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将巴尔干全部纳入北约版图,掌握欧洲安全的主导权。巴尔干位于东南欧,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另外两个是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靠近西亚和北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一战之后到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之前,巴尔干地理概念包括6个国家,它们是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希腊。巴尔干地区历来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历史上的巴尔干战争曾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外,这里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西方大国可以乘机插手,各谋其利。美国必然要牢牢地控制这块战略要地,并利用阿族同塞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通过制服南斯拉夫来制约俄罗斯。只有拔掉南斯拉夫这个与俄罗斯友好的眼中钉、肉中刺,北约才能向东方的黑海、里海、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扩张与渗透。科索沃离欧洲的心脏较近,科索沃问题关系到北约的信誉,如果北约连科索沃的局势都控制不了,那么其维护欧洲安全的设想将如何实现呢?
美国要称霸世界,它就必须掌握巴尔干这一战略地区。美国对巴尔干的争夺非常露骨。美国公开声称,要把巴尔干地区纳入“马歇尔式”欧洲计划。早在1995年底代顿协议签署后,美国就提出了建立“泛巴尔干安全体系”的设想,即在该地区建立一个首尾连成一体的安全网,从而将俄罗斯置于“长久的半隔离状态”。按照美国的构想,力求早日加入北约的阿、罗、保、马等国频频与北约举行“和平伙伴关系”联合军事演习,并按北约的要求改组本国军队。美国甚至要求由土耳其或希腊牵头,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一旦巴尔干地区再出现武装冲突时,即由该地区部队在美国指挥下执行维和任务。由此可见,美国在干预波黑得手后,正进一步谋求独霸巴尔干乃至整个欧洲的主导权。
冷战结束后,西欧认为巴尔干问题是“欧洲人自己的事情”,应由“欧洲人自己处理”,不想让美国插手。为此,西欧率先介入南斯拉夫地区事务。但在欧共体的调停失败后,他们又希望美国这把保护伞积极参与巴尔干问题的解决。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俄罗斯历来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与塞尔维亚等南斯拉夫地区国家有着很深的历史关系,并力图借干预巴尔干事务之机重返国际舞台,再振大国雄风。因而俄罗斯不容西方忽视它在巴尔干的利益和存在。在对待冲突各方的态度上,俄罗斯明显倾向塞族一边。在科索沃危机中,俄的行动显示了俄国在解决巴尔干问题上的特殊作用和大国地位。所以,我们说,世界大国的干预是导致巴尔干地区形势长期动荡的一大因素。
另一大因素就是巴尔千国家的内部矛盾。目前主要的矛盾就是民族矛盾,也就是跨界民族问题。阿尔巴尼亚人除生活在本民族国家外,还生活在塞尔维亚和马其顿;马其顿人生活在马其顿共和国以及保加利亚和希腊。跨界民族的统一问题,已涉及到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国家,这实质上又是领土问题。大阿尔巴尼亚问题主要是科索沃的独立问题,并因此爆发了科索沃危机。大马其顿问题关系到保加利亚和希腊。历史上,巴尔干地区的“大阿尔巴尼亚”、“大马其顿”、“大保加利亚”、“大克罗地亚”、“大塞尔维亚”等梦想多次发生碰撞,甚至兵戎相见。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均可看作新危机、老问题。如果跨界民族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巴尔干这个“火药桶”就会爆炸。
第三,为北约即将出台的新战略做准备。1999年4月是北约成立50周年纪念,4月23日一2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北约要通过和公布自己的新战略。北约首脑会议通过的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的主要内容为:一是扩大北约的职能,从“集体防御人侵”扩展为“对付共同危机”(领土争端、种族和宗教矛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二是扩大北约的防区,从原先只对成员国领土的防御扩展到对成员国领土以外进行军事干涉;三是摆脱联合国的约束,当北务认为需要时可以不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而对别国采取军事行动。南联盟显然已成为北约战略新构想的“试验地”、“排练场”。
3.北约空袭南联盟的影响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狂轰滥炸而挑起的科索沃战争,是二战结束50多年来欧洲爆发的第一场国际战争,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第一次以北约集团名义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同时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第一次公开以“维护西方价值观”和“新干涉主义”①的名义,利用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民族矛盾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南联盟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巨额的财产损失,引发了新的难民潮,制造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更有甚者,在这场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悍然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造成我使馆人员的重大伤亡和馆舍的严重毁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掀起的这场战争为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制造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对当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新干涉主义指的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杆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建立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新干涉主义的两大理论支点是“人权高于主权论”和“扞卫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人权卨于主权论”提出什么“人权优先论”、“主权过时论”、“主权无国界”,大力鼓吹所谓“人权外交”和“道德贸易”。以科索沃危机为契机,新干涉主义在西方乃至全球逐渐抬头,作为一种处理国际问题的模式,日益显示出对国际关系的危害。
第一,科索沃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恶性膨胀的结果。它表明,美国凭借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经济、科技、军事上的优势,妄图建立由它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恃经济、技术和军事力量强大,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1998年12月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就毫不隐讳地声称,美国的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决不允许出现向它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为了实现其独霸世界的战略目标,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谁不听它的话,谁不接受它的政治经济模式,它就向谁施加种种压力,甚至大动干戈,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美国军事干预科索沃问题并非一次偶然的突发事件,它是美国霸权主义恶性膨胀的结果。
科索沃战争表明,美国仍然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作为手段来推行霸权主义和全球战略的。因此,我们在重视经济安全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第二,人权战略军事化是美国推行新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科索沃问题原本只是南联盟内部的一个民族矛盾,但最终被促成了国际化,这就为美国和西方势力的插手提供了机会和借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就是在所谓维护西方的共同价值观,以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下进行的。这一事态表明,将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促成“国际化”然后进行公开插手和军事介人,已成为冷战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干涉别国主权的一种重要手段。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分裂分子总是占少数,他们往往都是利用民族矛盾来达到他们搞分裂的目的。而且他们总是希望能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因为没有外部势力的支持,内部的分裂势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我们一定不能轻易地将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以免为外部势力干预提供借口。
第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政策强加于整个国际社会,本身就是对多极化趋势的一种反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任何授权就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肆意的军事干涉,使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事实上也是对多极化趋势的一种否定,从而使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历史进程出现逆转。但是,美国的野心与其实力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当前仍存在着许多制约的因素。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受到大多数国家的明显抵制,多极化依然是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目标。美国目前保持的强势地位只是一个机遇,从长远看,是不能永远维持下去的。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并没有能改变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总体格局。因此,我们一方面既要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新动向予以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不要把美国的能力估计过高,甚至被它吓倒,要继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而斗争。
(第五节)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
英国的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北部,面积14120平方公里,人口约160多万,其中2/3是讲英语、信仰基督新教的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的移民后裔,1/3的居民是讲爱尔兰语、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北爱尔兰问题由来已久,是长期困扰英国和爱尔兰政府的一个棘手问题,是英国政治的一颗“毒瘤”。北爱尔兰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宗教冲突,实质上它是一个典型的民族问题,信仰不同所产生的宗教矛盾,掩盖了深刻的民族矛盾。
一、北爱尔兰问题的由来
北爱尔兰问题是英国对爱尔兰长期实行殖民统治的产物。爱尔兰原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居民信奉天主教。12世纪中叶,英国人开始入侵爱尔兰。军事占领没有使爱尔兰人屈服和同化。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爱尔兰人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而英国移民后裔则改信新教,两个民族均视对方为异教徒,互相仇视。此后英国加快了对爱尔兰的控制和移民,16世纪中叶,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一起被称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移民长期控制着爱尔兰的政治和经济,成为一个特权阶层。英国的宗教歧视、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加剧了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和信奉新教的英格兰移民之间的宗教对立,造成了当地居民和移民之间的深刻矛盾和利益冲突。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统治,激起了爱尔兰人民长期的反抗斗争,爱尔兰人要求自治的呼声日益强烈,两个民族之间多次发生武装冲突。1886年至1893年,贝尔法斯特不断发生骚乱,数百人丧生。1916年爆发了都柏林的复活节起义,几千人丧命。
1921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以天主教徒为主的26郡组成爱尔兰自由邦,成为大不列颠自治领,北部以新教徒为主的六郡仍留在英王国内,从此英国始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六郡,由此产生了北爱尔兰问题。
在北爱归属问题上,北爱有两种主张,北爱大多数爱尔兰人要求实现爱尔兰的统一,而占人口多数的新教徒则极力主张留在英国。南北分治后,北爱在联合王国内享有很多自治权,但北爱地方议会和政府被新教徒的政治代表北爱统一党控制。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推行对天主教徒的歧视性政策,天主教徒(爱尔兰人)长期被排斥于对北爱事务的管理之外,不能参与决策。在就业面,天主教徒也备受歧视,失业率远远高于新教徒。这种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是北爱社会长期动荡的根本原因,也是北爱问题的根本症结之所在。
随着20世纪60年代北爱天主教徒争民权、要就业、要平等的民权运动的发展,北爱地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矛盾激化,1968年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和骚乱。英国政府派军队进驻北爱,并于1972年宣布撤销北爱地方议会和政府,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1973年又在北爱举行了全民公决,决定其归属。由于新教徒占北爱居民的多数,投票结果,北爱仍留在英国。后来,由于北爱局势再度失控,1976年英国政府宣布无限期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英国耗费巨资,试图依靠武力在北爱恢复秩序,但收效甚微。据统计,30年来围绕北爱问题的暴力恐怖活动和动乱造成3500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英国和爱尔兰两国为防范暴力活动支付的费用每年都在4亿英镑以上,使英爱两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爱尔兰共和军(IrishRepublicanArmy,IRA)是爱尔兰地区的民族主义秘密武装组织。它是1919年由爱尔兰民族主义分子建立的一支反英的准军事游击队,目的是与驻在爱尔兰的英军作战。爱尔兰共和军反对1921年的英爱条约,因为爱尔兰是一个自治领,而爱尔兰北部的6郡是英国的一部分。1922年举事遭到爱尔兰政府的镇压,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组织已基本解体。60年代末,随着北爱尔兰民权运动的高涨和民族冲突的激化,再度兴起。1969年12月,分裂为正统派和临时派,同时成立了正式爱尔兰共和军和临时爱尔兰共和军。1970年初两派之间出现了严重分裂。前者自称奉行马克思主义路线,从事武装斗争,1972年5月宣布休战,以后没有从事什么积极活动,基本上支持以政治行动争取爱尔兰统一。后者具有更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进行爆炸、暗杀等暴力活动,攻击目标主要是安全部门、军界人物和机构,然而也有许多是属于宗派屠杀,袭击了许多新教徒。其主要活动地区是南北爱尔兰和伦敦、伯明翰等英国城市,同时也加紧对西欧范围内英国目标的袭击,从60年代末开始,制造了数以千计的谋杀、爆炸事件,造成数百人死亡。一般所称爱尔兰共和军即指临时派,临时派成为主要的共和军。爱尔兰共和军的宗旨就是用恐怖手段迫使英国人撤出北爱,在爱尔兰岛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其政治代表是新芬党①。
二、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历史性突破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和爱尔兰两国政府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北爱尔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北爱问题的途径。1985年,两国政府签订“英爱协定”,规定建立政府间机构,协商处理北爱事务。但由于北爱各派势力被排斥在这个和平进程之外,以英爱两国政府为中心的这一进程实际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