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化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24906000000017

第17章 《后出师表》之谜

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之前,诸葛亮给刘禅上的疏,曰《出师表》。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收录了《出师表》(以下简称《前表》);而不载《后出师表》(以下简称《后表》);更没有把《后表》收录于他所编辑的《诸葛亮集》。后来,东晋人习凿齿在他所著《汉晋春秋》中收集了《后表》,刘宋时学者裴松之在注引《汉晋春秋》时引录了《后表》全文后注明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因此,引起后人关于《后表》究竟出于谁手颇多争议。清人钱大昭(钱大昕弟)在《三国志辨疑》中说:“窃疑是表后人伪撰,习凿齿未之深考而载之耳。承祚不载此文,极有卓见。”近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篇》中也说:“后出师表是别人假托。”据此,怀疑《后表》是“后人伪撰”,“别人假托”者大约有两方面理由:一说陈寿不载。二说《后表》文章本身存在疑点。此外,尚有一些学者且怀疑《后表》系撰写《默记》的吴国官吏张俨所伪造。

今人马植杰在1983年6月出版的《文史》17辑上,发表《〈后出师表〉的作者问题》一文,又具一说,称:“《后表》既非诸葛亮自作,也非张俨伪作,其作者乃是诸葛恪。”马氏的理由如下。一、《后表》写作的目的性不明确,表中所言“议者”反对诸葛亮北伐完全不符合事实。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建立政权后,对益州土著地主与外来地主有一个较好的安排,以致巩固了统治。到诸葛亮当政时期,对团结益州统治集团内部,更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其内部矛盾较少。诸葛亮开始北伐之时,对于蜀汉政权已操纵自如,如身之使臂。史书上并无反对北伐的记载,表中所言“议者谓为非计”,显然不符当时情况。诸葛亮根本没有上《后表》说服别人的必要。表中所言许多灭自己志气,长敌人威风的话,只能起涣散人心的作用。以诸葛亮的明智,岂能为此。二、《后表》语言变得十分沮丧,与诸葛亮生平怀抱全不相合。三、《后表》所言“丧赵云”等事与史实不符合。《蜀志·赵云传》言赵云系“建兴七年卒”。可是上于建兴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然丧赵云……七十余人”。这显然是无可弥补的漏洞。四、《后表》所引其他人名也有错误。如把“王子服”写做“李服”,说明它不是出自诸葛亮的手笔。五、《后表》所言曹操“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等一系列险遇,其中除了南阳、鸟巢、潼关之役在史书上有记载外,其他都无确切依据。六、《后表》,言:“刘繇、王朗各据州郡,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这段引述与《通鉴·汉纪》所载实际情况不符。七、《后表》的文辞、风格至为浅陋。与《前表》并不相类。清代学者黄式三曾说:“《前表》悲壮,《后表》衰飒;《前表》意周而辞简,《后表》意窘而辞繁。《后表》系作伪者有意为文,而辞意不免庸陋。《前表》乃忠臣志士无意为文,而风格至为高迈。”马植杰阐述了七条理由后接着说:“我们只要仔细考察一下诸葛恪的谕众论文和当时吴国的政治情况,就可以看出《后表》是诸葛亮的胞侄诸葛恪假造的。”

就诸葛恪而言,有伪造的必要。252年,孙权临死时,命新任大将军诸葛恪全权辅佐幼主孙亮。可是这时孙氏皇族与江南大族的势力非常强,诸葛恪对吴国政权并不能操纵自如。他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和掌握兵权,乃发动对魏战争。此年底诸葛恪与魏军战于东兴,打了一个大胜仗。于是诸葛恪便想大举出师攻魏。可是当时吴国众臣“同辞谏恪”,激烈反对诸葛恪出师,正符合《后表》中“议者谓为非计”的话。诸葛恪在朝野哗然,举国反对的情况下,被迫发表论文以喻众,这篇论文的目的、内容以及说理用辞都与《后表》极为相似。诸葛恪既需要“著论以渝众”,便需要伪制《后表》,以使自己的伐魏主张得到有力的旁证。再者,三国时代,尤其是吴国,政界人士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制造假的文章,此风盛行,例如鄱阳太守周鲂、大将陆逊、侍中胡综、吏部尚书陆喜都假造过伪文。凡此为诸葛恪有目的地伪造《后表》,提供了旁证。

今天庞怀靖先马植杰文章发表两个月,就在《人文杂志》第二期上,著文坚持肯定诸葛亮仍是《后表》的原作者。庞氏首先解释陈寿为什么不采录《后表》和习凿齿为什么要收录《后表》于他的《汉晋春秋》。他说:“《后表》中诸葛亮指的魏贼,包括西晋统治者******之祖宗,这样的文辞,司马炎是深恶痛绝的。而陈寿以蜀人见用于晋,他奉朝命编史,必定要服从司马氏政治要求,岂能与当时政治唱反调?犯司马氏之所讳?因此,他在编纂两本书中不收录《后表》,乃是情理中事。习凿齿收录《后表》时,形势已大变。东晋虽然仍是司马氏政权,但晋王朝已失去中国北部大半江山,沦为一个偏安江左的******。在此情况下,政治上需要另换一个调子:尊蜀为正统,树立‘贬魏’‘晋承汉统’的政治观念,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司马氏统治。习凿齿编著《汉晋春秋》的主导思想正是‘尊蜀汉而贬魏’。那么,他当然要把诸葛亮的《后表》看作非常珍贵的史料而加以收录。”其次,庞氏又认为:“要辨别《后表》是不是诸葛亮之作,关键问题在于分析张俨的《默记》。张俨作《默记》当在诸葛亮死后,他的事迹想已为世人所共知的20年左右。张俨对诸葛亮生平事迹很熟悉且对他评价很高。如果《后表》是妄人伪撰,张俨岂能不加辨别把它收录在《默记》中?还应看到,张俨作《默记》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吴蜀两国尚有盟好关系,聘使往来频繁,高级官员间互通函件也多,张俨撰写《默记》绝不会受到来自魏晋方面政治制约。况且他是私人著述,不同陈寿。”最后,庞氏还分析了《后表》文章本身存在的疑点。如“李服误为王子服”、“丧赵云”、“《后表》调子低沉”等。庞氏认为:“上述疑点,有些是字句辗转传抄的错讹。”再加上“《后表》中有些内容涉及军事机密,显然不宜公开宣布,所以当世人不易见到原件”的缘故。根据以上分析,庞氏相信:“《后表》其原作者是诸葛亮。”

综上所述,《后表》对于《前表》虽只一字之差,但在内容,特别是作者问题上史学界却一直存在有相差甚远的分歧意见。《后表》到底出自谁手?尚待有识之士去破这个谜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