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80

第80章 论文(35)

还要善于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毛泽东同志讲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来决定。由于历史的发展阶段和具体的历史环境不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也就不同。大体上说,在鸦片战争以前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歌颂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对人类的贡献,反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斗争,反对民族分裂和民族压迫的斗争,那么,就应把中国人民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和民族的融合与团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从鸦片战争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瓜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这种斗争又同反对国内封建统治者的卖国投降的斗争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就在于揭露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讲述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歌颂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斗争。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表现为反帝反封建,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由于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和争取社会主义光明前途的斗争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侧重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辉煌成就,学习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让学生深刻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这里想特别谈谈加强世界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应当说这还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们认为,要了解中国的现在和将来,就必须了解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从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不可把讲“外国”与“爱国”对立起来。世界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侧重在以下方面:第一,向学生阐明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总体中加以认识,破除“欧洲中心论”,增强民族自豪感。要让学生看到,在近代或现代经济上起重要作用的国家,有的在古代尚未形成,或不起重要作用;而一些在古代经济文化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国家,在近现代却落伍了。在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我国的经济和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推动世界的文明和进步,特别是对西欧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对这段光辉的历史,不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第二,正确阐述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认真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验。在讲授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时,既要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对本国人民的榨取,对世界人民的殖民掠夺,揭露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深刻危机和剥削本质;也要给学生介绍自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在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并从中吸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有益的管理经验,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借鉴。第三,也要肯定外国历史上有的时期有的方面,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者的智慧和勇敢。要用各国人民的正义爱国心和上进心来激发我们自己的爱国心上进心。

三、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的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所谓文化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者表现于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贮存。”(戴逸:《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抱什么态度》。《文史知识》1987年第1期。)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民族文化与传统文明,是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历史、曾经对外国文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中华民族,更应重视研究自己的文化传统,帮助下一代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并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同样是“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特别是对于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责无旁贷。

历史教学中的文化传统教育,首先要讲继承。离开了继承,就否定了我们祖先一代又一代创造的文明成果。当然,我们要继承的是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国家的目标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离不开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更不是消灭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恰恰相反,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可以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借鉴,而且还将成为推动四化建设的一种动力。在我国历史上,有以爱国之理育人的传统崇尚气节,坚持人格独立的传统,有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有追求真理、为理想献身的传统,有反压迫、反侵略的革命传统,还有文明礼貌的传统,等等。特别是反民族压迫,反外国侵略,大敌当前,共赴国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成为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代班超投笔从戎的事迹,岳飞的“还我河山”、“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戚继光“杀贼保民”,荡平倭寇的壮举,郑成功“杀父报国”,募兵抗清和“开辟荆榛逐荷夷”的功绩,早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动力和座右铭,构成了民族的共同心理,成为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遗产。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吴淞保卫战中殉国的陈化成,甲午海战中“誓不独生”,慷慨成仁的邓世昌和宁死不降的丁汝昌,誓死保卫台湾、临死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的徐骧,到为中国独立、自由而奔走的孙中山,他们的爱国事迹一直为中国人民仰慕和传颂,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斗争传统。到了现代,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传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不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游击区的抗日武装英勇杀敌,国民党中的爱国官兵也同仇敌忾,为发扬中华民族至大至刚的气节和精神,付出了牺牲。张自忠将军“尽忠报国”,为国捐躯,谢晋元团长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就是突出的事例。这种大敌当前,共赴国难的传统,是应当一代又一代继承和发扬的。总之,历史课有着对学生进行继承文化传统教育的丰富内容,只要能在备课中认真发掘教材的文化传统教育因素,这种教育一定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讲继承,绝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毛泽东同志早在48年前就将中国古代文化分为“糟粕”和“精华”两部分。并指出,“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68页。。历史教学既要敢于肯定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要给学生指出传统文化的糟粕及其危害和影响。以明清两代的海禁及由此形成的闭关锁国政策为例,由于它限制中国人出海,限制到外国学习,限制中西文化交流,致使古代处于先进地位的中国人,对于西方的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知之甚迟甚少,从而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拉大了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最后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地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教学中还要给学生指出,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不仅延缓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至今还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让学生以史为镜,自觉地顺应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吸收外来文化的教育。我们一方面要大力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历史证明,只有善于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我国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历史教师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教学,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中的事项和事例说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80年代的今天,仍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把向外国学习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中国人,虽然已很罕见;但一味陶醉于我国古代的“世界之最”,对今天实行对外开放缺乏紧迫感的却不乏其人。这种思想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影响。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的教育,也就成为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内容。

(四)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出发,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是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根据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使命,结合当前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历史教学应当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一些问题。

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历史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不敢肯定资本主义比以前各社会发展阶段的巨大进步;二是渲染资本主义的优越,把社会主义制度讲得一无是处。要使学生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经验有些值得我们借鉴,也要看到它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这点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但也要让学生认识,今天我们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因为这种改革是在始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要让学生从我国长期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历史看到我国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和艰巨性。

要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与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结合。历史教学要坚持思想教育的方向性和层次性。爱国与否,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也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起码要求。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起点。但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却又不能停留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它应当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教育结合。在有的青少年存在“信仰危机”的今天,历史教师更不应放松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要坚持今胜于古的历史发展观,正确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教育。应当使学生认识,包括长城、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历史教学中要阐明这些成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世界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但一定要给学生指出,我国古代一度在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在我国后来又如何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而在西方却得到迅速发展,后来导致我们在经济、科技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从而学习先进,奋起直追。如果老是吃老祖宗留下的“老本”,并以“老本”傲视他国,那中国只能永远落后下去。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一个正确处理历史教学大纲、历史教材与学术界讨论的关系问题。近两年来,学术界对若干历史问题重新作了评价,提出了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科书某些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与教科书结论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没有遵循大纲,教材的内容体系,随意添加材料和评论。不少历史教师在问:中学历史课究竟应按什么教?我们认为,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依据。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出发,采纳了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观点。历史教师应按照大纲和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不宜把学术界、影视界尚在商榷的观点作为历史的结论。

至于学生对学术界、影视界争鸣的关心,是学生思想活跃的表现,是可喜的现象,这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人才的需要。过去普遍认为,不宜把学术界的争议引入课堂。这个“禁区”是该打破的。我们认为,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心学术界的争论,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学生关心学术界对历史反思的有关问题,实际上是关心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本身就是爱国的表现。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关心学术界的争论(而不是回避这些争论),并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也正是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纪实与讲评

教学纪实与讲评听了《明末农民战争》一课以后的一些体会

原载《历史教学》1964年第1期

听了陈毓秀老师所讲的初中《中国历史》《明末农民战争》一课以后,觉得有很大启发,收获也很多。下面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关于系统地讲授教材和突出重点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这样组织教材的:

(一)起义爆发的原因

(二)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1起义首先在陕西北部爆发(1628年)

2荥阳大会(1635年)

3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两支起义军

(三)李自成领导起义军推翻明的统治

1提出“贫富均田”的口号,宣传“不纳粮”的政策(1640年)

2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统治(1644年)

(四)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这样由起义的背景讲到起义爆发的地区,由陕北讲到全国,由分散作战讲到联合对敌的荥阳大会。荥阳大会后着重讲了张献忠、李自成两支起义军,夹叙夹议,说明起义军获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由于提出了正确的革命口号和贯彻了正确的政策,获得广大人民热烈的支持和拥护,终于推翻了明政权。这样根据历史事件、现象的因果联系和依存关系安排教学过程,正反映了如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反映了如何使学生系统地重点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平均地使用力量,而是有系统有重点地讲述教材。任课教师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两个,一个是明末农民战争的原因;一个是明末农民战争是一次空前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