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化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24906000000012

第12章 《阳关三叠》之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被推崇为唐诗中压卷之作。此诗原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由于“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所以此诗人们更喜欢称为《阳关三叠》,可见这首诗从问世之日起,就受到世人的非常喜爱。然《阳关三叠》中的“三叠”究应作何解释,至今没有定论。

最早为《阳关三叠》诗题作注的,当为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在《对酒五首》之一中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诗句,并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白居易认为,《阳关三叠》叠在第三句,即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时,再重复一句,以加重惜别的语调。其后,宋代大词人苏东坡也对《阳关三叠》的解释作了进一步考订。据《东坡志林》载:“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婉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概如此。”即原诗的后三句每句唱两遍。因此,东坡理解的《阳关三叠》与白居易的有所不同,前者认为叠在“第三句”。后者则认为叠在“后三句”。

人民音乐出版社版《中国音乐词典》认为“三叠”在末句,其释《阳关三叠》云:唐代歌曲,今存琴歌谱歌词,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并有所发展,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又重复三次,故名《阳关三叠》。唐宋以来曾有多种唱法,现存琴谱有三十多个版本,共六种类型。

再从作为歌曲的《阳关三叠》的流传和演变看,其叠法仍五花八门,难以一律。刘永济辑录《宋代歌舞剧曲录要》(1957年版)云:“三编百川学海丛书极难得,书中载两种三叠(即《阳关三叠》)之法,合于三叠之说。而且唐人绝句,都可照此叠法。

叠法一:

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叠法二:

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以上两种叠法,合于每句三叠之说甚明,而且唱来颇有婉转缠绵的情趣,正如朱熹所说可以‘发叹其趣’,此种叠法,且也合于七言诗句组成的规律。”

另据明代《浙音释字琴谱》载歌曲《阳关三叠》,其叠法更为复杂多变,与前所说又有不同。此首歌曲只在第一小段用《阳关三叠》诗作歌词,其余六小段分别为①解木兰舟;②辞黄鹤楼;③迢遥去路;④恨逐来潮;⑤风吹杨柳;⑥月照汀洲。在④小段中有:“为功名,为功名,邮亭驿路漂零,慢敲金镫怆离情,听唱(那)阳光曲四声”。很显然,在这首歌曲中,《阳光三叠》只作为第一叠出现。

清代《琴学入门》载《阳关三叠》歌曲,更直接标出(一)、(二)、(三)段,即三叠,一段为一叠,三叠中的唱词分别有:(一)柳色撩人万绪纷,长条挽不得行人住,种向江头为谁春?怕听阳关第一声。(二)更尽一杯酒,阳关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二声。(三)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三声。迄今为止,人们为“三叠”所作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概括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叠”在诗的本身范围内,另一类则认为“叠”,是在原诗基础上的扩充和发展。“三叠”之解,何说为准实为一谜,令人难分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