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照民
全国解放后,独山子矿区就列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点。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了共同开发新疆石油资源的协议。同年10月,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公司总经理部就设在独山子。
中苏合营开始,独山子矿区有各族职工260多人。苏方总经理是聂列亭,中方总经理(副职)是阿里木·阿洪,瓦力斯江·吐尔地任商务副总经理。1951年12月,中方又派钱萍接替阿里木·阿洪,任中方总经理。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筹建工作是由黎岚、贾丕谟、唐安禄和苏联专家共同完成的。参加筹建工作的还有中方炼油工程师徐文杰、技术干部高劲夫、章涛、施珂等人,民族干部除阿里木·阿洪、瓦力斯江·吐尔地外,还有瓦力斯·斯迪克、哈比都拉·木哈买迪、色力卡孜、买买提·阿力也夫等同志。我和雷震、刘锡田、陈曼萍、高福永是1951年4月8日同车来到独山子的。1952年5月,中方又派范子久、曹进奎、曹坤才、韩景塔、王辉、石镇西、张家达等同志来独山子做领导工作。
因为是刚开始,困难很多,特别是住房太紧张了。原有的一些老房子,有的已经倒塌,好一些的房子都给苏联专家住了。因为我们几个人是中国政府派来的干部,所以也给我们安排了房子住,但是没有床,每天夜里就睡在地板上。各族职工很多人住在地窝子里,有的住在装机器的大木箱子里,还有一个集体大宿舍,里面住了80多个人。有的一个床铺两个人共用,一个人上白班,一个人上夜班。棉帐篷到了冬天才有十几顶,上面下雪,下边流水。入冬后我走访了大部分职工的住所,看到凡是能住人的地方,包括国民党时期修筑的碉堡里都住着人。最使我难忘的是哈萨克族工人朱马德勒,一家5口人,最小的儿子只有一岁,他们是住在一个大木箱里过的冬天。虽然他们用旧报纸把那个木箱子糊了几层,在零下30℃的冬天是多么难熬呀,我曾多次去问候他们。
凡事开头难,独山子在开发建设的初期,仅在生活上就克服了许多困难。各族职工和干部在一个不分民族的公共食堂里就餐,当时蔬菜极少,天天是土豆骨头汤,偶尔才能从中找到一块肉。我们在生活上虽然很不习惯,但是各族职工在一起同甘共苦,相处得很友好,很和睦,仍然觉得非常愉快。虽然大家语言不通,但都很亲热。每日见面,大家互相问候,道一声“牙克西”、“你好”或“得拉斯啼(俄语:你好)”。
有一天,黎岚和哈比都拉·木哈买迪带我们去参观油田。有40多口油井,都是抗日战争初期钻的,还有十几个木制采油井架,因为战争的原因,大部分的油井都不出油了,只有几口井每天能出几吨油。还有几口浅井是用辘辘和打捞筒往上提油。我和雷震上去试了试,比提水要费力气多了。我们用了20来分钟,才能打捞一次,也不过20多公升油。算了一下,一天最多打捞一吨多油。
我们又到了炼油厂,就在那几口浅井的山坡下,在一个木结构的大房子里,安装着3个炼油锅,一个出汽油,一个出煤油,一个出柴油,渣油放到另一个罐里作燃料。没有仪表,只靠经验生产,当然也谈不上质量标准,这就是独山子那个原始的炼油厂。专家们说,先进的炼油厂都是从这种土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就要建设现代化的炼油厂了,各族职工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抗日战争初期,盛世才和苏联合办,在独山子建了一套管式常压蒸馏装置,后来两家关系破裂,苏联将设备都拆除运走了,仅剩厂房和装置塔的混凝土基础等。这一年的下半年,新炼油厂就是在这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兴建的。这时,姜国清、王国才、戴菊生、李淑贞、冀中奇、袁名遂、向旭、唐炳南等学炼油和基建的大学生来到独山子,他们和苏联专家一起,带领各族职工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套先进的年加工原油能力为7万吨的管式加热炉常压蒸馏装置,还有其他的配套工程。从此,新疆开始生产合乎规格的成品油了。
那时,****新疆分局、新疆省政府、新疆军区的领导同志,对独山子的开发建设都十分重视和关心。王震司令员、包尔汉主席以及王恩茂、赛福鼎·艾则孜、张希钦、张仲瀚、辛兰亭等领导都先后来过独山子视察和指导。炼油厂投产剪彩时,很多领导亲自到会祝贺,分局和省政府曾派省工会高副主席和省劳动局局长张秀桂长期在独山子帮助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师政委胡政同志和****乌苏********谢玉田同志也十分关心独山子的建设。总之,新疆各族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对独山子开发建设给予的支援都是很大的,独山子的建设也鼓舞了新疆各族人民。
我来独山子后,任运输处副处长。那时,钻井工程、炼油厂的建设工程、水电建设工程、房建工程和南山拉木料,都是主要的运输任务。苏联专家很重视职工的考勤,我们运输处职工的平均出勤率都在98%以上。那时还没有实行给加班加点费,大家完成任务都非常自觉,从不计较报酬。公司决定新建一条从西河坝到矿区的输水管线,并决定按苏联伟大导师列宁提倡的搞义务劳动来完成土石方工程任务。管线全长6公里多,全是石头和戈壁土,任务是艰巨的。公司不分职位高低,按单位、人数划分任务。一个星期天的早饭后,各单位的职工陆续来到了工地。我带领运输处的职工也到了指定的地段,开始了紧张的义务劳动。苏联专家沙斯诺夫和安德烈都亲临现场指挥,并参加劳动,结果只用两个义务劳动日就全部完成了这条水管线的修建任务。参加这次义务劳动,使我初次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的劳动气氛。我除了组织工作外,同样也分了两米长的一段,但却挖得很慢。我们的哈萨克族汽车队长赛提卡孜,就组织先完成任务的同志,不分民族、不分单位来帮助年长的和身体弱的同志挖。我分的那一段,有一半是几位少数民族同志替我挖的。
有一次夜里,天很黑,一口井发生了起火事故。各族职工闻讯后,不约而同地奔赴现场,奋力扑救。当我赶到现场时,早已上去了很多人,苏联专家正指挥职工们奋力用沙土和泥浆灭火。我刚要上去,一位认识我的老工人拉住我说:“用不着你上。”大约紧张地战斗了一个来小时,就把大火扑灭了,保住了绝大部分的井场设备。
我在独山子运输处工作期间,除了领导完成运输任务外,还负责管理水电工作。开始时,独山子电站只有3台22马力的单缸柴油发电机,后来又换上了8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到1952年又换成B2-300柴油发电机。那时水站也是22马力的单缸柴油机,带动一台三缸往复泵打水,那条输水管线建成后才换上了大泵。
我在独山子还领导了共青团的工作,并参加和领导了整党建党、“****”、“五反“等项工作,直到1953年3月运输处机关搬到乌鲁木齐办公。
我到石油战线时对工业、技术、经济等知识都是一无所知的,独山子是我学习石油工业的大学校。那时候的工作虽然困难很多,也很辛苦,但我和各族职工一样在工作、生活上,都感到非常愉快,所以,独山子成为我难忘的一个老家。
(作者1951年4月由新疆军区转业至中苏石油公司独山子矿区任运输处副处长,后任新疆石油管理局运输处处长、管理局副局长。后调辽河石油勘探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