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明白,每个孩子都不希望大人拿他们当小孩子看,不喜欢大人对自己管制过多,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认可,希望大人尊重自己的想法。这常常是他们发脾气的理由,找到孩子发脾气的理由,你应该用沟通的方法去化解他们的坏脾气。
孩子的坏脾气多见于青春期,这时孩子正处于由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充满了激进的想法、冒险意识和叛逆心理,情感起伏较大,常常有反抗社会和家长的行为。很多家长都为此头痛。如果对孩子的情绪处理不当,只会使他们的反抗情绪越来越严重。
造成孩子脾气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你过于干涉孩子的自由,不给他们自己发挥的空间;第二,你的教育方式太过死板和严肃,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反抗情绪。虽然孩子在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但当他们不接受教育时,强硬的教育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因此,你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去接近坏脾气的孩子,而不能随意处置,粗暴地对待他。
在理解孩子的心理之后,平时就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回应,多对他们表示赞赏。
有个孩子聪明伶俐,但是很淘气,上课不专心,经常不写作业,尤其是日记,他总是不能认真完成。某次课余时间,班主任看见他和其他同学在一起聊天,心中就有了一个想法。
班主任有意地走到孩子们中间,说起刚刚批改的日记,借此机会把周围的几个孩子表扬了一番,特别提到那个淘气的孩子的日记,赞美地说:“日记写得有真情实感,大家要向他学习!”听了老师的话,他的眼睛明亮了许多,脸上也有了笑容。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每次布置下去的日记作业他都能认真地完成,字迹端正,进步很大。
于是在一次上课时,老师很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的日记写得非常不错,应该受到表扬……”当老师说出他的名字时,他的眼神也从来就没有那么集中过。那一节课,他听得十分认真。从那以后,尽管他还是有些小错误,但是上课更加专心了,布置下来的作业也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学习的态度更端正了。这些巨大的进步,正是源于老师的赞誉。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能在生活中多给孩子一点赞美和鼓励,孩子就会自信、乐观、积极得多。在心灵感受方面,孩子往往很敏感,他们能够捕捉到每一丝赞美的气息,而且,他们实际上十分渴望得到长辈的爱和赞美。
如果你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多给他一些赞美,不仅有利于亲子沟通,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从心理分析入手,化解婆媳之间的疙瘩
何小姐结婚快一年了,由于经济情况不允许,她和丈夫没有搬到其他地方另起新家,而是与公婆住在一起。同在一个屋檐下,彼此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但最让何小姐难以接受的,是婆婆总是把她当成外人。
婆婆平时也没有表现出太过分的做法,可是丈夫一出差,婆婆的态度就变了,这从三餐吃的菜就可以看出来。丈夫在家时,婆婆每餐都做好吃的,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而丈夫出差在外,每天不是白菜就是豆芽,一点儿荤腥都没有。
何小姐心里很不高兴:“同样是父母生的,待遇怎么就相差这么大呢?”当然,懂事的何小姐不会把这样的话说出来。但婆婆也是个精明人,似乎看出了何小姐的不满,就对她解释:“我和你公公都上了年纪,血压比较高,吃不了好东西,不过现在你们女孩子不都流行减肥吗?吃素减肥,不挺好的吗?”
听了这样的话,何小姐怎能不生气?这还不算,有一次,婆婆听说儿子要回家,就特意炖了一锅柴鸡汤,等着为儿子接风洗尘。过了一会儿,又接到儿子的电话,说临时有应酬,不能回家吃饭了。当着何小姐的面,婆婆一副很失望的样子,说:“这鸡汤算是白做了!”
明明自己和丈夫是最亲近的,婆婆说一句话,反倒觉得自己是个外人了。何小姐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气,她只好督促丈夫,希望能够快一点搬出去,否则她真怕有一天自己会对婆婆失礼。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儿媳妇都感觉自己被婆婆丢在一边,好似无关紧要的人。似乎在婆婆的眼中,儿媳妇并不是自己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母亲已经习惯了照顾儿子,但是儿子结婚后偏向于照顾妻子,这让做母亲的感觉无法适应,既不放心把儿子交到另一个女人手里,也觉得儿子依然应该依赖自己,而儿子对媳妇的好更让母亲感到自己不被重视,所以被冷落的感觉让她迁怒到儿媳妇身上。
做儿媳妇的应该理解婆婆的爱子心理,而做儿子的也应该理解母亲的失落心理。夫妻二人应该对老人多一些关心,儿媳妇对婆婆的关心能软化婆媳僵硬的关系,儿子的关心体贴更会让母亲接受儿媳。这样母亲慢慢地就会摆正自己做婆婆的角色。
母亲拿儿媳妇当外人看,而妻子也不拿婆婆当母亲对待,这是双方总是矛盾重重的重要原因。这个时候,作为中间人的儿子就应该做好调解工作,要给自己的母亲和妻子灌输一家人的思想,让妻子善待婆婆,同时也暗示母亲不要总是摆出“婆婆”的架子。平时你和妻子都应该多和母亲沟通,让母亲尽快习惯这种交流。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婆媳争端的根本心理原因在于爱的争夺,这个爱的交汇点就是作为儿子和丈夫的男人。简言之,婆媳相处的问题就是两个女人抢一个男人的感情。对此观点,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但事实似乎确实如此。
贺小姐本是童副校长麾下的教师,童副校长是个宽容的领导,她们彼此相处很愉快。后来,贺小姐成了童副校长的儿媳,而童副校长成了贺小姐的婆婆,没想到两人的关系却变得紧张起来。
贺小姐发现以前和蔼可亲的童副校长就像变了一个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自己计较,甚至大吵大闹。有一次,贺小姐洗完澡,从浴室刚走出来,童副校长走进浴室,看到地面上的水没有擦干净,顿时大发雷霆。
贺小姐觉得委屈,就跟丈夫说起这件事,结果被童副校长听到了。童副校长火冒三丈,对贺小姐一顿大骂,然后又骂儿子不孝,娶了媳妇忘了娘。
贺小姐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挺和善、宽容的人,为什么成了自己的亲人,却变得如此刻薄和不讲理呢?按道理来说,从上下级关系变成亲人关系,双方的感情应该更好,如今的情况怎么会恰恰相反呢?
事情就出在心理上: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妻子对丈夫的爱本来是不同的,可是一旦媳妇和婆婆到了一起,这个问题就很难分清楚了。对她们而言,尽管知道两种爱本质上的不同,却会因为男人表现出来的差异而大动干戈,或者说她们都担心自己的“爱”人被对方夺走,于是我们就会经常听到这样一个纠结的问题:“我和你妈同时掉到河里,你会救谁?”
在婆婆和媳妇的心里,这个男人都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而且她们会下意识地奢望这个男人能因为自己而忽略对方的存在,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这个男人是“爱”自己的。
做媳妇的想让男人证明心里只有她一个人,做母亲的想让儿子时刻对她表现出依赖,于是矛盾产生了,战争也就开始了。
作为这场战争的焦点人物,儿子应该了解形势的复杂,兼顾母亲和妻子双方的情感。母亲把你养大不容易,所以母亲需要你的情感支持;妻子愿意与你结成生活共同体,所以也需要你的情感支持。你要调节好自己,不要埋怨母亲和妻子做得不对,更不要做甩手掌柜,而要首先想想自己该怎么做,怎样调整自己来适应和化解这一矛盾。
在解决婆媳矛盾的时候,作为儿子和丈夫,切不可偏向某一方,即便你此时的观点是公允的,也不能表示支持其中的某一方,你的立场应该是中立的调解人,而不应该成为裁判一样的角色。如果你成了裁判,那么婆媳之间的斗争只会变得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