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体系:回忆——意念练习——趁热打铁,从三个步骤帮助你强化和打造语言输出。
(1)花时间回忆
在美国上高中时,我常常反思这么一个问题:每节课老师讲英语时我都认真听,也都听得懂,有时候嘴巴里甚至还跟着念。可最后轮到我自己张口说英语却不知为什么一点儿也没进步。我体会到:其实,对于容易听懂的英语,我们大脑的记忆系统经常无意识把它过滤掉了,不会再怎么留意。加上外国人说英语时又不会只讲一句话,速度又快。这样不断新进来的英语马上就把你刚刚想记住的给覆盖掉了。如果真叫我们重复一遍自己听了什么,恐怕几乎没有人能把当场听过的外国人说的英语重复出来。
实际上这也与我们在国内学英语养成的一个习惯有关。大家在学校朗读或者背诵英语时,脑子其实是一片白纸,念出来的英语是什么意思都不会过脑过心,大部分时间只是在练习单词发音而已。你想想,我们在国内背英语整篇的文章都背下来了,可为什么在英语会话时连一些很起码的都很难讲得出口呢?其实大家在背的时候只觉得朗朗上口,但每句话念出口的那一刻脑子里并没有留意那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
不过,对大脑这种本能的“见异思迁”,人类还是有能力去干涉的。那就是回忆。回忆是非常有力量的,不论学什么东西,在你脑子里过了第二遍与只读一遍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人年龄大了,大脑不断发展成熟的是思维和推理能力,为什么成人不容易学英语,不是因为我们变笨了,而是我们太聪明了,脑子思维的结构变化了,变得更注意逻辑和经验而不太适应回忆了。
讲讲具体的操作。回忆英语,也要有技巧地去回忆。我自己归纳了一套“回忆系统”。
要提高回忆的效果,要把需记忆的知识点先弄清。回忆的成功与否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你前面做的准备。在学英语时,我们听到外国人说英语,常常都是当场感觉很兴奋,感觉从他们嘴里讲出来有那么多好句子值得去学习,可是等回家以后,再去回忆那些好句子,恐怕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我听到感兴趣的口语句式,马上就集中注意力在脑子里过几遍,把它认认真真记一下。
我也设计了一些技巧帮助自己提高瞬间记忆的效果。我听外国人讲话时脑子里在做三样事:一,听。二,默念。从他的话中捕捉到的自己认为值得学的表意短语。三,想象自己把这些英语表意短语说出来。后面两点是瞬间回忆,瞬时巩固,能推进你将听到的英语马上转化成自己的口语应用。学英语每时每刻要把自己的改变放在中心,不要一直处在接受外界英语信息轰炸的位置上。如果不从自身实际吸收多少出发,你自己马上会被铺天盖地的英语淹没,失去学习的方向感。饭要一口一口吃,学习英语口语也需要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我情愿听别人一段对话只记住他的一句话,但绝不愿听了一段话什么都没印象。很多人认为在美国纯英语的语境中,英语自然而然就会进步。我现在以自身的经验来告诉大家,这一说法是很理想化的。在纯英语的语境中,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每天清点自己的进步,得到的只是听觉疲劳。
每天听到的英语不下上千句,如何从中提取?如何让自己保持进度但又不盲目地什么都往脑子里塞?最重要的是把外国人每句话中可重复性的句子主干挑出来。听外国人说话时,挑出他们一个句子中那些表达意思的短语,常常就能让你比较容易地抓住这个句子的大概印象。比如我听到“Sooner or later I will go to gym hitting some weight”(迟早,我会去健身房举重)时,我就专门记住“gym hitting some weight”,那些仅仅起结构性辅助的词,而我自己也能说得出来的“Sooner or later I will go to”的部分我就不记了。而且大家特别去留心外国人说出来的话中那些特别有“地道”感觉的表达用语,比如“hit the weight”,这就比说“lift the weight”地道多了,说出来也有种酷酷的感觉。
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进行有机的连接。比如我在想吸收一句话Does that not mean anything to you,huh?(那对你而言,不意味着什么吗?)”的一瞬间,我下意识地要回忆一下前边收集到的一句英语“Sorry about the non-reply cause I'm a phone bum sometimes”(不好意思,没回电话。因为,有时我的电话有些毛病)。人的大脑实际上是很有意思的,有的时候你强迫去记什么东西老就记不住,但无心插柳柳成荫。比如,我把去完夜店的衣服换下来闻到我刚刚买的那款香水的味道,就能回忆起上周我在商场里闻到这股香水的情景,然后就不知不觉地回忆起那个商场里刚开业经营的Brooks Brother。记英语时,就可以应用这种强大的、来自我们人类本能的、自然的联想记忆。我的方法就是,像上面这个例子,我就是将一群表意短语联系起来记忆,打包一个个包裹似的去记忆我所需的信息,这么做不让自己遗漏要记的英语。
回忆是非常厉害的东西。你看完外国的电视以后脑子里理一理它里面的情节,通过情节来联系记忆与那些情节相对应的只言片语。每天回家多回忆今天听到的英语,然后自己口头复述出来。刚开始觉得用英语复述困难,不妨就用中文,总之要养成refresh(回想)自己听到的英语的习惯。尤其是那些你临场没办法接上的老外对话,你回家以后可以回想当时用什么英语能接上去。接下来自己尝试着每天找一些机会将一个外国朋友告诉你的平常事儿以第三人称告诉另外一人。
总之,一天一天是一个个接连不断、慢慢前进的过程。每天需要腾出时间回忆英语不是pointless and meaningless(无意义的),而需要把它看成朝长远目标前进的每天一步的具体执行。
(2)自律自觉地发挥自己的意念力量
英语要说得好、说得地道,在意念上控制自己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监督和督促自己的进步也相当重要。
我们前面讲需要将英语附着在其他东西上进行学习。上历史、人文课的目的就是提高英语,但大家会感觉注意力被这门课的内容分散走了。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往目标前进。对传达过来的信息太关注,对英语本身就忽略了。我感觉多读英语其实并不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在国外上大学,一本本教科书都是超厚的。看书时都是不断地往前翻,其实没有多少时间细细看上面的英语。意思看懂了,但英语没有在脑子里面过一遍。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多数中国学生都只是在快速捕捉信息,并没有接受进来什么英语。大家要经常问自己,阅读完这么多的英语后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英语,究竟能“输出”多少英语?
如果时间充裕,我在阅读英语时会把节奏放慢下来,避免像在读中文时跳读读个大概。在读书看报时,我会想上边的英语自己说出来会是什么样,我心里还会听自己默读。而且我要把我心中的那个声音弄成是外国人的声音。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会根据平时听外国人讲英语进行联想,要是换成一个外国人,读同样的句子,他的速度和语调会怎么样。在看英文时,我喜欢想象有一个外国男士在以他们读英文的频率默读,而不是自己随随便便,爱怎么看书本上的英语就怎么看。对于我来说,读完书本上一段英文,我其实也把它怎么说出来很细致地演习了一遍。
读英语如此,听英语实际也一样。大脑是一个暗箱,学了很多英语后是不能保证大脑总能在合适的时间,按照上下文反应出正确的英语单词,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时又会突然反应出用法很贴切的单词。鉴于大脑记忆的不可控,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听进来的英语在大脑里尽量留下清晰的印象。只要你看过听过的英语,大脑都会产生记忆性的刺激。关键是你如何让刺激深刻,刺激越深你在临场反应出恰当的英语概率就越大。我有个经验:第一遍的记忆往往决定你能不能把从别人口中听到的英语为己所用。那么如何加深对转瞬即逝的一句英语的第一印象?localize your focus on an English pharase before you manage to memorize it(你要集中自己注意力),不管外国人接下来在讲什么,你的记忆不要被那句英语短语之后的内容所分散。想象自己脑子里是一片万里无云的蓝天,蓝天正中写着几行你要记的英语短语。然后在脑子里像我刚才介绍的“意念”方法去默读;如果你更有耐心,再捎带联想一下什么时候可以用它。You should know when to pull yourself out and learn to listen to your internal voice.(你要学会掌握什么时候应该把自己拉出来,去倾听你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后一点,自己当场没能讲出来的英语,在事后需要认真想想该怎么说。自己语法讲不好的句子回头要好好反省。我对自己讲有缺陷的英语印象总是非常深。就像真正下棋的高手,他脑海里最深刻的总是自己下输的棋。每次拼凑出来的英语在结束对话以后都必须有印象,回头再去琢磨。因为这些正是我英语的弱点,最应该想想该怎么讲更好。而且我一旦在听其他外国人讲到跟自己过去想讲但讲不出来意思接近的表达用语,我就会格外留意。我觉得一定要让自己有直接的比较,直接看清楚自己的落后。
还有一种比较方法,你听完别人说一句话,想想同样一句话换成你怎么讲,自己要放在对照的位置上,就会有深刻的体会。能让自己的弱点在对比之下暴露出来就能唤起改变自己的紧迫感。要不,怎么有一句成语叫“相形见绌”呢?
总之,学好英语需要在意念上自觉自律性地执行你的英语学习体系,实实在在地“监督”自己到底掌握住什么。而且只有你一直随时都在学英语,学习口语变成一件无处不在的事情,你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3)积极创造各种机会立即输出
在口语交流中,每遇到自己想学的表意短语,自己就要把握机会,创造上下文,尽快地把它说几遍。大家知道丰田汽车为什么能超越美国通用福特汽车一百年的汽车产业而占居领导地位?就是因为他们在组装汽车时,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会放在仓库。刚刚到货的零部件马上下生产线进行组装,转化效率极其之高。The key is to create zero inventory!(关键就是创造出零库存!)
如今我自己许多朗朗上口的英语表达都是经过如下一个过程得来的。上学的时候,下课路上我从A同学讲话中留意到某些英语,到了食堂碰到B同学马上就说出来。我身边随手带一支笔,随意听到什么怕自己忘记的就记下来,在餐巾纸上、稿纸上都可以。电脑在旁边,就给自己发一个E-mail。后来我干脆随身带个notepad(便条本),听到什么感兴趣的先脑子里留意下来,等身边没人就在notepad上面写下来。后干什么事情手一伸进口袋摸到notepad,就得到了心理暗示,要把进帐的支言片语应用出去。而且,我不会当着别人的面把notepad掏出来重看一遍自己记了什么,而是脑子大致过一遍我自己进来的“货”。自己老看着一句英语念来念去想把它背下来实际上是死读书。念来念去的英文就变成了“课本上的英文”,往往不能成为“生活中的英文”。
每次一个短语片段说过一次,我回头就在notepad上打个勾。我要求自己每天每个短语片段要勾三次。但这三次每次都要有所不同。我会模仿“教”给我这个短语的老外在一模一样的对话情景中说第一遍;自己稍作些改动加点润色说第二遍,自己在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对话情景把这些短语片段放进去再讲第三遍。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你收集了有使用价值的短语片段,却不放进自己的讲话中,这些短语片段就失去了价值。执行力相当重要,每天要求自己用上三个表意短语片段。不一定是你当天记下的那三个表意短语片段,可以是你两天前记的,五天前记的,甚至一周前记的。
每隔两天还会检查一下自己的进度,如果自己说英文脑子里还蹦不出一两个新的短语片段,我就要想自己是不是偷懒了。我们刚刚开始讲英语时,几个短语片段会变成口头禅,老在那儿使用。要推动自己周期性地“replenish your spoken vocabulary stock”(更换你的口语短语库存)。
一开始可能觉得自己整天为了应用这些只言片语的表达用语而说英语时,会felt I have no life at all(感觉生活很机械)。可咱们得立足事实,如果刚开始没有这样一个背后稳定而积极推进的过程,你一开始就冲进去和外国人聊,会碰一鼻子灰的。所以我就从让他们接受我开始,给外国同学一个印象:你在以他们的习惯方式说英文,这对你后续“融入”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