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化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24906000000019

第19章 《霓裳羽衣曲》之谜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它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又见到了仙女的神话故事,全曲共分36段。开始是六段“散序”,为器乐的独奏和轮奏,没有舞,也没有歌;中间部分的18段是“中序”,开始有节奏,是抒情婉转的慢板,舞姿轻盈,幽雅如仙;最后12段是“破”,节奏急促,终止时引一长声,袅袅而息。据此曲所表演的《霓裳羽衣舞》,舞者上身饰有多彩的羽毛,下身拖着有闪光花纹的白裙,怪不得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间见到当时宫廷里表演《霓裳羽衣曲》时说,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霓裳帔步摇冠,钿缨累累佩珊珊”,俨然是一副道家仙女的打扮。

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作者,历史上早有定论,是唐朝玄宗皇帝。唐玄宗颇通音律,又好歌舞。他这方面的才能用于朝政的话,也许就不会出现“安史之乱”了吧!然而,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音乐的过程,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史书记载及民间传说都不大能令人全信。

有人说,一个叫罗公远的道士,曾经引唐玄宗“游月宫”,在月宫中,唐玄宗见到数百个“素练霓衣”的仙女“舞于广庭”。唐玄宗趁机询问仙女们伴奏的曲子为何,答曰“霓裳羽衣”,通晓音乐的唐玄宗乃“默记其音调”,可是回来后仅能记起此曲的一半音调,只得写出一半曲调。当时恰逢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进献了一首《婆罗门曲》,其曲调与唐玄宗在月宫所闻颇为相符,唐玄宗如获至宝,大喜过望,遂以那在月宫中听到的曲调为“散序”,以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为“散序”之后的乐章,并定名为《霓裳羽衣曲》(见《全唐诗》卷二十二《舞曲歌辞·霓裳辞十首》)。

这一古已有之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说法,当然有其荒诞离奇之处,不足凭信,如讲唐玄宗随道士“游月宫”,纯系传说,然而其中有些说法,倒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是点明《霓裳羽衣曲》的主题或内容是游仙,郭沫若曾经指出,《霓裳羽衣曲》是“求仙访道思想的音乐化或舞蹈化”(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二是把此曲与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联系起来了。

有人则认为《霓裳羽衣曲》,本来就名为《婆罗门曲》,为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唐玄宗只是对此曲稍加润色并配以歌词而已,再改用今名《霓裳羽衣曲》。乐府诗《婆罗门》诗序云:“商调曲,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天宝十三载(745年)改为《霓裳羽衣》。”

《杨太真外传》中说:“《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也。”唐代诗人刘禹锡也在《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中写道:“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还有人认为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来后,只作了此曲的前半部分,及至后来有幸吸收了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后才得以续成全曲。其舞、乐着力表现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这些说法可能比较切合实际,它略去了唐玄宗与罗道土“游月宫”的离奇传说,把《霓裳羽衣曲》说成是笃信道教的玄宗于三乡驿的高处,遥望女儿山,幻想仙境的产物。

《中国音乐史略》则认为《霓裳羽衣曲》的“散序”并非玄宗“游月宫”后所作,据《碧鸡漫志》引唐人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载,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儿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此书作者认为《霓裳羽衣曲》另外的音乐则是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而外来音乐乃是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来表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而不是所谓的《婆罗门曲》。

《霓裳羽衣曲》的创作过程,说法历来不一,从上所述可知,信史、传说参半,孰是孰非目前尚难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