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到美国上大学:常春藤布朗小子姜晓航
24931700000038

第38章 进军常春藤(4)

又比如他们让自己彻底屈服于自己的male sexuality(男性欲望),宁愿被漂亮的女人踩在脚下,他们seek pleaure from suffering from rejection(从被异性抛弃中追求怀恋)。心因为爱慕在绞,心在燃烧,因为只有最真挚的东西才会有这种感觉,因此是非常sensational(感觉上的)美。

与之相关的,颓废主义艺术中还有一个相当诱人的主题:Femme Fatale,a female figure who is powerful,mysterious,beautiful with a hint of danger(妖女,就是一个对男人非常有权力、让人猜不透的美女,美丽至极中带有一丝危险)圣经里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甚至文艺复兴油画里的蒙娜丽莎都是非常典型Femme Fatale的形象。而Femme Fatale更是我们现代男女关系中一个永恒的形象,比如好莱坞很多影片中一些dangerously sexy(极有性诱惑力)女主角都是以Femme Fatale的内涵来塑造刻画的。我们当下社会中很多女明星、模特更是不折不扣的“Femme Fatale”。“Femme Fatale”给男人带来丰富而炽烈的感受,像从风光无限的悬崖摔下来般的sensation(感官刺激)。

虽然颓废主义这种神经兮兮让人感觉有点儿敬而远之,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造诣还是受到许多人肯定的,它做为一种艺术的裂变,直接衍生了我们当今很多艺术学派,比如“Symbolism”(象征主义),“Modernism”(现代主义)等等。

现在大家都比较喜欢模仿西方的文化和娱乐。但问题是,我们都还没搞清楚西方过来的这些是什么东西、他们从何而来就全部吃进胃里,今后很有可能会“消化不良”。所以我想尝试着追溯西方近代文化娱乐的根源——这也是我为什么先扯些形而上学的东西的原因。

我强烈感觉颓废主义引发的艺术思想对后来整个20世纪的西方娱乐、文化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这些高端文艺思想上的演化,那些站在文化娱乐产业链的最上游终端的内容和观念制造者们,正是他们最终推波助澜,孕育出主流西方文化形态,包括媒体、娱乐和思想潮流。二战前美国在中产阶级中产生的“party culture”(派对文化)和“it girl”(物质女孩),美国七十年代的嘻皮士,以及今天我们中国人接触到西方的性开放、好莱坞大片、应接不暇的西方电视秀(比如***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Desperate Housewife(绝望主妇))、时尚潮流界(比如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的奢侈品,Victoria's Secret(维多利亚秘密)的珍珠内衣秀)等种种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感官刺激,它们追求的都是sensationalism(感性),他们的骨子里都流淌着19世纪初那场唯美主义及颓废主义的血液。

而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里追求的是意境美,精神上抒发出来的快乐,而不是感官上的sensationalism。

中西文化里对幽默的体现形式也能看出上述文化理念的差异。

外国的humor一定是你讲的某件真事本身好玩,能在感官上刺激你的“笑”神经。比如国外杂志上这么一句话,”Hillary,upon becoming president,will move swiftly to contain her husband in every respect,forcing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she's not just wearing the pantsuit but wearing the pants.”(希拉里,一旦成为总统,会马上在每件事上控制她的丈夫,并强硬地让世界明白她不只穿女式西装,而且能穿男士西裤。)

再举个例子,《史密斯夫妇》里Brad Pitt和Angelina Jolie两个超级大明星,在电影里扮演一对夫妇,互相拿着火箭筒、沙枪在自己别墅里自相残杀。打累了,互相调侃了几句,突然又旧情复发,又亲又吻。

西方式的幽默追求的是情节性、戏剧性、夸张性和感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西方人外向,喜欢挤眉弄眼、尖叫拥抱,生活中喜欢用表演展现幽默,容易进入一个感情色彩浓重的角色。为什么我们常常能一眼就看出来在国外长大的华裔小孩,虽然他们的长相和中国本土小孩差不多,但他们脸上的表情就很不一样。这些样子我们中国人想学都不一定能学得到。外国人夸张起来可以很自然,但是如果我们中国人要模仿起来即使很用心但也会显得很别扭。

相比之下,你会发现中国文化里的幽默效果常常是通过操作语言文字达到的。大家通过汉字字面上巧妙的拼凑、嫁接、关联、引申、谐音、暗示等,在思想层面上不由地被逗开心。就连“幽默”这两个字也提示,愉悦来自于“幽”和“默”,不来自于表面喧哗和大张其鼓。举个例子,比如电影《非诚勿扰》一段:

“你觉得我是一支怎样的股票呢?”

“就你这年龄、长相,应该算是跌破发行价的那种。”

“像我这种低价抄底收进来的,你是准备长期持有呢?还是短线玩玩?”

“短线玩玩?你有那爆发力吗?只能长线拿着有当没有了呗。”

又比如微软曾经在大街上有一组很有意思的广告。就是在一个词组中调了一下字的顺序:“赞不决口,决口不赞”“人气好,好气人”“涨停,停涨”,就形成对比非常鲜明的幽默效果。

而对于《非诚勿扰》这么好的一部幽默电影,换成西方评论员却说,“太慢啦,这么看来看去就是一个男人去不同的地方跟不同的女人坐下来聊天”,一聊起来5分钟还是固定呆在一个场景。而且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根本达不到外国人喜欢的那种感官上受到雷倒、哄堂爆笑的效果。国内的电影、电视剧跟国外的比较之下,有一个比较显著也很有意思的不同:外国片屏幕画面切换非常活跃频繁,而我们的摄制镜头常常是静止的,可以长时间固定在那儿拍演员讲话。比如当年《色戒》在华人圈热播的时候,纽约时报评论员甚至评论“这电影快让人咽气了”。说明我们的电影、电视常常靠的就是我们中国人语言和文字的魅力。

我想通过这些对比会反衬出东方文化的价值:虽然有些框架和规则,有些保守及含蓄,但至少我们不会迷失自己,始终知道我们的位置在哪里。我们一旦了解了西方文化的思想根源,就不会只要是从西方进来都去崇拜和研究。要知道西方文化里有很多是无理性的。西方前沿文化创造者和内容制造者自己都被搞得一头雾水,自己都spiritually confused,lack of health and balance(精神迷茫,缺少健康和平衡),而且自己想搞清楚它都太痛苦了,就任其发展,大众呢,也都跟着浑水摸鱼。要知道正是这些糊里糊涂的东西在冲击着我们的传统东方文化。其实西方文化就是那么一回事,找到它的源头了,就觉得它的力量没有其貌似我们定义的“文化帝国殖民主义”这么大,我们心里坚定我们东方人自己的定位,就能站稳我们自己的文化脚跟。当然我们没有必要总结到底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先进崇高。各自有各自的风格,多元化才构成我们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