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吃茶去:与星云大师一起参禅
2486600000005

第5章 禅在红尘中(4)

世上有人过分贪财,有人过分施舍,均非佛教中道之义。悭贪之人应知喜舍结缘乃发财顺利之因,不播种,怎有收成?布施之人应在不自苦不自恼情形下为之,否则即为不净之施。默仙禅师以掌为喻,实有至理。

一片菜叶

雪峰、岩头、钦山等三位禅师结伴四处参访、弘法。有一天行脚经过一条河流,正计划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漂来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再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说:“这么完好的一片叶,竟如此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乞化吧!”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谈论时,看到一个人匆匆地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你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漂过?因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不然实在太可惜了。”雪峰等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弘法挂单吧!”

爱惜东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禅师心上的价值观念啊!

三件古董

一休禅师的弟子足利将军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并将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来展示,且频频问一休禅师的看法。禅师回答道:“太好了!为了增添你这些古董的光彩,我也有三件古董可以卖,一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二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三是高僧用的万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

将军欢喜不已地说:“谢谢禅师,要多少钱一件?”

一休道:“不用谢,每件物品只要一千两银子。”

将军虽然心疼,因为觉得这三件古董价值很高,还是花了三千两银子把它们买下,并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取货。

一休回到寺中,就对弟子说:“把在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还有喂狗食的饭碗,以及十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给来人带回去吧!”

侍从将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并说明其来处,将军非常生气地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一休和颜悦色地开示道:“目前正是饥荒时候,户户人家三餐不继,将军却还有心思在欣赏古董?所以我将你的三千两银子拿去救济贫民,替你做功德,其价值终身受用不尽,比古董更宝贵啊。”

将军除惭愧外,更深深佩服禅师的智慧与慈悲。

禅,不是哲学,不是理论,不是只供给谈论。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把真我融和在智慧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把门关好

有个小偷晚上钻进一座寺院,想偷东西,但翻箱倒柜的都找不到值钱的东西。不得已,正准备离去时,睡在床上的无相禅师开口叫道:“喂!这位朋友,既然要走,请顺便为我把门关好!”

小偷先是一愣,随即就说:“原来你是这么懒惰,连门都要别人关,难怪你寺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无相禅师说:“你这位朋友太过分了,难道要我老人家每天辛辛苦苦,赚钱买东西给你偷吗?”

小偷觉得遇到这种和尚,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禅师不是没有东西,禅师拥有的是别人偷不去的无尽宝藏。世间上的人只是知道聚敛,人为财死,心为物累,你有钱了,连小偷都不放过你,不如拥有自家本性里的无限智慧宝藏,又有什么人能偷得去呢!

放逐天堂

一休禅师行脚在外,由于天色已晚,就借宿农庄。深夜被一连串的哭声吵醒,原来是邻家的主人因病去世。一休便说:“真是不幸,我去诵卷经超度他吧!”

由于这位亡者生前是以捕鱼捉鸟杀生为业,故卧病时常为过去的杀业而不安,其家属就要求一休禅师作法让死者上升天堂。

一休祥师诵完经,就在一张纸上题了字,让死者握在手中,并告诉他的家人说:“好了!亡者会到天堂的,你们放心吧!”亡者家属对一休如此关照非常感动,也很好奇:到底一休纸上写的是什么字呢?于是打开字条,只见上面写着:“这个人所犯的杀生罪业,如须弥山那么多,恐怕连阎罗王的账簿上也找不出地方可以记了。”

死者太太看了,内心非常难过:为什么一休禅师要如此捉弄人呢?

一休:“你先生的杀业,你不承认有如须弥山那么多吗?”

“我承认,只是难道没有方法可以超度他吗?”

一休:“我本以诵经为他消罪解业,你却那么要求,所以我才写信告诉阎罗王,像这样罪大恶极的人,实应放逐到天堂去,免得在阎罗王的账簿上记不完而麻烦。你先生拿了信,必定可以到天堂的!”

一休禅师的话,实在是对世人最好的教育。

地狱与极乐

有一地方首长去拜访白隐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的呢,或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白隐禅师立刻将脑中所能想得到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拿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恢复自我的长官,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你看,这就是极乐!”

天堂、地狱在哪里?这有三说:第一,当然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第三,天堂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来回多少次。

虔诚的心

有一个青年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故特别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佛像的常识,使其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二话不说地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以后,突然间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因为时近黄昏,其他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要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他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昨晚骂你的原因,但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对此训示颇为感动而钦敬不已,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弟子,其佛像的雕刻技艺也独树一帜!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岂单指雕刻佛像?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虔诚的心和敬业的精神。

三种人

玄沙师备禅师开示大众说道:“诸方长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为家业,如果说法的时候碰到盲、聋、哑这三种人,要怎么去接引他们呢?你们应想到对盲、聋、哑三种人怎么好说禅。假如对盲者振捷槌、竖拂尘,他看不见;对聋者说任何妙法,他又听不见;对哑者问话,他又不会言表——如何印可?如果没有方法接引此三种残障人士,则佛法就会被认为不灵验。”

大家都不知如何回答。有一个学人,就将上面玄沙禅师的开示,特地向云门禅师请益。

云门禅师听后,即刻道:“你既请问佛法,即应礼拜!”学人依命礼拜,拜起时,云门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学人猛然后退。

云门说:“汝不是盲者!”

复大叫:“向我前面来!”

学人依言前行。

云门曰:“汝不是聋者!”

云门停了一会儿道:“会吗?”

学人答曰:“不会!”

云门曰:“你不是哑者!”

学人听后当下有省。

吾人本来不聋、不盲、不哑,但心地不明,终于成为盲聋哑者;今日若能多几位云门禅师,方便揭开学人心地,朗朗乾坤,不就是在当下吗?

银货两讫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泄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

有一个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此态度非常不满,因为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年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说谢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不要拂拭

有一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涎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得太没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世间上无论什么事,说很容易,做很困难。说不发脾气,但境界一来,自我就不能把持。禅者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种写照。

一坐四十年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他用落叶铺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饥。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禅师,好奇地向前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好奇地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中,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许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以拍掌作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夫扼要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夫于言下契入。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住四十年,用普通的常识看,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但在证悟无限时间、进入永恒生命的圣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这只不过是一瞬之间而已。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四十年并没有什么差距。

禅者的悟道中,他所悟的是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不同,没有生佛的观念(众生与佛)。

“虽是凡夫,但非凡夫之流”,因为人人有佛性,真理之中绝生佛之假名,哪有是凡夫非凡夫的分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禅者悟道,不破坏另有建立,不坏万法,而已超越万法了。

心净国土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

威德与折福

南北朝时的僧稠禅师住在嵩山的时候,寺中有僧众百人,每天靠着一眼自然涌出的泉水饮用。有一天有一个妇女穿着一件污秽的衣服,两腿夹住一把扫帚坐在喷泉的石阶上,听僧众们诵经,众人当她是疯子,齐力要驱逐她出去。这妇女看到这种情形,非常生气,就用脚踢泉水,泉水立刻枯竭,她也随着不见了。

当时在旁的僧众非常惶恐,大家知道闯祸了,便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僧稠禅师。禅师面露笑容,从寺里慢慢地走出寺外,口里三呼着:“优婆夷(在家学佛的妇女)!优婆夷!优婆夷!”

话犹未完,刚才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应声出现,禅师对她说道:“众僧正在行道,你应善加护持,不可骚扰!”

优婆夷于是用脚轻轻地撩动枯竭的喷泉一下,水就又冒上来。大家都很感激僧稠禅师的威德与神异。

后来齐文宣帝每逢办完了国事便带着卫士到寺里参谒问道。每次僧稠禅师随任文宣帝来来往往,却从不曾迎送过一次。经常如此,弟子中有的看不过去,便劝谏老师:“禅师!皇帝每次降临礼佛,对佛法弘传大有帮助,而禅师却从不迎送,恐怕会遭受非议吧!”

僧稠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从前宾头卢有一次迎王七步,致使国王蒙难七年,我的道德虽比不上别人,但我不能使皇帝折福。”

论一般世俗的看法,齐文宣帝是国君,但在真理的王国中说,僧稠禅师是当时的法王,国君与法王,究竟谁为最尊?在僧稠禅师前不久,东晋慧远大师正在倡导“沙门不敬王者”,他有名的高论是:“袈裟非朝廷之服,钵盂岂庙堂之器?”僧稠禅师不迎王者,大概就是这个意义了。

我往西方走

南宋的道悦禅师曾任镇江金山江天寺的住持,他是宋朝名将岳武穆王岳飞最崇敬的高僧。

当岳飞被秦桧以十二道金牌从朱仙镇招回时,途经金山江天寺,道悦劝他出家,不要回京,但是岳飞秉持耿耿忠心,明知此行不利,还是坚持南归。

临别时岳飞请求开示,道悦禅师告诉他道:“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