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24949400000024

第24章 在挖潜、革新、改造中前进(1)

段振廷

独山子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从1955年进疆时到独山子,1981年底离开,整整在这里工作、生活了26个春秋。在人生的旅途上能有几个26年啊!因此,我对独山子炼油厂的每一套装置、每一台设备,甚至一草一木,都倍感亲切。特别是对一起战斗了多年的独山子人,更是念念不忘,战友情长。

五十年代后期是独山子炼油厂的第一个发展阶段。1955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紧接着便开始了大开发。那时全国的主要油田除玉门、延长、独山子外,就是克拉玛依。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的支援下,加速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上升很快。当时,除用车向兰州拉运原油外,石油部决定从1957年开始对独山子炼油厂进行扩建。到1959年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第一期、第二期扩建计划。其主要项目有常压、热裂化、釜式焦化、氧化沥青等装置以及热电站前三台机组、储油罐等系统配套工程。当时矿区党委组织了扩建指挥部,王瑞龙同志任指挥,胡涵秋同志主要抓炼油生产。指挥部工作人员有陈学海、杨仲起、王德成等同志。当时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大家昼夜奋战,就连机关干部也经常在夜里和星期日(那时实际上星期日不休息)组织到工地会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第一期工程陆续完工后投产了。就那样干,还是赶不上原油产量增长的需要。我记得后成品罐区一个5000方油罐,刚建成试水合格,就马上要进油,因为其他成品油罐已经装满,眼看就要影响炼油生产,但要把5000方水放完,需要十几个小时。当时的矿区党委书记、矿务局局长许士杰让我和杨仲起及施工的石油部第二工程公司的一个技术员当晚想办法,用最快速度把水放完装油。我们到现场,想了一个冒失的办法,把人孔卸开放水。谁知人孔盖螺丝刚卸了一半,水就像决了堤一样倾泻而出,人也没有办法靠拢了,只好任其流淌。一个多小时5000方水就流完了,上好人孔就开始进油。生产没受到影响,可人孔下面却冲了一个大坑,第二天才把坑填好。

第一、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后,一次加工能力增大,但二次加工能力跟不上,大量的渣油只好放入土油池。石油部又决定从1960年初开始搞第三期扩建。主要工程是建一套减压蒸馏装置、一套糠醛精制、一套白土精制、一套釜式焦化及相应的油罐等系统工程。

从1963年开始,克拉玛依低凝原油分输分炼,独山子炼油厂相继建成糠醛精制和白土补充精制等润滑油加工装置,由燃料型转变成燃料——润滑油型炼厂,不仅生产的品种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也有显著提高。可第三期扩建时,正值我国遭受************期间。一方面国家急需石油,克拉玛依油田上产很快,炼油厂超负荷运行;另一方面国家生产、生活物资都很紧张,当时扩建只得因陋就简。加上装置不配套,新工人成倍增加,大多数是1959~1960年的转业军人,操作不熟练,生产经常出问题。厂里所有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12个小时跟班操作,他们吃在车间,睡在车间,每天最多休息五六个小时。1961年,我担任炼油厂生产技术科长兼调度长。每天夜里12点钟炼厂拉了上夜班的汽笛以后,胡涵秋、潘文瀚、兰田方以及我和袁名遂等同志才从车间出来,到老炼油厂办公室开碰头会,研究生产、工作方面的问题,一直到凌晨二三点钟才能休息一会儿。第二天照样到现场面对面地组织生产,解决问题。当时的粮食和副食品很缺,经常吃不饱肚子,但大家的干劲仍然很大,精神实在感人。

1962年,独山子炼油厂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进入调整时期。首先对炼厂装置、流程进行了调整,拆除了为加大处理量增加的一些临时管线和因陋就简建成的小装置。同时按设计要求调整了工艺流程,对装置、设备进行了大修。狠抓了产品质量,按标准组织生产,每个工艺装置都制定了工艺卡片,严格按卡片进行操作。强化了厂里和车间的生产调度,厂里安装了一台50门调度电话交换机,各车间都安装了专用调度电话,形成了调度通信网。厂里总调度室配备了值班主任,由莫德本、沈培铨、张载欣担任值班主任。每班再配两个调度员,我担任总调度长,龙守信担任副调度长。都是三个班倒,没有副班,也没有休息日。到1961年下半年,才改成四班倒。当时的值班主任是陈志辉、摆胜祖、****祥、马云。这时全厂的生产已经建立起了正常的秩序。同时,开始学大庆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严、细、准、狠、快的工作作风。机关树立“三个面向、五到现场”的服务宗旨。“大庆经验”、“大庆精神”开始在独山子开花结果。

这期间由于原油东运,炼厂虽然降低了原油加工量,但把放到油池的渣油加炼,经济效益反而提高了。厂里组建了科研室,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艰难攻关,试制出一大批新产品。其中45号变压器油、1号、2号环烷酸铜等产品接近和达到了国际先进标准。当时的生活供应相当紧张,每天都吃包谷面窝窝头,食油极少,蔬菜和其他副食品也很紧缺,过年过节才能吃到一点肉。营养还是跟不上,一些同志得了浮肿病,我也得了轻度浮肿病,但那时同志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干劲很大。矿区党委号召劳逸结合,晚上不准加班,作为一条规定,并在夜里派人到办公室和车间去检查。但许多同志还是主动到办公室、到车间加班。记得有一个晚上,我们调度室的几个同志在办公室加班,矿区工会主席吴允庚同志带了几个人来检查,我们听到检查组来了,就躲藏起来,检查组一走,又出来接着干。那时候就一个心思扑到工作上。当时的调度室什么都管,值班主任要行使8个小时内厂长的职责。生产方面的事理所当然的是主要工作,其他方面的事也都管。记得一个冬天的星期天,供排水车间一位老工人病危,他想吃点西瓜。事情反映到调度室,时值严冬季节又是星期天,到哪里去找西瓜呢?当时调度室的值班主任就给奎屯打电话,奎屯又把电话转到团场,又转到连队,终于在一个中队的菜窖里找到了西瓜。调度室马上派值班车去拉了一个西瓜送到医院。那个老工人吃上了西瓜很满意,但没过一天就去世了。当时听说这事的人都很受感动,对调度室的工作都很佩服。

炼油厂经过几年调整,各方面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管理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困难时期也基本渡过了,又准备继续发展,继续前进。1965年,胡涵秋同志调到山东胜利炼油厂去了,他的工作交给了我。我虽然感到担子很重,但热情很高。我们一方面组织对炼油厂的工艺进一步调整,采用了一些新技术如浮阀塔盘等,把第二常压装置搬到减压,改建成常减压联合装置,同时筹建把单炉热裂化改成延迟焦化。另一方面组织农副业生产。在农副业上,把原来分散在几个地方的农场撤销,决心把立足点放在矿区,这样既不与农民争地,也方便了职工家属参加农副业生产。于是在戈壁滩开辟了东村、西村两个农副业点(后来西村放弃了)。当时,炼油厂建设和矿区发展呈现出一派繁忙喜人的景象:常减压蒸馏联合装置改建完成,顺利投产;延迟焦化装置正在紧张施工,进展喜人,东村、西村农副业基地会战初战告捷。

从1975年到1981年的7年,是独山子生产大发展、技术大进步、素质大提高的一个新时期。1975年******同志主持******的日常工作,提出了全国各行各业都要整顿,正符合矿区广大职工的心愿。当时,矿区党委提出了整顿思想、整顿作风、整顿岗位责任制、整顿纪律、整顿矿容等一系列的具体任务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