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24949400000063

第63章 留在独山子的名人足迹(1)

王连芳

抗日战争期间,独山子石油矿的开采深为国内外人士所关注,吸引了一些专家名流来此参观考察。翁文灏、孙越崎、黄汲清、杜重远、李烛尘、龚学遂、翁文波、杨钟健、程裕淇、郭可诠等人都在独山子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翁文灏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人,1889年生,1908年考取官费留学生,入比利时洛文大学攻读地质学,1912年获博士学位。1913年回国后被聘为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师、教授;1916年地质调查所成立后任矿产股长,以后又任代理所长、所长,之后又任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会长,是近代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又是我国最早倡导研究石油地质矿产的学者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当时石油工业的决策者和组织者。1948年5~11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1952年后任全国政协委员。1942年7月,翁文灏奉******之命来新疆,疏通盛世才归向国民政府,内容之一就是谋划将由新疆省政府与苏联合作开采的独山子油矿改为由国民政府与苏联合办。为此翁文灏带了甘肃油矿局总经理孙越崎、交通部公路总局局长龚学遂等同行。在乌鲁木齐,翁文灏曾见到前来与盛世才谈判的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狄卡诺索夫,但没有深谈。7月14日到独山子参观,受到中方厂长和苏方总工程师以及各生产部门苏方工程师的欢迎,15日返回乌鲁木齐。据翁文灏的考察,独山子油田地质与原油品质均与甘肃老君庙油田相似,储油地层属第三纪,油层厚约三四米,出油井深自700~1000米,炼厂用管式蒸馏,每日处理原油量可达150吨,汽油收率18%~19%,灯油20%~23%,当时每日实产原油30吨,汽油5.7吨。

1942年10月15日开始的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关于协议合办独山子油矿的谈判,翁文灏始终是谈判的主要成员,在历次会议上都是主要发言人。在第一次会议上,翁文灏以需要对苏方在油矿的机器设备进行估价为名,提出要派技术人员前往独山子与苏方技术人员商洽估价。在得到苏方同意后,由资源委员会派出以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和甘肃油矿局业务处长郭可诠为首的地质和工程两个调查队到独山子实地考察,为以后接办独山子油矿做了准备。

孙越崎

孙越崎(1893~1995),浙江绍兴人,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采矿系,后留学美国,并去英、法、德等国考察煤炭、石油工业,1933年起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1941年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1946年后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煤炭工业部顾问、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在他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期间,曾两次到独山子。

第一次是1942年7月,随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到乌鲁木齐,准备与来新疆的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狄卡诺索夫谈判合作开采独山子油矿的事宜。7月14日随翁文灏到独山子油矿考察,看到独山子油矿钻井还用比较落后的鱼尾(即两刮刀)钻头,生产情况也不甚好,但炼油设备比较先进。

第二次是1944年8月。其时苏方已将独山子油矿的设备拆运一空,国民政府与盛世才商定,由资源委员会出资170万美元买下油井和剩余无法拆除的资产,由甘肃油矿局成立乌苏油矿筹备处接管经营。孙越崎带领筹备处主任李同昭和十余名技术人员携带部分钻井、采油器材前往接收。

到达迪化(乌鲁木齐)后,盛世才派他的参谋长王某接待。其间,王某请孙越崎给省政府职工讲一次话。孙越崎曾听人说,过去独山子油矿出油不多,那是苏联人故意搞的,原因是石油在地下互相连通,独山子出油多了,会影响苏联巴库油田的出油。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对于缺乏石油开采知识的人来说却有一定混淆视听的作用。独山子油矿将由甘肃油矿局经营,与玉门油矿同属一个部门,如果接管以后仍然出油不多,也可能有人怀疑是为了让玉门油矿多出油而故意使独山子油矿少出油,这对筹备处的工作将十分不利。于是在对省政府职员讲话时,孙越崎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讲述了关于开采石油的基本常识。孙越崎说,妇女身上有两只乳房,孩子吃奶时,一只吃空了就要换另一只吃。在人体上两只乳房相距这样近,但乳汁并不相通。石油也是这样,不但距离很远的两个油田不会互相连通,彼此影响产油量;就是在一个油田上,也要钻很多油井来采油,如同小孩吃妈妈两只乳房的乳汁一样。

孙越崎的这一妙喻,引得与会者哄堂大笑,不动声色地使在场的人明白了那种怀疑独山子出油多少与巴库或玉门油矿有关的说法是无稽之谈,避免以后因此使企业和地方产生误会。

8月8日,孙越崎到独山子,15日举行交接仪式,乌苏油矿筹备处成立。然后到伊宁、霍城中苏边境参观后返回迪化。此时,诡谲多变的盛世才已将国民党派驻新疆的党政大员全部逮捕。为避厄运,在好友的劝说下,孙越崎匆匆离疆。

杜重远

杜重远(1899~1943),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吉林怀德人,留学日本学陶瓷,归国后在辽宁、江西兴办陶瓷工业。“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和1938年6月、10月曾三次来新疆考察,著有《盛世才与新新疆》、《三渡天山》等书。应盛世才之邀,1939年2月出任当时新疆唯一的高等学府新疆学院院长,1943年被盛世才杀害于狱中。

1939年7月,杜重远组织新疆学院200多名师生参加“暑期赴伊犁旅行团”,进行抗日宣传和社会调查。在到达乌苏之后,独山子油矿职工闻讯派代表前往邀请,杜重远慨然应允。到独山子的当晚就举行晚会,杜重远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说,赞扬油矿职工为支援抗战生产石油的精神。当演出文艺节目时,突然刮起大风,杜重远和工人、学生一起搬木料加固舞台。演出后,工人们送来开水,杜重远对同志们说:“此地缺水,是从十几公里外的奎屯河拉来的,要节约使用。”为减少油矿的困难,杜重远决定第二天拂晓出发,没有惊动工人。出发前矿区负责人和一些工人还是知道了消息,并自发地赶来,挽留他们吃早饭。杜重远一再感谢工人们的盛情,依依惜别离去。

李烛尘

李烛尘(1882~1968),著名实业家,爱国民主人士。湖南永顺人,土家族,清末秀才,留学日本学习化工,归国后曾任天津永利制碱公司副总经理、久大盐业公司总经理,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代食品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全国工商联副主任、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抗战期间,李烛尘将企业迁到大后方,在四川经营盐碱业。1942年参加西北工业考察团来新疆,12月28日到达独山子。正率队在独山子油矿作调查的甘肃油矿局业务处长郭可诠亲自驾驶汽车到公路边迎接,独山子炼油厂代厂长文自璇热情招待。文自璇系东北人,曾在上海参加抗战。李烛尘对他颇为赏识,认为“以武人而当新兴工业之厂长,实亦难能可贵”。对招待也甚为满意:“午餐完全西式,一切用具当然苏联物品,华丽丰盛。在内地实少此场面。厨夫为俄国华侨,侍者为华侨女子。”第二天由厂长陪同访问了苏方总工程师聂列亭,由聂列亭派人引导,到现场参观,并介绍说:“先看井,井在山谷中,离厂屋约一二里之遥。此外凿井十余口,但成功者仅数口,因当时由俄国运来之凿井机,其能力只能凿到五百公尺,再深不能凿下,故现仅能获得上层较小之油量,其下层大量油田无法掘取。当参观时,亦有一井喷油,但压力甚小,喷出不如玉门之甚。看完井后,再看炼油厂。厂地在总厂之外,其炼油之机件设备较新颖。其炼油之能力,据云每日可达50吨。现原油只能供炼5吨。故该厂亦时开时停。虽此处原油较清,且不含巴拉芬(引者按:paraffin,即石蜡),故原油自山谷中用铁管流来,虽在冬季,亦无冻结堵塞之患。”

李烛尘参观之后,发现油矿虽为新苏合营,但双方在油矿的权力上相差悬殊,便说:“此处油矿开办于民国廿五,传闻当时系与苏联合办。然新疆除具备此天然油矿外,一无钱,二无人,一切一切,均由苏联运来,故内中除新疆之各族工人外,其余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均是苏联人,问技术人员,中国人仅化验室一人而已。近中央拟改归自办,不过这一笔账仅苏联有,将来将听其如何算便如何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