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24949400000027

第27章 独山子,我的第二故乡

胡涵秋

对于每个人来说,对自己出生成长的故乡,有着无限的深情,当人到老年,更觉故乡的可亲。“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大概也是反映着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吧。

独山子称得上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块并不令人起眼的地方,我度过了整整10个春秋。我的青年时期是在革命战争中度过的,我的中年时期大半是在独山子度过的。10年中,我的工作、职务虽然有过变动,但独山子一直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我对独山子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我们全家有着一句发自内心的话,就是独山子好,独山子的人最亲。

独山子地处边疆茫茫戈壁,当年曾是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的地方。解放初期,不少同志就住在这称之谓“小上海”的地窖里,有的职工住在自己用苇把、泥巴、油毡纸盖起来的临时宿舍里。从生产上讲,独山子技术设备条件较差,也是许多人认为最不起眼的地方。在那样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不少同志都把它当成第二故乡?这是一个值得令人寻味、思索的问题。这里13个民族的职工和家属都能和睦相处,情同手足,彼此当成自己的同志和兄弟。我想,假设我们没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远大目标,那么谁也不会有这样纯朴的思想感情。正是为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为了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我们才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我们才有同志、兄弟这种深深的革命情意。

几十年来,独山子的职工和家属,在石油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团结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把独山子炼油厂建设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先进的综合性炼厂,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回顾往昔,我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别人能做到的事独山子人同样能够做到。对缺乏一定条件,难于一时做到的事情,我们独山子人不向国家伸手,依靠全体职工和家属,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自力更生。如延迟焦化、催化裂化、润滑油等装置的建设,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东村农副业基地的建设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如果没有牢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的作风,要在戈壁滩上建成像“东村”这样的农副业基地,那是难以设想的。

可贵的艰苦创业精神是独山子人的光荣传统。在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改革潮流中,我衷心地希望独山子人民继承这一传统,努力学习我们不懂的东西,用改革的精神探索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独山子炼油厂的腾飞,为把独山子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建功立业。

(作者曾任独山子矿务局副局长兼炼油厂厂长、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等职,1965年11月调往山东胜利炼油厂任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