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24946300000018

第18章 新闻之路(16)

但是美国没有实行这种体制,在广播出现后几年内,就出现两个民营的大型广播公司,即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43年由于反托拉斯法的限制,NBC出售一个全国广播网,形成第三个大型广播公司,即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出现以后,随即也纳入原有的广播公司业务范围(大广播),广播电视业作为一种产业,同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服务(包括新闻信息,特别是财经新闻)越来越成为支柱产业。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广播电视民营化的呼声渐强。1953年和1961年,英国分别开放电视和广播,允许民营,公营垄断广电的局面被打破。随后,西方其他国家也陆续开放民营广播电视。

大约从80年代起,美国以外的主要西方国家,形成了公营和民营两大广电体系的竞争局面。民营广电公司吸纳大量广告,完全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及后来出现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作为产业经营。面临这种竞争局面,公营的广电公司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产业化。在基本取消收听(收视)费的情况下,经营多种与传播相关的产业;禁止公营广电播出广告的规定有所松动,改为允许有限播出广告;它们与民营广电公司合股开发数字化卫星电视。由于西方国家民营广电公司大多有较强的财力做后盾,其播出的节目质量逐步提高,各国均呈现民营广电在一定程度上压倒公营广电的趋势,迫使公营广电进一步改革。

在无线电视基本上取消了电视机执照费之后,公营电视更要依靠公司的其他经营收入,而民营电视则完全依靠广告,其进一步的发展是有限的。因而另一种关照观众特别需求的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作为产业发展了起来,在80年代以后具有强劲的优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0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崛起的CNN(有线新闻网),现在已有近亿订户。其他较大的跨国卫星电视网也均是民营,例如以香港为中心的“亚洲卫视”(在东南亚和南亚)、南非“多选卫视”(在非洲大陆和欧亚地区)、“墨西哥电视公司”(音译则为“特莱维萨”)的卫视网(在拉美西班牙语国家),都是以产业方式运作,影响力很大且利润丰厚。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产业联姻。作为不同的新闻传播载体,这里不得不分别进行阐述,而实际上纸质媒介与广播载体虽然初期有过矛盾冲突,但是几年内就形成一种联姻关系,许多广播电台的创办者就是报刊。在美国,这种情形从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在战后日本,50年代起,主要的民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是由报刊集团创办的;在西欧,民营广播电视开放以后,报刊业投入资本的也有不少;在澳大利亚,若不是有报刊、广电业相互拥有资本不能超过一定限量的规定,可能广电与印刷媒介的集团联姻更为密切。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起,综合性的媒介集团成为新闻传播产业的主要存在形式,原来的纸质媒介集团大多拥有了一定的广播电视产业,广播电视媒介集团也拥有不少纸质媒介。这里较有代表性的就是70年代合并的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前者是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周刊集团公司,后者是美国著名的电视和电影集团公司。

跨国集团与媒介重组

近年世界新闻传播业的两个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六轮漫长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在以前的物物贸易之外,加上了两大类新型贸易,即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因而关贸总协定也因此转变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两项与前一项的并列,意味着世界市场产业的重大变化,知识经济开始主导市场,精神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化越发显得重要。在这个大背景下,新闻传播的产业化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跨国的综合性媒介集团急遽扩展;二是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酝酿着新的更大规模的重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知识产业越发主导世界市场,新闻传播业作为这类产业中的一类,也开始显现这种趋势。其代表人物是80年代走向世界的澳大利亚传播业主默多克、90年代走向世界的加拿大传播业主布莱克。

默多克80年代末买下本国最大的媒介集团“先驱与时代周刊集团”,不仅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媒介集团老板,而且也是英国、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主要媒介集团老板之一。他的家族掌握着世界第一号大报《泰晤士报》,欧洲发行量居第二位的《太阳报》和影响全欧洲的“空中卫星电视台”,掌握着美国第四大广播电视(电影)公司(FOX)和一些美国相对重要的报刊,控制着亚洲卫视和一些亚洲报刊。

20世纪90年代从加拿大冒出来的布莱克则是一匹黑马。他收购了英国第三大报纸《每日电讯报》、以色列最大的《耶路撒冷邮报》、澳大利亚最大的和历史最悠久的《悉尼先驱晨报》(这几家濒临破产的著名报纸在他的经营下,二三年内均扭亏为盈),并一举买下了加拿大已经历经五代的最大的索瑟姆报团,成为加拿大媒介集团的第一号老板。他还是美国数百家中小报刊的老板(买进卖出这些报刊成为他赚钱的一种基本手段),另外还在各国广电领域有不少投资。对这些跨国的媒介集团老板来说,他们的本分是经营,至于经营新闻传播业,不过是碰巧遇到了这个操作对象。除了他们自身的经营有方外,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则为他们在新闻传播领域谋求最大利润提供了条件。

以1996年美国修订电信法为契机,新闻传播产业本身已经不再作为单独的产业,开始与其他相关产业实行大合并。首先是时代——华纳公司与CNN的合并,新的公司集印刷媒介、无线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为一体,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媒介集团,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其次,迪斯尼娱乐公司兼并ABC,将娱乐业、电影制作业与广播电视业融为一个新的集团,该集团成为美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媒介集团,年收入接近200亿美元。欧洲也在这种大兼并的趋势下,出现物质产品产业兼并传播业或在传播业大量投资的风潮,例如法国最大的电视一台,即是一家工业公司经营的;德国最大的卫视一台,则被一家电器公司接手经营。

2000年,又一轮对传播业的兼并开始了。首先是美国的大型电器公司维阿柯姆兼并CBS,形成美国第四大媒介集团;接着,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月里,美国最大的网络公司之一美国在线,与兼并CNN不久的时代——华纳公司的再合并(合并交易额达1830亿美元),通过了最后一段法律程序合并后的公司称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如今这个世界传播业巨无霸的名称叫“时代华纳”,它将最新的传播技术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平台与传统的印刷媒介、无线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仅耗费了十年左右)集于一身,年收入将超过400亿美元。

难以预测的未来发展。二十一世纪还会不会有单纯的新闻传播产业?会不会各种信息传播融为一体?无论未来的发展在技术上呈现何种趋势,包含新闻传播在内的信息传播,主要将以产业的形式经营,这是无法扭转的。当然,这不会排除各种以非盈利为目的的新闻传播媒介的存在,出于公益、慈善、宗教、教育的媒介依然会有活动的空间,但是它们无法在社会中成为主流媒介。例如在美国这个媒介完全私营的社会里,还有一个大型的民营公共广播公司(PBS),它不以盈利为目的,集合了数百家这类电视台和上千家广播电台。

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产业化进程,19世纪以前呈算术级数增长,而在传播科技突飞猛进的20世纪,则呈几何级数增长,其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对此,用“是”或“否”来简单判断是困难的。

大规模的媒介集团兼并,以及其他产业兼并新闻传播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提高效率,但是这也可能带来传播业的更大规模的垄断。尽管有各种法律的限定,“旨在保证新的媒体集团具有开放、多样和自由的特点”,但是新的更大的集团利益也可能扼杀公众对新闻的接近权和知晓权,以及意见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现在,西方各国的新闻传播业垄断大多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最高,已达到95%以上;其次是加拿大,也有近80%。这些现状令人不安。

西方产业化的过分发展,在全球范围也造成了更大的新闻流通的不平衡。新闻传播如何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将传播业仅仅作为一种产业,这个传播业的两重性问题既然没有在彼此之间取得平衡,那么它在新世纪依然会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网络时代

约公元1950-2000年间,信息产业、电子产业、环保产业、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核能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纷纷出现,传统产业也纷纷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这是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

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大批结构性失业人员,这些人员全部转入服务行业,使服务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新的服务市场在竞争中不断被开发出来,使服务业发生社会化大分工,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出现,形成全新的社会服务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业基本实现了知识化,人类社会随之进入了知识化时代。

这期间企业规模继续扩大,跨国企业大量产生,国家资本主义政策被淘汰,市场竞争从武力竞争转化为技术、知识竞争,市场共享现象出现,利益共享的经济组织大量产生,私人资本实现社会化,世界市场也实现了统一。

20世纪,整个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真正成为一体,步入全球化时代。报纸发展达到顶峰,进入大众报纸时代。广播、电视、互联网先后崛起,对传媒格局形成新的冲击,并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融合成为新的趋势。

1.4.1中国进入网络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一代的媒介正扑面而来,这就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它可同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囊括了传统媒介的一切表现形式,其特点为数字化、全球性、多媒体、实时性、交互式等。

计算机开启数字时代

互联网的成长,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通信技术的突破而实现的。按照凌志军先生在《中国的新革命》一书中的表述,就整个世界来说,早在19世纪初期,一个名叫帕斯卡的法国人创造了它的最初构架,后来又经过莱布尼茨和托马斯大幅度提高机械工艺,使之成为能够使用的计算工具。

但是,这一发明在很长时间里只不过是贵族家中的玩物,并没有投入实际应用,直到出现了能够取代机械装置的电子设施。电子真空管在20世纪初期诞生之后,一群聪明绝顶的年轻人开始考虑如何利用电流的开关特性让计算机更有效地工作。

194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群年轻的电气工程师在战争计划的资助下,耗费40万美元,研制出第一台数字计算机“爱尼亚克”(ENIAC),这个带着几分浪漫神秘气息的名字,其实是“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英文缩写。这个庞然大物有30吨重,占地1800平方英尺,拥有19000只电子管,在175千瓦的巨大电力支持下,每秒能运算5000次,大致相当于今天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万分之一。

二战以后的30年里,计算机用一种缓慢、坚定的步伐前进着,先后历经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每一个历史转折点都是由重大技术发明造成的。1954年诞生的晶体管,是固体物理世界中的全新物质,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一个年轻的固体物理学博士肖克莱,使用一种近似炼丹术的方法发明的;1959年诞生的集成电路,是美国衣阿华州一个传教士的儿子鲍勃·诺伊斯,在一小块硅片上刻蚀出来的;1968年诞生的微处理器,是一个叫费德里戈·费格金的技术天才在一个坩埚旁边发疯似的工作了一个夏天之后完成的。数字时代的大门就是让这几个美国青年打开的——在20世纪剩下的年代里,这些发明成了推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0世纪60年代,当中国陷于**********的热潮中时,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二战后出生的美国新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无比痴迷电子产品,电子工程师也成为最时髦的职业。当时有两本杂志《大众电子学》和《无线电电子技术》,慢慢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那些过去必须学习维修拖拉机的农村孩子,此时涌进城市,研究电灯的自动开关和各种小型电子产品的商业潜力。屏幕、鼠标、存储芯片(RAM)、只读存储器(ROM)、桌面计算器,都是在这个年代出现的。集成电路成为世界电子市场上的新话题,并且迅速侵蚀着晶体管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