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民族与宗教
24895900000037

第37章 基督教(2)

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第一次是发生在11世纪中叶,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正教,分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争夺教权引起的。第二次是新教(我国俗称耶稣教)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这主要是由于宗教改革所导致的。虽然分裂的原因不同,但对基督教的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东西教会的分裂活动由来已久,自4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11世纪中叶才公开化,形成两个独立的组织。这一分裂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及教权、教义等种种原因。

公元2世纪下半叶,罗马帝国内部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发展起来了,但这种发展在罗马的东西两部分是不相同的。

到了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东部统治者君士坦丁为了把帝国的政治重心转移到东部,便定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号称新罗马,也叫东罗马。这就加剧了罗马的西教会与君士坦丁堡的东教会之间的争夺,教会的领导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加之东西两地区传统文化上的原因,更加深了以希腊语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为中心的西派教会的分裂。

东西方教会围绕着教权、教区这样的中心问题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罗马主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权地位,宣称使徒彼得是罗马教会的首席主教,他是使徒领袖并掌握天堂的钥匙,以后的罗马主教都是彼得的继承者,因而其教权理应高于东方教会。罗马主教朱列亚一世,为了提高西方教会的地位,于343年在撒狄卡(Sardica,今之索菲亚)以统一基督教教义的名义,召集大多数西方主教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会议除了重申“尼西亚信经”①为基督教正统信条之外,还宣布阿利乌派②为异端,并规定有关主教的被控案件应由罗马主教受理。但东方教会却在费列波列斯召开宗教会议,支持阿利乌精神,同西方教会对抗。这是宗教会议上的一次明显分歧。451年,拜占庭帝国皇帝马西安③为了支持东方教会,在小亚细亚查尔斯顿召开了第四次公会,会议规定,君士坦丁堡主教同罗马教皇在教务上有同等权利,其地位仅次于罗马主教。可是在445年,西罗马皇帝瓦伦丁尼三世(425-455)却授予罗马主教有传召其他主教的特权,罗马主教也就自封为整个基督教会的唯一首脑。君士坦丁堡主教在拜占庭帝国皇帝的支持下,按照查尔斯顿会议法规同罗马主教抗衡。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①则借口该法规没有明确写明东罗马主教继承的是使徒彼得的传统,因此不能像西罗马一样是使徒的主教座堂。在西罗马崩溃时,罗马主教趁帝国政权瓦解,日耳曼各王国又忙于征战之机,夺取了原属东罗马版图的意大利中部的统治权,使格列高利一世成为西方教会的公认领袖。与之对抗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也于595年自称为“普世主教”。格列高利针对这一称号,重申只有作为彼得使徒的继任者的罗马主教,才享有最高主教的称号,以此来否定君士坦丁堡主教的自封称号。但在858年,拜占庭皇帝米歇尔三世②任命佛提乌③为君士坦丁堡主教,罗马教皇拒绝承认这一任命,并于867年还绝罚了佛提乌(罚他死后不能升天)。1054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迈克尔·凯鲁拉里指控罗马教会违反传统教义礼仪,罗马教皇则派出使臣红衣主教洪贝尔,去君士坦丁堡绝罚了凯鲁拉里。凯鲁拉里则针锋相对召开了宗教会议,宣布革除罗马教皇及其使臣的教籍,并自称是东部教会之首。至此,基督教东西两派断绝往来。到了11世纪中叶,罗马教皇利奥九世④夺取了原为君士坦丁堡管辖的南意大利教区,最终导致了东西教会的分裂,西方的称天主教,东方的称正教,亦叫东正教。

此外,教义上的分歧,也是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原因。基督教教义中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的圣灵出处问题,长期以来在古代教义中就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东罗马主教主张圣灵出自圣子或认为圣灵出自圣父,这被称为单出说。西罗马的主教则主张双出说,即圣灵出自圣父、圣子。这就形成了天主教和正教在教义上的分歧。

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教派的宗教实体,其首领是君士坦丁堡主教。他虽然具有世界性的头衔,但他对其他各国正教会不具有绝对行政教会的权力,各国的正教教会都是独立自主的。因此,正教至今还没有像罗马天主教那样形成统一的罗马教皇中心。在神权与政权的关系上,正教从来是从属于政权的,主教是服从于世俗君主的,没有出现过教皇髙于世俗君主的历史时期。正教的名称从宗教意义上来说,是说它是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在宗教仪式中的用语以希腊语为主,故又称希腊正教。该教也允许用民族语言。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结婚。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是普世教会首领,只承认他是罗马主教和西部教会牧首。

4.宗教改革和新教

14一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民族主权得到加强,天主教会则矛盾重重。文艺复兴①运动为新思想和新文化开辟了道路,也为宗教改革运动播下了种子。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英国的威克里夫(JohnWicliffe,1330-1384)、捷克的胡斯(JanHus,约1369·1415)和意大利的萨伏那洛拉(GirolamoSavonarola,1452-1498)先后提出了建立民族教会和改革教会等主张。16世纪初,由马丁·路德①发起,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蔓延,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建立了适合部分诸侯和市民需要的路德宗;在瑞士,以加尔文②为首的激进派建立了长老制教会,创立了改革宗;英国也进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国国教会即安立甘宗(圣公会)③获得了独立于教皇的地位。这三个新教宗派的出现,得到了世俗政权与民族国家的支持。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④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⑤,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自此新教开始从德国向北欧发展。17世纪时,新教各宗派完成了组织、教义、仪式的定型,逐渐趋于保守。此时新教内部又出现了改革的呼声,结果分化出或新出现了长老会①、公理宗②、浸礼宗③、贵格会④以及卫斯理宗⑤等重要宗派。随着向美洲的移民,新教各宗派传到北美并得到巨大的发展。到了20世纪,新教各宗派企图加强合作,部分宗派发起了普世教会运动,并组成世界基督教协进会(TheWorldCouncilofChurches),作为推进运动的联合组织。

新教从16世纪出现至今,一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有许多小派别在不断出现。

新教各派有许多与天主教对立的共同特征,在教义上表现为强调“因信称义”①,主张得救既因蒙恩也因着信,凭着信心可以蒙恩称义。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得救必须以教会、神职人员、圣事为中介的主张,因此信徒皆可为祭司,不仅可以相互代祷,还可宣传福音。同时新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的权威,信徒可以借助圣灵的指引直接与上帝相遇,接受对启示的光照,从而否定了天主教坚持的教会释经权。为此新教各派都注重用民族语言诵经,取消了拉丁语圣经的垄断地位。新教反对圣母及圣徒崇拜,一般也不赞同炼狱之说。

在组织上,新教各派都否定天主教集一切权力于教皇的教阶制,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采用了多种组织制度。如以安立甘宗为代表的主教制,主教管理各教区,下设会长和会吏;以改革宗为代表的长老制,由平信徒推选长老掌管教务,委派牧师;以浸礼宗、公理宗等为代表的会众制,由教堂的全体信徒掌管教务,聘因信称义是基督教神学救赎论术语。广义指“信仰”是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的必要条件。狭义指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宗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主要依据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的“因信称义”,反对依靠遵守律法、礼仪、行割礼等行为而称义。认为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于上帝,靠遵守律法等行为是不足以称义的,只有凭借耶稣宝血的祭献,与上帝重新和好,依靠上帝的恩宠和人的信仰,才能被上帝称为义人。马丁路德据此突出“因信称义”,强调由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奇功,人神之间的阻隔已经排除,信徒凭借信仰就可直接同上帝交通,而无须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包括主教、神父)做中保。广义的“因信称义”为各派基督教所信奉,狭义的“因信称义”则为新教大多数宗派所重视。

任牧师。新教还废除了神职人员不许结婚的规定,取消了隐修制度。

在礼仪圣事上,新教各派反对天主教的繁文缛节,摈弃了弥撒仪式,重视讲道诵经,信徒共同唱赞美诗。将天主教的七项圣事精简为两项,即圣餐和洗礼。教堂的陈设布置及宗教服饰方面虽无齐一规定,但也比天主教为简朴。有的教会如安立甘宗教会,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教堂内有圣像圣画,仪式也较复杂;多数教会则推崇简朴,教堂内只有十字架。新教的节日与天主教一致,尤其重视耶稣诞生与复活的庆典。

由路德发起进而由加尔文推进的宗教改革运动,使新教正式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罗马教廷为了加强对内部的控制和抵制新教的影响,于1540年扶植起以反对宗教改革、维持封建统治为宗旨的耶稣会,规定教士绝对忠于教皇,服从会内的森严纪律,以与新教抗衡。

二、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节日、教职

基督教各个教派都宣称《圣经》是他们信仰的基础,因此《圣经》的内容就成了他们的教义和法典的来源。《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旧约圣经》(OldTestament)和《新约圣经》(NewTesta-ment)的总称。《旧约圣经》是用古希伯来文写的,大致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其中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三部分。它是犹太教《圣经》的继承,主要内容是古犹太民族关于世界与人类起源的神话,犹太民族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历史传统以及犹太教的经典和教义,并具有诗歌、格言的形式。《旧约圣经》汇集了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年间的资料,经过多年多人的编纂而成。《新约圣经》约形成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至2世纪下半叶,其中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启示录》四部分,主要是记载耶稣的生平和言行,还叙述了早期教会的活动情况和教义。

《圣经》是在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的各派相互斗争中产生的,是各派经卷的汇编,因此在内容上极为复杂。例如在《旧约·创世纪》中关于人的创造说法就不一,一说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塑造男女;另一说是上帝用地上的土造男人,又从男人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了女人。《新约》中关于传说中的耶稣的家谱、传教活动等也说法不一。《马可福音》中描述耶稣救活了一个刚刚死去的女孩,而在《路加福音》中则说耶稣救活了抬往坟地的死人,在《约翰福音》中又说耶稣扒开坟墓,救活了已经死去四天的人。

1.从《圣经》中引出的教义

现代基督教各派虽都信奉《圣经》,但各派解释却有差别。新教声称《圣经》是他们的唯一权威;天主教则坚持《圣经》要由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作为他们的最高权威;有的教派认为《圣经》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上帝的启示,是绝对真理;有的教派则认为《圣经》虽然是“上帝启示的记录”,但既然是记录,就难免有细节上的错误。在基督教的教派中,不论是天主教、新教还是正教,尽管在教义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它们基本上都共同遵守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上帝创世说基督教的上帝信仰来自犹太教,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圣经》明确肯定上帝(天主)是唯一的尊神。上帝给以色列人颁布的“十诫”,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现在你们应认清,只有我是那一位”,“除我以外并没有别的神”。“我是耶和华,在我以外并没有神”,“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凭我起誓”,“心怀二意的人为我所恨”。《新约圣经》仍坚持一神论上帝观,但认为上帝是由圣父、圣子、圣灵组成的“三位一体”。圣父(耶和华)是“天地的全能的创造者”;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也是上帝的“填”;A通过童贞女玛利亚(圣母)感受圣灵(一种神秘的精灵)而受胎成为肉身,神采取人的形象,在人间传播福音,并通过伟大的自我牺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永远赎了人类的罪,拯救世人。

所以,圣父、圣子、圣灵位虽有三,却是同一本体,故称“三位一体”。上帝既然生出了另一个上帝(独生子耶稣),这便不是一神而是多神了。于是基督教只好求助于神秘主义,杜撰出三位一体说,以保持其一神论的上帝观,这是基督教教义中的自我矛盾的地方。基督教教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在《圣经创世纪》中还未肯定上帝创造之前世界是什么东西,后经教父,尤其是经过神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以及中世纪以来的神学家的发挥,最后通过教会宣称,上帝乃是从完全的“无”中创造出一切的。在宇宙被造出之前,没有任何物质存在,连时间和空间都没有,而只有上帝以及他的“道(逻各斯)”和他的灵。上帝通过道,创造出一切。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人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上帝又为人类创造了居地的地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之灵。日月星辰和地球上的动植物以及花鸟草木,都是上帝为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上帝是全能的,是真善美的最高体现者,是人类存在的赏赐者。因此,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敬畏和顺从上帝,要绝对听从上帝的一切安排,否则就要受到上帝的惩罚。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被教会宣布为异端邪说。后来伽利略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却遭到了教会的终身囚禁;布鲁诺①由于坚持“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

原罪救赎说所谓原罪说,认为人处于有罪状态是与生倶来的,原因是人类始祖亚当在诱惑下违背天主命令偷吃禁果而犯下罪,此罪传给后世子孙,绵延不绝,所以称“原罪”。关于原罪的记述,见于《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三章:天主曾告知亚当,除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外,所有伊甸园中的果实都可以食用,但亚当受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结果犯了对抗天主的罪,被赶出了乐园。亚当的罪过,扭转了人原先的生命状态,使人类进入一种受奴役的处境中。这种原罪是人类无法自救的,因此需要基督的救赎,这就是所谓救赎说。这就是说,人类既然有原罪,便需付出赎价来补偿,而人又无力自己补偿,只得由上帝圣父差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宝贵的血以赎原罪。但这个救世主并不拯救人类世俗的现实苦难,而是要通过世人忍受现实生活的苦难和信奉上帝,才能使人类的灵魂得救。不过耶稣总算为人类赎了原罪,这是其他宗教教义所没有的,也是高于其他宗教一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