能说得清楚!你说.真理未增一分;不说,真理亦未减少分毫。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于真理又有何干?所以《金刚经》云:“知我说法,为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要眼珠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您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限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刹那不离

洞山禅师披袍搭衣,正式向云岩禅师辞行他去,云岩禅师问道:“你要去哪里?”

洞山禅师回答道:“我只想换个地方去参学,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至于目标地点到现在我自己也不知道。”

云岩禅师故意提示道:“你是否计划去湖南?”

洞山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不是!”

云岩禅师问:“那么是回家喽?”

洞山禅师答:“也不是!”

云岩禅师问不出一个所以然,只得换个话题道:“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到此地呢?”

洞山禅师道:“等我找到可以落脚的地方,我会马上回来!”

云岩禅师感到洞山禅师心中已有主宰,如果仍在去回的问题上议论,反而给人觉得在知见上仍停滞在对待的上面,所以就揭开人生的底牌感慨似的道:“你离开此地,法界宽广,若要再相见那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洞山禅师合掌答道:“尽是相对,其实刹那不对;亿劫相别,其实刹那不离。”

洞山说后,头也不回就走了。云岩禅师默默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无尽之中。

弟子告假,要换地方参学,这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没有目标就想游方,这就不该。但洞山良价在云岩禅师处一待就数十年,他的参学是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个落脚的地方是永恒归宿的寂灭境界,所以云岩禅师要说今后相见不易。但洞山不辜负老师的苦心,他最后的结论是:“就是每天大家相聚在一起,心灵不交流,思想不沟通,精神不相依,也等于没有一刻相处相聚,但如心连心接在一起,就算亿万劫不相聚,也是一刻没有离开啊!”

因缘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