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恐龙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24903600000032

第32章 享有盛誉的四川恐龙(1)

东方巨龙——合川马门溪龙

1957年的春天,全国各地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找矿、报矿建设热潮。四川省石油勘探队来到了合川县太和镇鼓楼山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在老乡的指引下,勘探队找到了一个恐龙化石点。重庆市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得到消息后,立即组成了一个野外队直奔化石出土现场进行发掘,经过一个月的科学发掘、细心清理,一具珍贵的恐龙骨架破土而出,这就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合川马门溪龙。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该化石点就被当地群众发现,由于旧中国统治者对科学事业极不重视,因此化石暴露于地表,长期遭到风化。

发掘的这批化石,装了40大箱,运回重庆市博物馆自然学部,后送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过该所研究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研究、修复、装架,现在陈列在成都理工大学,供教学研究之用。

合川马门溪龙是一具比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因为它发现于合川县,故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此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35亿年,它身长22.2米,体重30~40吨,体高3.5米,头部抬起时可达8米,是世界上少有发现的大个体的蜥脚类恐龙之一。

它的化石发现于世界东方的亚洲,人们给了它一个美称——“东方巨龙”。

合川马门溪龙由于身体特别庞大,骨架保存比较完整,是我国出土的一件珍贵的恐龙化石标本。我国一些省、市自然博物馆将它翻模、装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展出,颇受群众欢迎。1981年它曾同沱江龙(在四川发现的一种剑龙)一起东渡日本,参加了在那里举办的“中国恐龙展”,展出6个月,不少日本朋友看到这么大的恐龙还是第一次。他们曾为它大得出奇而叹为观止,并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

合川马门溪龙属于蜥脚类恐龙,古生物学家认为蜥脚类是由晚三叠世原蜥脚类(也称古脚类)进化而来的。晚侏罗纪,一些庞大的恐龙,如北美洲的梁龙、雷龙,非洲的腕龙,亚洲的合川马门溪龙,都是身体非常庞大的蜥脚类恐龙。1979年7月,在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一个古代干涸的河床里,发现了一块长2.74米的蜥脚类恐龙的肩胛骨化石,据推测,这种恐龙身长可达30米,颈长12米,前肢高6米,伸颈抬头身高可达18米,体重达60吨,这是迄今为止所推知的最大的恐龙个体。这种往巨型恐龙方向发展的趋势,一直延续到白垩纪,如1995年在韩国庆尚道这个地方,发现了数百个恐龙脚印,其中有一个长达1.2米,宽64厘米,是世界上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脚印化石。推测这种恐龙可能体重达70~80吨。

恐龙的巨大身躯,使人迷惑不解,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学者也为此作过种种探索。有人认为,由于当时植物的繁茂,恐龙每天要吃掉上千千克的食物,它一生中,不断地吃,不断地长,这样终生生长,从而达到这样巨大的体型;也有人从生理上对它进行研究,认为它的脑垂体特别发达,由于脑垂体的过分发育,刺激了身体的发育,使蜥脚类恐龙成为恐龙王国中的“巨人”。

这些大个头的恐龙,再也不能像祖先型原蜥脚类恐龙那样两足行走了,因为靠两只足显然无法支撑它那40~50吨乃至70~80吨体重的身躯。因此,在它们适应、发展、进化的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成为四足行走的动物。它们的四肢骨壁加厚,腿部粗壮有力,脚掌宽大、厚实,后脚第二、三、四趾末端有爪,这些生理结构,能使它像穿钉鞋、拄拐杖一样稳如泰山。

据科学家计算,恐龙身长增加2倍,它的体重约增8倍,而它的腿部力量只能增加4倍,那么像马门溪龙这样特大的身躯,其四肢是如何支撑其身体的呢?我们只能从生物本身的结构如骨骼的构造特征来寻求答案。有的学者认为马门溪龙常常生活在水中,靠水的浮力来解决体重与四肢负重的矛盾。为了适应水中生活,它的颈部变得特别长。一般蜥脚类有15~17个颈椎,而马门溪龙有19个颈椎,整个颈子长达9米,因此认为它是水陆两栖一类的蜥脚类恐龙。为了争夺生存空间,逃避肉食恐龙的袭击,水陆两栖不失为一种绝妙的求生办法。四川的永川龙就是以蜥脚类等食植物的恐龙为食的。马门溪龙一旦发现肉食恐龙来袭击它,就立即逃入水中,只把头露出水面,一方面呼吸空气,一方面观察四周动静。肉食恐龙虽然身体也庞大,并有尖牙利爪,但它不能泅水,看到水中自由沉浮的马门溪龙只能在湖岸上望洋兴叹!

身体巨大的蜥脚类恐龙,究竟是在陆地上生活,还是水陆两栖生活?古生物学家为它们的生活习性问题已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但最终还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

最近有人研究了美国康涅狄格州恐龙公园内上千个恐龙脚印化石,其中有8个前后连续排列的脚印,断定其是肉食龙的;每步之间平均距离在1米以上,右脚向前的步子总比左脚向前的步子长20厘米,认为是快节奏游泳的结果;有些脚印只留下爪尖印化石,认为系游泳,脚掌没有全部着地。这说明肉食龙也会游泳。

恐龙灭绝是一个谜。恐龙的生活习性也有许多谜尚未找到答案。

化石宝库中的珍品——上游永川龙

四川盆地发现的肉食性恐龙化石不少,从其种类来看,也并不亚于蜥脚类恐龙,如甘氏四川龙、上游永川龙、巨型永川龙、盐都四川龙、破碎中国虚骨龙、建设气龙,等等。而且它们生活在晚侏罗纪,发现于上沙溪庙组地层中,距今大约一亿三四千万年。

真正保存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在世界恐龙化石发掘史上是不可多得的,那完善无缺的恐龙头骨化石则更为希罕。

四川盆地发现的“上游永川龙”不但骨架比较完整,而且完整无缺的头骨连着头后骨骼一起保存下来。1977年6月的一天,当古生物工作者把它从岩石里细心地剥露出来时,它那临死时挣扎的动态,仰首翘尾的可怜形象还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是一具旷世罕有的极其难得的化石标本,人们十分珍惜这件来之不易的化石,将其称为“恐龙化石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专为它拍摄了一部电影片,叫做《永川龙》,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恐龙的纪实影片。

前面对三叠纪晚期的蜥臀类恐龙祖先——虚骨龙类已经作了轮廓性的介绍。大约就是从虚骨龙这样的祖先出发,兽脚类恐龙沿着三个适应的方向进化。第一类是身长约1~2米、体型较小的兽脚类,它们始终保持了祖先——虚骨龙类的原始性质。如骨头中空、结构轻巧、两足行走,等等。如在四川盆地广元县境内,侏罗纪晚期的地层中发现的“破碎中国虚骨龙”,就是这一类小型个体的兽脚类恐龙。同它的祖先比较,其显著的变化是前肢有所加长,提高了抓捕功能的适应力,但是它始终也没恢复到像它老祖先槽齿龙那样用四足行走。除前肢的第四、五趾缩短外,其余三趾加长,末端生有利爪。这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矮小丛林中,靠灵巧的身体捕捉小型爬行类动物和昆虫为食。

在白垩纪发展起来的、体型小到中型的兽脚类,代表了兽脚类恐龙的第二个适应方向。如在蒙古和北美洲发现的“恐爪龙”就是这类恐龙的极为典型的代表。恐爪龙同其他兽脚类恐龙一样属于两足行走者,颌骨长着锋利的牙齿,但是它的后肢和尾部却与多数兽脚类恐龙全然不一样。多数兽脚类恐龙,后脚第二趾是侧生的,恐爪龙后脚第二趾变得非常大,成为弯刀形的爪,显然不能作为运动器官,而转化为抓捕食物和自身防御的武器。它的后脚第三、四趾长度基本等齐,大小也差不多。很明显,脚的中轴线在第三、四趾之间通过,而不像其他兽脚类恐龙的中轴线是通过第三趾的。最使人感到有趣的是恐爪龙那条奇特的尾巴,由于尾椎的关节骨前后拉长,尾巴变成了棒状,每一节骨棒长达8~10个尾椎,看上去特别僵硬。这种构造究竟对动物本身有什么好处呢?至今也没有人对它做出合理的解释。很遗憾,这类恐龙在四川尚未发现。

体现兽脚类第三个适应方向的,是在晚侏罗纪到白垩纪间,同虚骨龙和恐爪龙分别平行发展的中至大型个体的一类肉食龙,如北美晚侏罗纪发现的“跃龙”、白垩纪的“霸王龙”、四川的“永川龙”。这类肉食龙身长可达十几米,是地球有史以来陆地上最大的肉食动物。

一叶知秋,我们从永川龙身上来剖析这类动物凶猛、残暴的特性吧!

永川龙是生活在四川盆地晚侏罗纪的肉食恐龙,目前发现两种,那就是“上游永川龙”和“巨型永川龙”。巨型永川龙1972年发现于永川县(现永川市)西郊5千米处;上游永川龙1977年发现于永川县上游水库。这同一个属的两种恐龙都生活在侏罗纪的晚期,距今约1.4亿年。

永川龙的个头很大,身长一般在8~12米间,两足行走,前肢短,后肢特长而且显得粗壮有力,头骨硕大。巨型永川龙头骨长1米以上,颌骨很长,满口长满了如匕首状的锯齿;头骨上开孔特别发育,如颞颥孔、下颌骨孔、一对特大的眼眶,眼眶前面还生有第一、第二眼前孔。这算是头骨开孔最多的一类恐龙了。那么,试问这些众多的孔,都有些什么功能呢?因为它的头长得特大,头上多孔,可以减轻头骨自身的重量;另一方面,当它在捕捉猎物,张开它那血盆似的大口、生吞活剥猎物时,头上的肌肉可以收缩到那些孔里去,要不然,张大口恐怕做不到吧。不管怎样,巨大的头骨对它总是太沉重,于是它的颈部变得短而粗壮,以便有利于头的抬举。肉食性的动物在进攻或撕杀其他动物时,最有力的武器莫过于牙齿。让我们看看永川龙的牙齿,它是大得那样惊人!牙齿的齿冠和齿根加在一起足有20厘米长,而且略微向后面弯曲,齿列形成参差不齐的一排,每颗齿的前后缘着生有小锯齿,真像一台绞肉机,无疑是该类动物适应长期需要撕裂、剪碎大块大块肉团的结果。

永川龙的前肢极短,后肢特长,骨干不如它的祖先那样中空,而是骨壁大大加厚,显得非常坚固结实;盆骨5个荐椎体牢固地愈合在一起,尾巴变得非常粗大。它那坚固的盆骨,带有铁饭碗形利爪的、强壮有力的后肢,使我们不难想像出永川龙在侏罗纪时期的热带丛林中快步如飞、捕捉其他植食性恐龙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有两个脑子的恐龙——剑龙

世界上的事情真是无奇不有。你能讲出什么动物长有两个脑子吗?提出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都会哑口无言,难以回答。可是,那些研究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家,发现在地球历史的中生代侏罗纪至白垩纪(大约距今1.8亿~1亿年)时期,地球上的确生活过一类古怪的动物——剑龙,它就长有两个脑子,在动物界确实是件稀罕的事。因此,有人称:“剑龙是长有两个脑子的动物。”剑龙,又名骨板龙,属于鸟臀类恐龙,它最早出现在侏罗纪早期,是各大类恐龙中起源较晚的一支;它灭绝于白垩纪早期,又是恐龙中灭绝最早的一支。剑龙与其他恐龙,如蜥脚龙、兽脚龙(肉食龙)、鸟脚龙比较,它好似地球上来去匆匆的历史过客。

请不要忘记,其实它也生活了将近七八千万年,而且分布范围很广,在北美、西欧、东非,以及亚洲都发现了它的化石。不管怎样,从目前发现的化石数量看,亚洲发现的剑龙化石最多,特别完美的骨架也有不少。据统计,迄今在亚洲已发现10余个剑龙个体的化石,除印度有剑龙化石发现的报道外,其余的化石均发现于我国,如新疆、西藏、重庆和四川。而我国发现的剑龙化石,又几乎全出自于四川盆地。难怪一些研究恐龙的学者,在探讨剑龙这类动物的起源时,认为剑龙的发祥地在东亚,很可能就在四川古盆地。

四川盆地蕴藏的剑龙化石非常丰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