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40

第40章 课堂教学原理与实践漫语(14)

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了伯颜的建议,制订了对付文天祥的方略。其具体内容和做法是:鉴于元军的北方将领,不熟悉南方的地理形势,人文风俗,作战难度很大,于是决定起用从宋朝归附过来的降将。任命死心为其卖力也是最为得力的宋朝降将张弘范为统帅,驻北江城(今江西九江),作为总指挥指挥战事;升任原西夏国主之后的李恒为元帅,率领他那支训练有素,作战剽悍的铁骑部队,正面与文天祥对阵。因升官而满心喜悦的李恒,更惧怕因不能消灭文天祥的抗元军而获大罪,故一上任后,立即派人刺探文天祥部队的动静,同时向文天祥所控制的地区进军,当他率部队从建昌(今江西永修)到达临江(今江西清江)时,抓住了文天祥的部将刘伯文一行三人,他们正是去与文天祥联络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发动武装抗元的事。在李恒的严刑拷打下,他们招认了有关抗元行动的情况。当李恒了解到文天祥驻兵于兴国,并从兴国已派出两支军队,分别进攻赣吉二州时,认为这是抓获文天祥的好时机,于是他利用文天祥兵力分散之时,率主力部队直扑兴国。但文天祥已从兴国移驻永丰了,李恒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向永丰,这时正逢文天祥又迂回回兴国,就在距兴国北约三四十里的东固方石岭,与李恒的大军遭遇。双方立即展开了激烈的遭遇战,从天明打到午后,双方伤亡都很大。文天祥的抗元军虽很勇敢,但毕竟缺乏训练,挡不住训练有素的李恒的铁骑兵,眼看难以支撑下去,决定向空石坑的方向往北撤退,在决定如何突围时,老将巩信力主主帅文天祥率主力撤退,由他自己带几十个人阻击元军。巩信脸色严峻,目光坚定决心以身殉职,以保全这支抗元的部队。巩信把元军的主力引到六石岭山口,一场几十个人抗击10万追兵的阻击战激烈地展开了。在方石岭下,李恒气焰嚣张,指挥他的兵卒强行仰攻,突然数不清的大石头,迎着元军滚下山来,就这样一次次地打退了元军的强攻,并遭到很大的损失。这时李恒看到驻守在岭口的宋军不过几十人,认为是文天祥用的“空城计”,正面诱敌,四面埋伏,未敢轻易进攻,派出亲兵先行侦察,强迫一位村民从小道绕道山后探视,未见伏兵。李恒下令再次强攻。文天祥趁这机会率主力安全转移了。元军多次强攻,巩信高烧不退,石头打完了用箭射,箭射完了用刀矛肉搏,一次次地杀退元军的进攻,这时老将军巩信,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有几名兵卒倚立在他身旁,元军的箭镞像雨点一般向他们射来,巩信满身中箭,却依然端坐。当李桓来到巩信遗体前时,只见巩信仍怒睁两目,吓得倒退两步,惊骇地说,我打仗这么多年,还未见过这样顽强的老将军,可怕、可怕!

首举抗元大旗

(1275—1276年3月)

倾家勤王

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进攻四川合州时,被宋军民射杀于钓鱼山。正在鄂州与宋军作战的忽必烈,听到蒙哥战死的消息,立即撤军回蒙古,于第二年夺得大汗的汗位。在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时,忽必烈建国号为元,成为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就是元世祖。

咸淳九年(1273年),忽必烈任命大将伯颜率大军南下,要一举灭亡南宋。元军在两年时间内,陷襄阳,占鄂州,一路势如破竹。宋军守将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各路告急警报有如雪片飞向朝廷。1275年,面对元朝凶猛进攻的局势,把他们吓慌了。谢太皇太后急忙下了一道《哀痛诏》,诏中说,元军正沿着长江,水陆两路东下,国已处于危亡关头,呼吁全国的文臣武将,忠肝义胆的人士,“不避患难”,“起诸路勤王(起兵救君主之难叫勤王)之师”,以挽救君王于危难之中。正在赣州城头踏雪检查城防的文天祥,接到了这道诏书没几天,又接到了一道传给他的诏书,要求“文天祥……疾速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指皇帝所在地,这里指临安)”。两道诏书激动着文天祥,国事艰难,事态严重,自感重任在肩,尽管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江西提刑,朝廷再没有给他任何职务,也没有拨给他一兵一卒、一颗粮、一根草,但他仍然竭心尽力,积极组织勤王义军。

首先,文天祥亲自去城郊拜访著名绅士陈继周,此人贡士出身,做过二十多年的地方官,为人慷慨忧国,因与权奸不合,愤而辞官退隐家居,经常与赣州豪杰交往,是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在夜色朦胧的敲门声中,陈继周应声开门,看到身上遍沾雪花的文天祥和他的亲密助手尹玉、邹沨来访,连忙让进房内。文天祥开门见山讲明来意是请陈继周出山,招纳赣州豪杰,共赴国难。陈继周当即向文天祥献出了组织起义军的计划和方略。此后又和他的儿子陈逢父日夜奔波组织义军,很快就把赣州城郊的豪杰们和山区的少数民族一万多人发动组织起来。与此同时,文天祥还派他的旧日同窗学友刘沐、肖明哲、方兴等人到故乡吉州、邻郡湖南,广东等地发动义士勤王。为了训练这支新招募来的义军,文天祥接受了太学生,也是他的好友王炎午的建议,从淮河流域招聘那些有抗元经验的老兵。这样,在很短时间里,就募集起一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数达五万人的队伍。他们在赣州举起了第一面抗元大旗。义军组织起来了,但五万人的军队在寒风凛冽的冬天,粮食,衣服及各种军需用品没有着落,南宋朝廷自身难保,义军所需财物一概不管。文天祥为了维持这支军队抗元,毅然决定,将老母及其家人送往惠州,由弟弟文壁供养,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都用做军费,这一壮举得到了他的老母和妻子的支持,也感动了一批部下和地方忠义之士,也纷纷献出家财以充军费。这不只是解决了五万军队的需要,更激起了义军和百姓的抗元精神。

咸淳十年(1274年)十二月鄂州失守,谢太皇太后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哀痛诏》号召勤王。文天祥接到此诏书后,正月十三日又接到给他的专诏,十六日文天祥即发动组织义军。与此同时,奸相贾似道于鄂州失守后,率13万宋军在安徽芜湖的鲁港拒守元军,但他并不想与元军一决雌雄,而是与降元的宋朝官员私下联系,求他们搭线议和,后又派官员去元军请求称臣,纳岁币以换得和议。正是在这种投降思想指导下,宋军与元军接上火后,在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指挥前敌的将领却带头逃跑,宋军大败,很快全军覆没。贾似道逃命扬州。元军陷芜湖后,沿江而进,占建康,克宁国,取太平,得和州,直逼杭州,宋朝廷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在这样严重危急的情况下,文天祥身跨浑身雪白的骏马,率领这支刚组建起的义军,从赣州城外练兵场上出发赴临安勤王。部队到达吉州庐陵,决定休整一天。正是这天,一个骑着快马的官员,宣读谢太皇太后的诏书,命新任江西安抚使文天祥留屯隆兴(今江西南昌),不得擅自开往临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贾似道兵败鲁港以后,宋朝廷逼于舆论的压力,罢免了贾似道,谢太皇太后本是投降派的首领,她选中接替贾似道为右丞相的陈宜中,自然也是投降派。他们只想用割地、纳币、称臣以求偏安一隅,生怕文天祥的义军到达临安影响他们向元投降,所以这支义军刚一出发,就诏令制止。这一决定不只是使义军非常愤慨,也激怒了要求抗元的军民,太学生们集会抗议,要求陈宜中下台,在舆论压迫下陈宜中被迫调出朝廷,可是继位他为丞相的留梦炎还是个投降派。文天祥停驻吉州达三个月之久,在这三个月中,元军围扬州、镇江大败宋军,直逼临安。这时的临安无兵缺将,既守不了城,更不能出战,投降又太早,为了增加投降的筹码,于是想起了能与元军抗争的文天祥义军,七月诏令文天祥率军到临安勤王,并任命他做兵部尚书,以缓和人民的情绪。初秋,文天祥的大军从吉州出发,入秋的南方天气十分炎热,可是文天祥的军队,纪律严明,就是饥渴而死,也不打扰百姓,这在当时的宋朝军队是极少的。

血战五木

八月,文天祥率义军到达临安,驻扎在西湖之滨。不久,朝廷让吕师孟替代文天祥当兵部尚书,吕师孟是降元宋将吕文焕的侄子,本身也是一个投降派。吕师孟上任后,与投降派头子右丞相陈宜中、留梦炎等定计。派文天祥去做浙江浙东制置使,江西安抚大使、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当了地方官就剥夺了在朝廷上的发言权。可是又留他在临安,不让他赴任,为的是不让他到地方上去开展抗元斗争。这样既是为了扫清投降的障碍,同时也是给元军一个表示投降的信息。文天祥看清了他们的阴谋,非常愤慨,连夜上书皇帝,坚决要求与元军战斗到底,并提出将正在进行投降活动的兵部尚书吕师孟斩首,以堵塞降路。建议设长沙、隆兴、鄱阳、扬州四镇,任命都督统率,军民共同抗元,以分散元军对临安进攻的兵力。对文天祥的建议,把持朝政的投降分子置之不理。

十月,元军向南宋大举进攻,常州的告急文书星夜送到临安。常州若是失守,元军就可沿运河直下临安。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重镇,派往救援的却是一个贪生怕死、不敢有作为的张全,带着两千人马,还有投降派的指示到达常州。而让文天祥立即赴平江上任。文天祥到平江后,立即派骁勇将领朱华、尹玉和麻士龙率所部3000人急驰常州援助张全。张全别有用心地把他们派到最前线,又不允许他们修筑工事,申斥他们说修筑工事就破坏了张全保卫常州的全盘计划。元军首先攻击虞桥,麻士龙率军迎战,经过激烈的战斗,麻士龙和所部士兵全部壮烈牺牲,而埋伏在虞桥的张全竟坐视不救,走回五木。

虞桥失守,元军进攻五木,守卫五木前沿的是文天祥的勇将朱华,与元军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杀得元军纷纷后退,元军的后续部队见状立即围了上来,朱华孤军作战,从晨到午,血战了四五个小时,伤亡惨重,被迫向运河南撤离。这时驻扎在东北角的尹玉杀来,掩护朱华突围,这支生力军左冲右杀,再次把元军杀退,当元军统帅得知这支拼死抵抗的是文天祥的部队时,就把后续部队都拉上来,包围了尹玉的部队。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张全拥军一旁,坐视不救,并丧心病狂的命令部下用刀砍断攀援张全水军船只求救兵义军的手指,又下令他率的部队撤离五木,临阵脱逃。尹玉率领的500名义军,从黄昏杀到天亮,500人的队伍,只有四个人冲出了重围,其余全部牺牲,主将尹玉一连砍杀了十几名敌人后,身上中满了箭好像刺猬一样,依然指挥战斗,直到最后壮烈牺牲。

常州战役,是文天祥组织的义军参加的。

拜相赴元

元军攻陷常州以后,接着攻打独松关(今浙江余杭)当朝丞相留梦炎、陈宜中竟让皇帝调文天祥支援独松关,放弃控制临安北路的平江。结果是文天祥尚未到达,独松关已失守,平江也被元军所占,文天祥率军到达临安。元军乘胜兵临临安城下,留梦炎、陈宜中主张求和,张世杰,文天祥这些志同道合的大臣,主张坚持抗元斗争。可是把持朝政的谢太皇太后决定求和,她派陆秀夫为求和大臣,以做侄孙的屈辱条件向元军统帅伯颜求和,又命刘岜以称臣,上尊号、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乞求元军停止进攻,但都遭到伯颜的拒绝。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文天祥,张世杰主张太皇太后等宫中女眷暂时迁居海上,他们再与元军决一死战,可是陈宜中不许。接着谢太皇太后又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向伯颜送上传国玉玺,却指定要由丞相来元营谈判。陈宜中接到要他出使谈判投降时,连夜逃走了,成为继留梦炎之后的第二个逃走的丞相。在这样紧急关头,谢太皇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群臣互相观望,谁也不表态。这时文天祥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去元营谈判。他的本意是想以谈判的办法先稳住元军,暂保临安不致立时陷落,以争取时间,准备决战。谢太皇太后立即封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人马,这就有了一个执掌军政大军的名义。从此,人们就尊称他为文丞相。第二天,他就与左丞相吴坚,大臣谢堂、贾余庆,邓惟庆一行,作为南宋政府的代表出使元营。

元军统帅伯颜听说南宋前来谈判的代表不是陈宜中,而是文天祥,就拟给他一个下马威,下令全军枪离架,刀出鞘,马不解鞍,在文天祥一行经过的地方,都站满了手握雪亮刀枪的元军。文天祥到达元营后,毫无惧色,昂首挺胸,毫不在意地从刀枪丛中走进去。伯颜见文天祥大无畏的风度,立即以礼相待。双方刚刚坐好,文天祥就“辞色慷慨”地对伯颜进行说理斗争。他首先声明他是来谈判的,大宋朝历来是“衣冠礼乐之邦”,不能就这样完了,严厉斥责元军对宋境是无理的侵犯。并让伯颜表态,元军是要灭我大宋,还是让大宋照样存在,还表明这是谈判的前提。文天祥正气凛然,迫使伯颜不得不表示“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接着文天祥提出元军必须退到平江或嘉兴以表明和谈的诚意。谈着谈着伯颜沉不住气了,这次只是谈判投降的事情,没料到竟遭到文天祥的斥责,还要让他撤兵,再以平等的地位谈判,于是他动怒了,就以死来力迫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冷笑着说,“我是南朝的状元、宰相、只欠一死报国,是砍是锯,是烹是剐,随你便吧。我只知道抵抗,不知什么是投降。现在两淮(指淮东、淮西)、两浙(指浙东、浙西)、福建、广东等许多地方,都还在我大宋军民手里,到底谁胜谁败还说不一定。我劝你撤军,双方讲和,都有好处。”他的冷笑、斥责和对局势的分析,使伯颜不觉毛骨悚然。他的凛然正气,使在座的元军将领都为之动容、失色。伯颜对文天祥毫无办法,既怕他回去阻挠投降,又佩服他的才德,于是就把他留在元军营中。然后,对与文天祥同来的贾余庆等人厉声地说:本帅饶你们不死,赶快回去让你们的太后再派代表来归降,否则我杀进临安,鸡犬不留。

当贾余庆用代替文天祥做右丞相的身份来到元营奉表献地时,伯颜故意让文天祥“同坐”,与他一起参加受降仪式。文天祥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大骂贾余庆等出卖朝廷,出卖军民百姓。宋朝政府投降了,文天祥仍被拘押,宋朝的皇帝、皇太后及王公大臣都做了俘虏。连文天祥在赣州组织起的五万义军,也让贾余庆给遣散了。这一切都使文天祥悲愤万分,本打算以身殉国,但想到还有大片地方被敌人占领,还想到广大人民抗元的决心和行动,自己有责任再起义军抗元,他决心找到机会,脱离虎口。

京口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