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恐龙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24903600000037

第37章 恐龙的温血和冷血之争

传统的观点认为恐龙是变温的冷血动物,它在中生代时期之所以得以繁盛是与中生代的高温环境有关的。这一观点持续了上百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哈佛大学冒出了一个“野小子”——巴克,他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可算是最反传统的文章《恐龙的文艺复兴》,在文中他说恐龙是温血动物,与鸟类有亲缘关系,又说鸟类是恐龙的后裔,为了保持体温,有的肉食性恐龙身上可能有毛状物。这一观点提出后,人们大吃一惊,许多人认为这个牛仔的观点是异端邪说。但巴克自己却认为其证据有三:首先是恐龙的行动姿势,因为多数爬行动物的动作迟缓,四足处于身体的外侧,以利于爬行活动,它们用肘作支点,这种方式的姿势在鳄鱼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温血动物的行动一般都很敏捷,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四肢处于身躯之下,四肢直立。恐龙的四肢是直立处于身躯之下的。巴克推断恐龙的行动犹如鸟类和哺乳类,其行动灵活并善于奔走,这就需要体能来加强新陈代谢,因此恐龙属于温血动物。

巴克的第二个推测是从恐龙骨骼的结构得出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从解剖学上对恐龙骨化石进行磨片研究,那时,人们仅仅从形态学角度去进行记述,很少考虑到它的功能。法国巴黎大学的里格尔斯和美国的恩洛等研究了恐龙的骨骼显微构造,注意到恐龙的骨骼在构造上与现代的爬行动物不同,与哺乳类相似,在它们的骨骼上微血管密度大,造骨系统的哈佛氏管构造富集。巴克认为具有这种密集的哈佛氏管系统的动物应该是内温性的动物。

巴克的第三个推测是从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中得出的。人们都知道,草原的狮子比羚羊和斑马少得多,也就是说肉食类总是少于草食类。生态学家通过数理统计可以得出两者之间的比较稳定的比例,这个比例是由同一个生态群中的肉食类个体的总重量与被食者的重量之比来决定的。在现代哺乳动物群中,这个比值为0.03左右,而在冷血的爬行动物群中,这个比值约为0.3~0.5,因为温血动物需要较多的食物供给,所以被食者的数量就大。巴克对加拿大阿尔伯特省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和美国西部晚侏罗纪的毛里逊层等几个著名的恐龙动物群作了统计,结果表明,这个比值在0.03左右。巴克认为这一统计也证明恐龙应该是内温性的动物,因为其生态值接近哺乳动物。

在论证恐龙是温血动物时,巴克还把恐龙的地理分布作为一个论据提出。1972年,古生物学家在阿拉斯加的育空地区找到了恐龙化石。根据古地磁的研究,育空在白垩纪的古地理位置应是北纬75度,这就是说那时恐龙是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按巴克的观点,只有真正的温血动物才能生活在这种阳光稀少、气候寒冷的极地地区,尤其是在漫长而无阳光的冬季,而冷血动物则是无法生存的。

巴克大胆而新颖的观点在古生物学界得到截然不同的对待,他的观点正面临着考验。拥护者宣称这是古生物学上的一次革命;另一部分人针对这一见解提出很多质疑,一些持重的古生物学家则指责巴克等人的轻率,在用词和术语上造成了混乱。

不同观点的文章在很多刊物上不断发表,国际性的杂志《进化》还开辟了专栏进行辩论。“恐龙是不是温血动物”这一革命性的争论成了当时古生物学上引人注目的一个事件。它吸引了古生物学、生态学、解剖学、古地理学家的专业人员及千百万古生物学的爱好者。假如恐龙确实是温血动物,那么分类学家、古地理学家的一些观点都要重新修改。

在1992年,巴瑞克等人使用氧同位素分析技术,测量了蜥脚类的骨头,证明蜥脚类是温血动物。

反对恐龙是温血动物的人对巴克等人的论据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恐龙姿态是直立的,但很多人都认为直立与体温是否恒定没有直接的联系。费都西亚提出,针鼹、鼹鼠、海生的鲸类、儒艮等的身体都是葡匐的,但它们是温血的。里加尔认为外温性的动物——爬行动物的活动是因为心脏和循环系统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它们的活动。体温是否恒定不是主要因素,有些蜥蜴就很活跃,它们却是葡匐的,所以姿态的直立与否不应作为断定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证据。

目前,人们都承认恐龙的骨骼构造与现代的大多数爬行动物不同,特别是与蛇和蜥蜴类差别很大。但在某些现生海龟的骨骼中,存在着大量密集的哈佛氏管,和恐龙的骨骼类似,在楔齿蜥的骨骼中也有类似的构造。恩洛等人曾指出,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如某些蝙蝠,它们的骨骼中的哈氏系统的结构很简单。也有人提出,骨骼的结构与动物的个体发育阶段有关,把它作为恐龙温血动物的证据不足取。

某些人认为巴克在引证生态群时,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求比值的方法过于简单,不能令人信服。霍特认为,对外温性的动物来说,能量的消耗比起内温性动物来要慢一些。他的资料表明像恐龙这样大的冷血动物,在食物的需求上与体积相似的温血动物应是接近的,即对大型的恐龙来说,它对热量的保持和消耗都比较稳定,它们与同样大小的温血动物在捕食的比值上也可以看做是近似的。按照这样的观点,捕食比值对恐龙是温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似乎不好判断。

拉塞尔认为巴克在统计加拿大晚白垩世奥得曼层的恐龙动物群时,将被食者多算了两倍,而肉食的捕食者的数字是生态群中的一半,因此,这个比值比巴克的统计大4倍。

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在恐龙生存的时代,地球上的气候普遍比较温暖,纬度的分带性不明显,一年四季不大分明,那时的植物有着全球性的分布。拉塞尔认为引证白垩纪时在古北极圈附近发现恐龙,不能说明它们就是温血动物,因为当时气候比较温暖,它们很可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而且最近的研究证明,恐龙有迁徙行为,如今日的驯鹿一样,到了冬天就成群地向南迁徙。

事实上,我们现在无法观察到一只活着的恐龙,它们远在6500万年之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围绕着恐龙所引起的争论将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肯定回答,研究者只能依赖于他们手中所获得的化石来推论。人们应该在论战中去发现真理、修正错误,并促使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近年中国“带毛恐龙”的发现再次引发出恐龙温血、冷血之争。目前大多数古生物学者相信小型的兽脚类可能是温血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