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的秦始皇帝陵,是我国帝王陵中时代最早的一座。这座穷极奢华的地下宫殿,在长达2000多年血与火的历史中,可曾被掘盗过?
古代一些史籍中皆有秦陵地宫被项羽等人掘盗的记载。最早记此事的是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与项羽相持在广陵(今荥阳东北)之间时,刘邦列项羽十大罪状,第四项是“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汉人刘向在其请罢汉昌陵的上疏中,对此事说得较详细,“郦山之作未成,而周章(周文)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挥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汉书·楚文王传》)。以后约600年,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得更是详尽,“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据记载,唐代黄巢、五代温韬也曾盗掘过始皇陵墓。此后,对于始皇陵被盗掘一事,历代著作家置疑者很少,援引者甚多。《纲鉴易知录》云:“羽引兵西,屠咸阳”,“烧宫室”,“掘始皇帝冢”;刘泽华等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也说,项羽“挖了秦始皇的坟,放火焚烧咸阳”。项羽掘秦皇陵似乎已成定论。
然而,经历了千年风风雨雨的始皇陵,到了20世纪70年代却又有了神奇的发现。由于在秦陵周围兵马俑、铜车马等等考古新发现,使考古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家们对秦陵地宫被盗发生了怀疑,他们便将勘查地球化学中的汞量技术应用于秦始皇陵,通过测量陵中的汞含量,来验证《史记》关于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入海”的记载是否确实。果然,探测证明,地宫中心有“很强的汞异常”,汞含量高于一般土层的280余倍,分布面积达12000平方米,其他地区则无此现象。这种汞含量是人工灌溉的水银挥发积聚而成的,这就证实了司马迁的描述。
因此,有人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对文献的研究,认为“项羽凿陵”之说尚有疑问:一、《史记》在《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里,对项羽掘陵事只字未提,仅在《高祖本纪》里通过刘邦之口,一笔带过;《汉书》虽比《史记》为详,但详情却无明义,只有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得较为详尽。史籍中记载的矛盾说明,时代愈晚,传闻愈与事实可能有出入,不能完全信以为真。二、在原来秦陵墓封土之下出土的铜车马,其破损是坑顶自然坍陷所致,而车马上大量金银饰件,并不缺一少半。倘若项羽凿陵,精致的铜车马又怎会安然无恙。三、地宫中水银的存在,推翻了项羽掘墓和地宫失火之说;说明项羽毁的仅是陵园的地面建筑。因为,如果项羽等人凿墓入室,汞早已挥发散尽,就不可能出现这种形态较为规整的汞异常。四、陵墓现存封土比史籍所载封土面积小的原因,一是由于风摧雨冲的自然因素,二是由于取土掘坑的人为因素,而非项羽掘墓所致。五、到现在为止,世上没有发现一件被确认为是始皇陵墓内的文物,至于在陵园“拾到编钟、秦权、矛等铜具”也不能把它肯定为发掘“遗留”的证据,有可能是地面建筑遗址内的遗物。六、既然项羽、牧羊儿已把墓内洗劫一空,那么黄巢、温韬为何又去掘一个空墓呢?这说明,唐五代时期,人们就不完全相信项羽掘始皇陵的传闻和记载。
有的人则认为,史书中关于项羽等掘始皇陵的记载本来就并不确定,即使没有考古新发现,也是应该引起怀疑的,理由是:一、《史记·项羽本纪》只说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说明,司马迁只肯定了项羽烧宫室,对“掘墓”一事,实际上是否定的,或者说是存疑的。二、敌对营垒之间的捕风捉影、造谣诬蔑是司空见惯的,项羽“掘始皇墓”是刘邦造舆论的结果。三、《汉书》首创的牧童焚地宫,这在同时史籍中没有可靠的记载作为佐证,可见,刘向所云很可能是道听途说。所以,秦陵地宫至今保存完好,秦始皇仍在地宫安眠。
但有的专家说不宜过早地作地宫保存完好的结论,因为古代职业盗墓者的本领很大,单凭现代钻探技术难以发觉,而秦时防腐避邪常用的朱砂,当地温升高时,也可以蒸发出汞蒸气,用汞异常现象作为地宫完好的证据是不充分的。
还有的人仍持地宫被掘焚说,其主要根据是:一、陵墓工程主持者之一的章邯降楚后,很可能把地宫的秘密告诉项羽,项羽掘墓完全可能轻易得手。二、工程停弃,建材狼藉,对于“所过无不残破”的项羽来说,财富集中的秦始皇陵能不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更何况,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大部分被盗,秦始皇帝陵岂能独免其难。三、司马迁、班固治史谨严,没有充分的根据是不能轻易否定的。因此,秦始皇陵地宫曾遭大规模的劫盗与焚燔当无可置疑。那么,秦始皇陵到底有没有被项羽等人掘盗过?“其中奥妙,只有待陵墓发掘后方可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