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因字体端正规范,堪称楷模,故得此名。提起它,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的《玄秘塔》和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以为这些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楷书。其实不然。那么,楷书最初产生于何时呢?
秦汉之说
一些人认为,楷书的产生可以上推至汉初,甚至有人提出上至秦始皇时代。例如宋代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宣和书谱》在《正书叙论》篇中叙:“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汉初建初(汉章帝年号,公元76~83年)有王次钟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也遂行焉。而或者乃谓秦羽人(羽人一说为职官名,掌征集羽翮作旌旗车饰之用;又一说是道士的别称)。王次仲作此书献始皇以赴急疾之用。”
东汉、三国之说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楷书始于东汉,也有的说是三国时代的魏时。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正、行二体始见于钟书。”钟,指三国时魏人钟繇。而今人钟明善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从汉字书法发展上来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书法从小篆转向隶书。这是第一次重大的决定性变革,从此汉字由圆变方,至今都沿袭了这种方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真书、行书、草书这三种汉字书法的重要书体的定型是在魏晋200年间。魏甘露元年《譬喻经》墨迹、西晋元康六年写的《诸佛要集经》墨迹等,左弯的笔画为楷书的撇代替,斜钩代替了(隶书的)磔。此时真行草三体具备”。当时“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卓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崭新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钟繇在这种新书体(楷体)的完善、推广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这种说法,楷书经钟繇的完善并推广得到了大发展,其出现当然还得在此以前了。那么,楷书之根究竟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