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明明是社会性功能的产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汉语的记号,需要载负着民族的心理、文化,但其“生物性”功能始终没有“废退”反在“用进”中日益频繁地参与远为复杂的社会生活,生命式地型范着汉人的言行举止,阴功潜在地使汉文化具有了汉字的骨骼血脉、结构造型,也具有了汉字式的丰富表情。汉字,这显显隐隐的汉文化“基因”,充盈澎湃着推移演化华夏历史华夏社会的“生命引力”。
汉字的表现再现,对“存在”、对“情感”,宛如生命秘密的吐露叙说,自发而自然。它以一种非程度性的纯真和精巧,既显现了汉人所实有的情感情绪、目光目力,它透露着汉人不自觉的对事物本质的注意和觉悟,又图画着汉人意识和想像的生命经验和情感体验。可以说,汉字显示的世界,并不是一般的摹写和客观的再现,而是尽人意、达人情的,是以人为本的再现,是快乐戏仿的“写实”。
汉字,果然是人的表现也表现了人。它写着****层与观念层的关系,自觉以直觉的关系,同时,它还写着逼仄与宽厚、孑立与群众、个体性与社会性、多元歧异与整一一致、现象与存在等及其关系,皮里阳秋,好复杂、好深厚!
汉字体物造型的过程性、假定性、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将汉思维汉文化导向字外(也即字内)的深层境界——一种直觉中的思,随时为自身提供反身性的认识环境,达到美的实现。对人对世界来说,这是一种何等朴拙、何等狡狯、何等原始、何等智慧的手段啊!
大片驳色出入于汉字“天窗”。契入神秘的自然,令你“观感”骚动。依着字纹,“倾听”雨滴芭蕉的平凡平常,以及“我魂之魂”的呼唤。“我觉”无形地自行劳作,有迹可求地给出了大量汉字的“自知觉”。
你看看,汉字的“第三只眼”多厉害,它很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睡梦中也在不忘的“念念”。可以说,不止象形字、会意字,汉字个个都是这样“念念”集中的产物。“注意”使汉字不被离离蔓草湮没,在世界喧腾汹涌的杂乱繁复中,它抬得起头,尤其是那捕捉神秘的第三只眼。
古往今来,谁人不想能“砸开”那“第三只眼”,将注意投向元历史元叙述,看个究竟!也就是说,我们在认识正在发生的事时,能同时回忆并再次体验过去的经验,则我们的心灵就能沟通过去现在未来,而不受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时间的制约,继而作出预知。
人们想要听见的是这样一种真理,这种真理不是束缚限制而是开拓扩展,不是隐蔽遮掩而是启发照亮他们的心灵;这种真理不是像水一样不留痕迹地从我们身边流过,而是一直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之中。这种渴望和寻找,往往可能把许多人引入歧路。徘徊至当代,才蓦然回首:古老的汉字,竟是“我们”想有的第三只眼呢!
汉字不以物为思维中心,而是以人为思维中心,以探寻人生奥秘为目的。当然,是汉字式的。它作为“第三只眼”,虚者实之,实者虚之,逻辑是开放的。它不以矛盾为意,随着模糊变化,更随其变通,一切“运用之妙存在一心”,人亦在其中。此即宇宙进程。
现象学告诉我们:通过内向的直观,活生生地进入统一的精神生活,我们就能感受到正运行着的动机,并从中“理解”现在说到的精神结构的本质与发展,而且这种理解是在精神结构对精神激发起来的统一体与发展的依附关系中获得的。
汉字惯于“惊异”和“倾听”。阴晴圆缺,附属于它的视觉听觉。甲骨文“虹”字,阳光云水化合的天象,被汉字看作生灵活现的天兽神龙,它渴了,乘雨水沛然急忙把硕大的头颅双双弯向大地汲饮。好一个写字人自我意识的“着陆”!落木新草,虫吟鸟叽,平常事物都有引起汉字对它们神圣礼拜的可能,引发汉字的感觉。风中小草,参差披拂,欣然写下“草”字,写出其摇曳舞姿,好像人手轻摆。
汉字里的智慧
苏珊·朗格一再强调:“感觉能力就是生命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命本身就是感觉能力。”这话用来说汉字是再妙不过了。汉字的生命力表现在它整个体系与周围世界与古往今来发生碰触并传感,而它所潜构的汉文化原型,本身也就是汉字有机体内部的生命感觉形式。
如果抛掉所谓“文明”、“进步”的虚拟目光去重新看所谓的原始人,就会发现,他们对世界的反映不是幼稚无知的、野蛮的,而是本能的、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初民生来就有“诗性的智慧”。
汉字颇富“闲庭信步”的雍容华贵和“乘物以游心”的精神自由,一颗“童心”,真朴自足,自信之极。
汉字仰星月俯鱼虫,随体佶曲,自由自在。西哲曰:“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但汉字明明也被一个框子止住伸展,守着方正之限定,但它的游戏却没有终结。汉字方方正正的面孔,罩不住它的游戏之心,玩笑着说真理或板着脸开玩笑皆不妨。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汉字式的生命欲求是内在的,在生命根基上的。
汉字那浑成的生命艺术直觉,不正随时随地穷根刨底叩问人生么?汉字不正随时随地作着把渺小的自我、把区区的纹线融入博大的宇宙中去的努力么?
杂交,是汉字文化存在的生理要素。来自本真无法选择的杂交,使汉字能“回身看”。和合互渗,双生互补。偏颇的探头探脑也罢,稳妥的固步自封也罢,在没有分裂万物皆备的汉字这里,都是合理的“存在”。
汉字造字本身就是一种复杂多端的观照方式,它面对着宇宙运转、人心流转、时代更迭、社会变动,表现了汉人、汉文化的“看法”。
“杂交”在汉字中触目皆是,表现可谓淋漓尽致、铺天盖地。一曰画法杂糅。二曰视点转移。三曰你我他不分。四曰名与实,名词与动词形容词字形同一。五曰多字合体或“一分为多”。
汉字不仅在经验世界里以人的常速走着,而且在超验世界里也体现了一种非凡的迷狂速度,导引着汉人的诗性思维。汉字能通“三界”,镜像着外在又反观着内在,同时又在“返回”,归入世界宇宙的本真之中去。它体现着寻找——迷失——再寻找的生命过程的生命价值。
海德格尔揭示了人从科学的立场出发对待自然所产生的内在缺陷:当人们把自然及其事物作为“客体”来对待时,所注重的只是一种强制性、榨取性的意义。我们强迫自然提供知识和能量,却没有耐心去倾听自然以及生活,没有去倾听隐蔽于其中的东西的声音,没有为它们提供庇护之所。文明沾沾自喜的可悲就在于它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健康已面临惨凄:越科学越不科学。
拥有本身也会带来“失落”。现代西方人开始面对这个事实。文明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即对人自身最基本生存状态的遗忘。人们越来越文明科学,却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的“本真”是什么。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汉字,这一天地的精品,不仅为汉文化立心,为汉人生活立命,还为世界留下反省自身和观照宇宙的榜样。
人类注定要去认识世界并以之为“幸福”。关键是怎样认识?能认识什么?
张力,伴随着所有生命的事物。汉字也不例外。正由于它强调并极妙地利用了张力,还更加命脉宏盛,青春永驻。黎雄才的十六字诀:“百无禁忌,适可而止,随遇而安,运行不息。”真好像是说汉字。
当人类在近现代陷入了“科学拜物教”的囚囿困扰中,把虚的世界、三维四维的“常规”世界错当成实的世界真的世界而坚信不疑,让自己的精神拘泥于自己创造出来的秩序而放弃了最值得宝贵的自由,失去得何其轻易何其无所谓!这时,汉字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黯昧中一束星光,汉字承担起暴露人类的自囚式的精神迷茫,呼唤招引着他们重归于创造,走上“回家”之路的历史使命来,这其中也包含着对自身失去部分的创造性的反拨。
曾经,人们以为,西方先进,是西方人正确理解了自然和社会,与此相关的西方人的理论框架、思维方式、概念系统也是正确的,且还可运用于东方,使之也正确。但是,现当代很多有识之士(其中不乏西方人)慢慢发现,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自然和社会。
于是对既成的过去有了许多许多的问题。
于是,对西方对东方的“差异”开始了新的考量。
汉学者说,汉文化心理结构是一个以阴阳交感五行周复为基本思维框架、天人合一又以人为中心的宇宙秩序动态平衡图式。与汉文字参照,可以一下读出二者间天然的同构,有着内在协调精神。
事隔悠长岁月,地跨若干邦域,古汉字与书法与现代画,仓颉与米芾与毕加索,携手交流,所汇成的宇宙奇观,却是早已经汉字所发布了的。可徵汉字是何等样的杰作。
汉字的发生变成原初人类众多“努力”中的一种,旨在把单纯印象的含孕天人的世界“变形”为一个外在明晰的精神表达的世界。这“行动”是诗意的、感性的、并且更是神秘的。
汉字图纹表现的曲线、节奏、比例并不“真”是人为苦心孤诣的结果。“月晕有风,础润知雨”,汉字一切外在形式不过是外在的人对宇宙的理解和解说。人并不是纯理性的,更多的是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动物。原始人类感觉着原生环境的气息,作出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呼应。这时,对近代科学理性而言,他们充满了“偏见、感性、癖好和行为不定”。汉字初文不是有相当部分的大小不定、反侧如一、任情任心么。
生命神秘奇怪,其组合也往复万千。基因工程已拿下了牛肉西红柿、玉米水稻的杂交新品种,这是人工。自然的遗传变异,生物史上的小的变大,大的变小,新进废亡,从未有片刻之止。汉字如此雷同。生命亦平平常常,随时随处发生,即使“白日不到处,青春也自来”。如苔花如小草,在有心人眼中活脱脱成了不寻常的灵物,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汉字里的文化
文化本是人类存在困惑奋斗的“手稿”和“影像”。汉字对汉文化的重要在于,它决定了汉文化“手稿”的“记录”方式,决定了汉文化“影像”的方圆畸斜和绿丹蓝三色的配比。
汉字留给后来人的,精要处并不是语言的符号,而是一个内在结构着汉文化的动态“空筐”,其框框架架类似于舞台表现的形式,也适宜于舞台表演。这样的空筐,在“每人的悟性之中”。
戏剧《水漫金山》用绿色旗象征碧波,旗儿飘舞如大水漫漫,又有会意手法。用人感情来表达水的感情,汹涌激荡,怒涛裂岸,这和汉字的“形声相合”、“天人感应”的“写法”何其一致。
西方在祭起科学进步的手术刀以后,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割裂的得太多了。现代文化留给人的最大遗产将是“分裂”:感性与理性、本我与超我、生存与尊严、人与世界的极端分裂。西方也早已开始反思东方式的“觉悟”之合情合理,不再以“原始”而哂之。
今天,人类既无法不受节制地征服自然界,也不能对生态的压力毫无顾忌,更无资格把目前的困扰统统转嫁于未来社会——面对尴尬,尴尬的人类终于有了些“觉悟”。
汉字汉文化,贵在有诗性。黄子云说:“诗犹如一太极也,阴阳万物于此生生,变化无穷焉。”钟嵘《诗品》也道:“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汉字的初文显得透彻简洁意义丰饶,富有渗透人心的力量。汉字外观是静态的间接的,有语言符号的功能,是人造作出又用于造作的工具。但它在一个一个的描形中,多依物取神,给出形象化的意境,仿佛强烈感觉中的生命,它不在乎“做功”而在乎动态的“涵化”自然与人。因而,它更是能指的、直接的、象征的、动态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象征,而且是人与社会历史的象征。汉字“动画”出了汉文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更生活在一个文学的海洋里。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何其浩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之汪洋。可怜的是我们淹没于其中而不自觉,弃之如敝屣。一个个的文字面黄肌瘦,如同大烟鬼。一篇篇文章骨瘦如柴,如同乞丐。
“历史”越至后端积累的分量越重,内容好好坏坏也更复杂。检讨世界史,那些昨天还不合情理的事物,今天有了反转,今天称颂的,不定明天即遭排斥。“风物长宜放眼量”,关键在一副长时间远视界的“目光”,从各种因因果果看出,“凡存在的”总有一天会合了情合了理。由此可知,历史果然是大结构大气势的。这下,你可以去“看”汉字了。
赵虹指出,近年来,骂汉字的人大行其道,一个最突出的理由是汉字“太繁”。实则不然,以字素而论,英语为26个字母,而汉字按“永字八法”也不过八个,谁繁谁简呢?还有人怀着“拼音是文字发展的最佳最高阶段”的成见,指斥汉字的“形声”之弊。事实上,汉字是另一系统,且世界文字不一定非走拼音之路。维度不同,向度不同,根本就不具可比性。
原始原初不等于蠢笨低级,人们总算有了这样的认识。反反复复中,审视汉字的目光出现了惊喜,出现了“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