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术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人为因素对新闻真实的干扰;照相制版技术的改进,使人们可以在报纸上看到相对以往更真实、更确切的世界,这一切对客观呈现外部世界、提升新闻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从此,人类又多了一种认知、表现、传播事物的方法。
印刷术的变革也是一个重大因素。15世纪中叶,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启了印刷工艺史上崭新的一页。但此后的300多年里,印刷业几乎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落后的手工排版、手摇印刷机效率低、工艺差,极大地制约了出版印刷业的发展。直到18世纪末期以后,蒸汽滚筒印刷机、轮转印刷机、铸版和卷筒纸的印刷机等相继发明,木浆造纸广泛应用,才开始了印刷业新的突破。印刷业因而成为工业革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14年,英国的全国性报纸《泰晤士报》引入了柯尼希发明的蒸汽滚筒印刷机,每小时可印500份4页的报纸,批量印刷的技术得到迅速改良。1868年,《泰晤士报》开始使用卷筒纸的印刷机。到1885年,又在这种“华尔特印刷机”上安装了自动折叠装置,1小时可自动印刷25000份。报纸印刷速度的提高,成本的下降,造纸工艺的不断改进,使报纸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成为了可能。
客观主义的实践
随着启蒙运动对科学和理性的发扬,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普遍交往得以建立,“客观性”作为新闻伦理而被新闻界所遵循。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工会组织不断壮大,工会运动不断发展,民主、公正的观念日渐占据主导地位。大量刊登劳工信息,提倡简明扼要地进行新闻报道的劳工报纸迅速发展起来。如《纽约劳工报》宣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观察周围发生的事件,并以公共新闻记者的身份冷静、不带偏见地发表观点。”
加拿大的《工人智慧报》宣称它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其使命是“传播光明,揭露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换取少数人的富裕的分配不公”。
《加拿大工人改革家》的信念确定为:“我们相信劳工报刊的目标应该是按照事实真相报道,暴露邪说,铲除偏见,揭露谬误,倡导真正的改革,以此帮助劳苦大众取得较他们目前所能享受到的更高的智力、道德、社会发展程度。”
同时,比劳工报纸更为有力地促进新闻客观性发展的是商业报纸。它使报纸在真正意义上开始由表达意见的刊物走向传播新闻的工具和载体。
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英、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大众化、通俗化商业报纸事业的发展大潮。这些商业报纸加强了对新闻客观性的关注,甚至理直气壮地自称是“客观新闻的提供者”,“突出反对政党报刊的陈腐方式及其政治倾向”。这些独立商业报纸,极力提供独立、公正的信息,致力于成为“大众教育者”,以及“公众的论坛”,创造了新闻客观性思想的最初版本。
如罗伯特·哈克特在《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一书中所描述的:
“一种以独立、广泛的态度从理想公民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政治事务的姿态。而这样的理想公民具有以下的特征:谨慎、理智、公正,信奉个人权利、政治民主、市场经济和建立在科学和教育基础之上的社会进步。”
从启蒙运动到劳工报纸、商业报纸的历程,是报纸走上自由道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客观、公正、民主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传播开来,并逐渐形成一股思想潮流。
简而言之,启蒙运动以及劳工报纸、商业报纸的发展催化了客观新闻思潮的形成;启蒙运动的保护天赋人权和公众利益构成新闻客观性的基石;劳工报纸的无党派性、无宗派性的宗旨被看做新闻客观性的原初形式;商业报纸提供独立、公正的信息,被认为开创了新闻客观性的最初版本。
按照这个参照系,中国当前的报纸还处于“党报时代”,真正的“商业报纸”并没有形成。客观主义和事实论的基础和西方报纸的客观新闻思潮有着很大的不同。
19世纪中期,美联社、合众社、国际新闻社等通讯社在美国纷纷崛起。美联社的前身——由6家报纸联合成立的港口新闻联合社的新闻报道原则和理念,具有引领时代的意义。它提倡用客观、中立的态度提供新闻报道的规定,逐渐促成了新闻客观性原则在美国的确立。在信息商品化的过程中,报纸新闻报道的内容中心也由“观点”转向了“事实”。
1860年以后,电报新闻在报道领域中占据牢固地位,迅速、详尽、公开、公正地采集和传播新闻成为美联社的重要目标。美联社也成为最早提出和大力提倡客观性原则的先驱。将事实与意见分开,进行公正、平衡、客观的报道,成为美联社人共同秉持的承诺。客观性原则被奉为圭臬,大力鼓吹。
曾任美联社总经理的韦斯·加拉格尔曾直言:
“批判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人能够做到客观。然而记者职业并不比一名法官或一名医生的职业更容易出错。他可以像法官那样使自己的情感服从于职业的需要,或像治疗病人的医生、代理委托人的律师那样去行事。”(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韦斯·加拉格尔还进一步提出:
“一个客观的新闻工作者,绝不能让自我压倒良心或理智,他应当试图去拨开笼罩在无数问题上的偏见与结党成派之云雾,揭示严峻的现实与理智之帷幕,对当今盛行的崇拜非理性的热潮绝不作出让步。”(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有“美联社之父”之称的斯通,将客观性原则具体化为“5W1H”的导语模式、倒金字塔结构,并成为美联社新闻报道的金科玉律。这种新闻结构形式打破了记叙事件发展的常规,把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在导语中突出最主要的事实,使消息用字十分精练,叙述也往往比较简略。
这一新闻写作标准后来得到世界各国新闻人的认可,成为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写作典范,影响至今。
客观主义的演化
客观新闻思潮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客观新闻思潮发展的早期,朴素的客观职业理念盛行;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纽约时报》的发展带来客观报道的兴盛;20世纪30年代以前,客观主义倾向一度明显;20世纪30年代以后,客观新闻思潮开始了对主观性的吸纳。
19世纪30年代,随着商业化报纸的纷纷创办以及政党报纸的走向没落,报业迎来了两个胜利:新闻对言论的胜利和事实对意见的胜利。这标志着新闻人对新闻、事实与言论、意见的“分离”。而事实上,它们从来都难以真正分开。
“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流,现代意义上反映各阶层社会生活的“新闻”得以独立。客观新闻思潮形成之后,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记者”这一职业身份得以独立,并作为一种比较常态的行业,以采写新闻报道为主业,不再是兼采访新闻报道、印刷报纸、拉广告赞助、编辑版面等工作于一身。记者的待遇和地位都不断提高。新闻正式成为一项职业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记者的职业化,标志着新闻产业的社会分工。这实质是一种“青春期的独立”。它反映了在新闻大众化时代,记者告别“精英”时代,走向“大众”。这代表了特定时代社会整体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确立。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记者重新回归精英化,必将成为新的历史趋势。这一回归的出现,可能要在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时代才能实现。这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19世纪末,作为客观新闻思潮发展的早期,属于朴素的客观职业理念盛行的时期。这一时期,朴素的事实观念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条绝对的信条,也是新闻工作者客观的新闻职业理念的最主要表现。各大报纸纷纷把对事实的强调与遵循作为记者们进行新闻报道的不二法则。
19世纪70年代,还是《纽约论坛报》一名普通记者的张伯斯,在当时的采访主任强迫下,发展出一种“后来很难改善的写作方式——海恩所说的杂货账单写作法”,要求“事实、事实,除了事实,什么都不要”。
而当时在《晚邮报》当记者的史戴芬回忆这种严苛的戒条时做了这样的描述:“记者只能像个机器般报道事件,不能有偏见、色彩,甚至自己的风格。报道中如展现了一点点记者自己的幽默或个性,便会遭到压抑或斥骂。”
当时的记者们,必须按事情的原样如实报道,像机器,不允许有偏见,不允许有润饰,不允许有风格,千篇一律。
《芝加哥地球报》的总编辑麦斯威尔对下属强调:
“新闻的导言一定要包含谁、何事、因何、何时与何地五个要素。”
《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世界报》等报社的墙上还贴着类似这样的标语:
“精确!精确!精确!”
“谁?何事?何地?何时?因何?”
“事实——生动——事实!”
这一切代表着当时新闻写作的基本格式。
19世纪末期,新闻工作者被要求无条件地遵循这样的戒律:只讲事实,拒绝任何评论的语言,排斥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叙述个性。在新闻报道中,事实就是新闻工作者们的道德皈依,他们只需“像镜子般反映现实”,“不加一己之解释”,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事实就可以了。
新闻工作者在社会或报纸等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普遍养成了只呈现事实的报道风格。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曾任《纽约论坛报》记者的李斯,在遭到报社批评其风格“完全像评论,而且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曾这样抱怨道:
“这代表我只能写他们认为是新闻事实的东西,而不是我想的。不管这种要求是好是坏,我只能按照这种方式写作,而不是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天知道,我永远不想成为一个总编辑,我宁可做一个记者,因为记者只要应付‘事实’,而总编辑却要说谎。”(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但是,这样的声音,在当时是无奈而苍白的。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伴随着报纸商业化的深入发展,大众化报纸的涌现与竞争,《纽约时报》兴盛起来。它在客观报道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标志着客观报道的兴起,也促进了客观报道的普及。
1860年,《纽约时报》声言要致力于发掘事实,使所有党派的人都依靠他们的报道,并首次提出与众不同的“以事实取代说故事”的方针,并逐渐取得报业的领军地位,走上追求客观报道的历程。
客观报道的兴起,成为继朴素的客观职业理念之后,客观新闻思潮发展的又一突出表现。客观报道,实际上是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和一种报道形式。
对于客观报道,我国《新闻学大辞典》作出了如下阐释:
(1)运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表达意见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西方新闻界最早提出并运用,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客观报道并非无倾向性,不可把它同客观主义报道混淆起来。
(2)尊重客观实际,经过充分调查如实反映事实真相的一种报道,同“倾向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意见报道”相区别。
学者博耶在访问了50家报社后归纳出六项客观报道的要素,这六项要素得到了大多数新闻界人士的认同。
1.平衡与公正地呈现一个议题中各方面的看法;
2.正确与真实的报道;
3.呈现所有主要的相关要点;
4.将事实与意见分开,但是将意见视为相关;
5.将记者本身的态度、意见或涉入的影响减至最低;
6.避免偏颇、怨恨以及任何迂回的言论。
客观报道的兴起与普及,使新闻报道成为单纯的纪事,意见与新闻得以明确分开。在大部分美国报纸中,意见仅在社论版表示。
后来,客观报道理论也被称为美国新闻工作者职业上的骄傲,他们认为报道“当日的事实”是他们唯一的职责。
这一理论在美、英等国广泛地被称赞为20世纪前期对新闻学的独特贡献。
客观主义的挑战
纵观西方客观新闻思潮的发展史,对于新闻客观性的追求,大多是合乎理性、合乎实际的,新闻工作者或学界学者们大多是沿着历史的滚滚车轮,本着客观的态度,从事实出发,来追求和接近真相。
但是,在西方新闻界人士对新闻客观性探索的路上,由于客观报道所要求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尊重事实的做法、不受某一政党或财团操控的思想等,后来被学界推向极致,出现了鼓吹超阶级、超党派的客观主义倾向。
童兵先生在《比较新闻传播学》一书中,曾对客观主义做了如下阐述:
客观主义又称“自然主义”,即“纯客观”。它的特征是不分主次、不分本质和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关的现实例子加以罗列,类似西方所谓的“有闻必录”。在客观主义者眼中,立场、党派和客观是绝对对立的,但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这是无法实现的。(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客观主义新闻思潮,正如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所说:
“人们想要报道什么事情,这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智力的介入,因而也就必然包含个人的系数在内。报道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他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不仅表现在他自身的参与上,尤其是表现在他对现实事物的连续性的剪裁上和他所采用的形式上。”(吴高福著《西方新闻思潮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