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24926000000027

第27章 柯尔克孜族饮食文化(4)

牛皮口袋一般高1.5~1.6米,宽80~90厘米,一次可盛100公斤左右的牛奶,也有做的较小的。牛皮口袋选择7~8岁公牛的皮来做,结实耐用。牛皮经过处理后,缝制成口小肚大的口袋,边沿用牛筋缝制,具有不腐烂、不漏奶、储存不变味等特点。现在牧民普遍用细帆布口袋。细帆布口袋成本低,制作方便,而牛皮口袋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所以这种牛皮口袋已经十分稀少,正在渐渐消失。

三条腿的炉灶

牧民长年过着转场生活,转场其他物品可随身带走,但是炉灶却无法带走,所以牧民就发明了三条腿的炉灶。这种炉灶是铁制的。三条腿的炉灶有两种,一种是三脚架式的,架上有一个吊环,把水壶吊在上面,下面生火,就可以把水烧开;另一种是在圆形的铁圈下安有三条腿,把铁锅架在铁圈内,下面生火,就可以做饭。这种炉灶装卸十分方便,牧民迁徙到新的地点,立即就可以安装好烧水做饭。现在随着牧民的定居规模不断扩大,定居点通上了电,牧民用上了煤气灶、电瓷炉,这种三条腿的炉灶已经变得稀少。

牛、羊胃容器

在柯尔克孜族的牧区,有一种特殊的盛奶油的容器,这种容器是牛、羊的胃做成的。将牛、羊宰杀后,取出其胃,洗净后,刮去百页,使其成为半透明的薄膜,然后吹上气,呈现出羊胃或牛胃的形状,挂在室外晾干,干透后就可以使用。牧民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里边,扎紧口,可较长时间地保存。这种容器成本低,具有不渗油、储存食物不变味、不占地方等优点,深受牧民的喜爱。

(三)待客食俗

柯尔克孜族是十分好客和注重礼仪的民族,在迎来送往中都有一套规矩和礼仪。凡有客人来访,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招待。但是,柯尔克孜人对客人有内外和辈分之分,若是晚辈客人来到长辈家,要老远就下马,主动向前请安。若是来了男女客人,男主人接待男客,女主人接待女客,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礼节。一般对小客人要吻面额,表示关切,但是,男主人不能吻12岁以上女孩的额头和抚摸其头部。客人若是骑马来,主人要热情地迎上去,接过马鞭,扶客人下马,并向客人问候,表示对客人到来的欢迎。客人进屋后,年轻人不能在客人面前与家人长谈家事,不能把客人单独留在房间内,使之寂寞。饭前饭后都要主动给客人倒水洗手。如果客人晚上留宿,睡觉时要给客人铺床、早上收床,不能让客人自己动手,招待客人时不能让客人帮忙干活。

客人进屋坐定后,主人要铺上餐单,烧奶茶,端出奶疙瘩、奶皮子、奶油、“包尔肖”、馕、糖果等各种好吃的食品。对远道来的客人或是尊贵的客人还要宰羊招待。进餐前,女主人还要为客人唱歌,表示欢迎。进餐时,要请客人再次洗手,重铺餐单,端出煮好的羊肉,分不同部位的羊肉给不同的客人,如要给长者羊头,按不同的辈分和年龄,分别分给其他客人羊尾、羊胸、羊肋、羊肱等部位的肉。给女婿和媳妇胸叉子小腿骨肉。若来客是一对夫妻,则把羊头分给妻子,表达对妇女的尊重。客人在吃肉时,不能全部吃完,要剩一部分给主人或是小孩,以示客人对主人辛勤劳作的感谢。柯尔克孜族把这个叫“塔瓦克吐甫”(意思是福气)。主客吃羊头时,要把右耳给席上的长者或是主人吃,而左耳和羊头的左脸面部自己吃,右脸面部还给主人。餐毕,还要做“巴塔”,重新给客人倒水洗手,这样才算结束。

草原上来了客人被认为是喜事,一家来了客人,亲友邻居轮流招待,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请客人吃,并宰羊宴请,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招待客人时,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以及民间歌手、笑话大师为客人讲笑话、表演节目,让客人感到愉快。遇到高贵的客人来到时,柯尔克孜族人还要杀马驹、驼羔来招待,这是柯尔克孜族人的最高礼遇。柯尔克孜族人把心爱的马驹、驼羔宰杀献给客人,表达对客人的真诚和尊重。在客人到达和离去时,女主人还要唱迎宾歌和送宾歌,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和恋恋不舍的心情,希望客人再次来做客。

柯尔克孜族人十分注重礼貌,不论对谁讲话,都必须和蔼,不得粗鲁,而且要有耐心。一般情况下,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若是熟人见面,都要下马问候,表示尊重。若是骑马到柯尔克孜族人家做客,不得快马直冲毡房,而是要放慢脚步到毡房,主人闻讯后会立即出门迎接,搀扶客人下马。客人要将马鞭挂在马鞍上,柯尔克孜族人忌讳带马鞭子走进羊群和毡房内,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柯尔克孜族在待客时,对主人和客人都有一些礼仪上的要求,是主人不能失礼,客人也要有礼貌,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坐时要盘腿而坐,不能双脚伸直,脚心朝向别人。在吃饭时,客人不能直接从女主人手里接东西,而是女主人将东西交给男主人,客人再从男主人手里接过来。一般情况下,男主人不在家时,女主人可以接待客人。吃饭时,要等女主人铺好餐单,摆上食品,放上餐具后,客人才可以开始用餐,客人敬给女主人的食品,不能直接递到女主人的手里,而是放在餐单的一边,女主人自己去拿。

对不守规矩和不懂礼貌的客人,柯尔克孜族人也采取一些风趣的办法进行教育。如采取开玩笑、讲故事的方式,对那些不懂礼仪的客人进行“惩罚或惩治”使之受到教育;还有对那些贪吃非礼的客人,则在他骑的马尾上拴一块羊骨头,无论他走到那里,人们一看就会知道,他也将会受到人的嘲笑。虽然在柯尔克孜族中有这样的习俗,但是被主人在马尾巴拴上了羊骨头的现象却很少发生。

(四)婚庆食俗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热烈而隆重,成为当地的一件大事。婚姻过程有提亲、定亲、结婚。他们的订婚风俗饶有风趣,男方要把礼物驮在马上,马的头上(在马的两耳之间)扎一块小棉花,这表示定亲的意思,人们一看就知道。女方的父母对男方的来客要热情地招待,并商定吉日娶亲。有的地方当男方来定亲时,要向男方的身上撒些面粉,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并向他祝福。

婚礼的前一天,清晨,迎亲的队伍就出发了,人人装束一新,新郎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陪同新郎来到新娘家。来时,用马或者是骆驼驮上礼物,其中要带一只羊,杀后去头、去五脏,但不剥皮,羊身上的毛全部用火燎干净。这种羊柯尔克孜语称“库依喀阔依”。另外还要赶一些牲畜和带些其他礼品。新郎和男方的客人到达女方家附近后,新郎的父母和部分客人先进女方父母家里。男方迎亲的队伍到来之后,新娘的嫂子和姐姐要把客人挡在门口,并逐样检查男方带来的彩礼,虽然彩礼是双方早已协商好的,但女方还是要进行一番“刁难”,对新郎进行考验。新郎早有准备,经过一番风趣幽默的“舌战”之后,气氛显得更加热烈。这时女方家会接受彩礼,并对客人进行安顿和招待。新郎和伴郎不进新娘的父母家,而是进新娘的嫂子家,嫂子要出来迎接并待客。女方主人招待男方来客之后,要举行一种“恰西洛恰西德”的仪式。这种仪式的内容是把“包尔萨克”、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等食品用口袋装起来,但不系口,然后用木杆顶到毡房的天窗上,使其自然散开,食品落地,让小孩子抢着吃,这种仪式表示婚礼正式开始。这时,女方家要杀羊、宰畜,款待来客,另一方面为第二天的待客作准备。

第二天,婚礼进入高潮,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来庆贺,来宾特别多。在出嫁的早上,在女方家还要举行一种“约甫开恰吾”的仪式。举行仪式时在毡房外宰杀一只小山羊,将小山羊的肺取出来,从中间切成两半,分别由伴郎、伴娘交给新郎和新娘,新郎和新娘拿上羊肺后,要迅速地往毡房里跑,谁先跑到毡房里,谁就会掌握家庭的大权,同时,这个仪式也有辟邪的意思。这天要举行柯尔克孜族传统的娱乐活动,如赛马、叼羊、马背上的角力、追姑娘、摔跤等活动,并为优胜者颁发奖品。这天,男女双方的父母还要相互赠送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