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24949400000044

第44章 短暂的岁月难忘的五年

吴华元

我是1955年7月初进疆的,时值盛夏,由乌鲁木齐出发西行,南望天山,时有雪峰崭露,北看戈壁,一片寸草不毛之地。从奎屯垦区向南,就可以远远地看到一片城镇了,这就是独山子矿区。进入矿区,一排排笔直的钻天白杨,一幢幢色彩鲜艳的住房,其间还有不少是两层楼房。在五十年代中期,于戈壁沙滩上见到这样的建筑规模,确实是已使我惊讶和满意了。

独山子的自然条件很好,水质甘洌的奎屯河自天山而下,经矿区西侧而滔滔北去。矿区背依第三纪地层隆起的山丘(“独山子”由此而得名),南则以高耸的天山为屏,冬天的西北风吹到这里,风势自然大减,所以独山子的冬天虽冷而很少遭到风暴的肆虐。

从1956年到1960年秋,我在独山子工作和生活了四年半。在这期间我学到了不少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实际知识。独山子油田规模不大,却是我国解放前大陆上仅有的三个油田之一。

1953年是其产油量的高峰年,占当年全国天燃油产量的23%。可见,在建国初期,独山子曾为祖国的石油工业作出过不小的贡献。

独山子油田虽小,地质景观却很丰富,许多石油地质现象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泥火山”(名为“泥火山”,其实有泥无火),是石油地质独有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内已知油田中大概也只有独山子可以见到。在油田顶部,也是地面的山丘高处,有几处“火山口”,似煮沸的粥锅,气泡在泥浆中冒出翻腾。部分泥浆缓缓溢出,终年不息。间或也有一些油花、油珠随之而出,是为石油勘探中的重要线索——油苗。当初独山子油田的发现,也是凭借于这些可贵的油苗和汽泡。记得五十年代末,有一次我们同事数人沿山腰踏勘这些泥火山的分布和规模,在一个很小的“山口”,一位好奇者探身点火,轰然一声,猝不及防,竟然烧焦了他的眉毛、胡子和部分头发,幸无大伤,虚惊之后,大家哈哈大笑。

独山子的地质构造是一个东西向的狭长背斜,沿轴线有一条较大规模的逆掩断层,当时的主要产油区是背斜东部的断层上盘,其下盘靠近断层面的部份地层倾角很陡,近乎直立。早期在构造西部曾有一口探井钻达下盘的油层,获得较高的产油量。但由于西区地形复杂,钻井很少,产层近乎直立,对比分层均很困难,对该井钻经的地层剖面判断不准,喷油后也不能确定其产自什么层位。当时在中苏石油公司工作的苏方地质家根据地面出露(奎屯河谷切割出的横剖面)的构造形态,判断为钻遇了逆断层下盘的油层。经过1955年以后的新井资料验证,其判断是正确的。其后又在油田东区也钻到了位在断层下盘的油层,产量比较高。

独山子的油层埋藏不深,但是压力不低,特别是含气量高,容易引起喷井。1955年就曾有一口探井钻遇高压水层,井口失控而致井喷,气水柱直冲井架天车以上,声震数里。在此以前,我虽曾在别的探区工作过几年,还不知井喷是怎么回事。初见之下,真不知所措。看到在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钻井队工人一起制伏了井喷,我才算长了点见识。

独山子油层分布变化大,不规则,但主要产油区相对稳定而集中。在1956年以前已经大致“探明”了含油范围,以后又在原产油区以外的构造东端和南翼较低处钻到了分别受小断层和岩性遮挡的新含油区,即所谓找到了不同圈闭类型的含油面积。这在勘探实践上是大胆突破已知含油范围的找油尝试。当时来说,也算是难得的新收获了。

独山子产油量不算高,但是油质很好,凝固点在零下20℃~40℃之间。在当地严寒的冬天竟可流动如常,是十分可贵的低凝轻质油。

独山子油田曾在五十年代度过了她的青春,由于各大新油田的发现,祖国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暂停了对它的进一步开发。但是独山子的油气蕴藏量绝不止已开发的那么一点,在构造西部和断层下盘被逆掩的部分都是大有可为的。我相信并祝愿,在适当的时期,独山子油田将再度焕发青春,重新发出光和热,使独山子炼油厂再次炼到高质量的产自独山子的原油!

(作者曾任独山子矿务局地质科科长、主任地质师,后任华北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