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24950100000034

第34章 我亲历了独山子电信的发展

郑子实

邮电局从字义和性质分为“邮”和“电”两大系统。“邮”的主要任务是将用户交邮的信函、包裹等邮送到全国各地用户手中,同时将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通过航空、火车、汽车、海运等方式邮寄到我局的信函包裹、报纸、杂志等通过内部分拣,再通过邮递员送到千家万户手中。“电”主要包括电报、电话等。

在部队,我是电台报务员,后转业到新疆石油管理局,被分配到野外勘探任报务员。我随井队东勘西探,亲眼目睹了石油工人“头戴银盔走天涯,白云深处把井打”的情景。他们为寻找石油吃大苦、耐大劳,立下了汗马功劳。1961年初,一纸调令将我跨行业调入独山子邮电局,依旧是报务员,不同的是从无线报务员改为有线报务员。

当时全局共有54名员工,用的是苏式莫尔斯发报机,发一张电报需先将汉字译成四码一组的电文,再在纸条上打电码孔送到发报机上传送至乌鲁木齐电信局机房,再转发到全国各地。当收报局收到有规律的波纹字条,再用中文打字机打成四码一组的电文,而后译成汉字装入报封,让送报员送到千家万户。一封电报来去各需三通二序才能完成,对传递速度及质量影响很大。当时电话相当落后,打本地及大城市还可以,内地小县城根本听不清,所以遇到急事只能发特急、加急或普通电报。当时电报量相当大,报务员上班如上战场,从上班一直忙到下班,连上卫生间都要一路小跑。好在那时我们年轻,精力充沛加上革命干劲足,大家从不喊苦喊累。

1968年喜讯传来,我局新装了55型电传机,去报仅需译电,再由电传机四码一组发走;来报也是译电、封报两道工序,加快了电报传递速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极大地减轻了报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1992年电报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电子电传机问世。从此,电报再不需译电,只要在电传机上打上四码一组,荧光屏上便显示汉字(当时还不能直接打出汉字),收报局收到的便是汉字电文,从机器上撕下装入报封让送报员送到用户手中。这次技术革命几乎达到无差错,电报能很快地送到用户手中。这项电报技术仅维持了几年,随着程控电话的开通,群众装机速度迅猛发展,加上大哥大、寻呼机、手机相继问世,电报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已不知电报为何物。

我刚调入邮电局时,电话仅是100门的磁石人工交换机,6个话务员昼夜值班忙得不可开交。1978年,独山子开通了4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虽然免去了人工接续,但通话质量提高得并不多,打往内地县乡镇的电话无法听清。但不管怎样,这也是独山子邮电局由人工电话向自动电话迈出的第一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家庭对安装电话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原有的400门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1990年5月扩容到1000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放完了号。1991年再扩容2000门,仅半年的时间就装完了,还有几千用户申请待装。“人民邮电为人民”,为了落实群众需求,提高电话质量,局领导多方筹集资金,在上级局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1993年从西班牙引进了10000门程控交换机。我们这些搞电话技术的人员分赴全国各地学习。回来后,大家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苦干实干,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从此,我区正式步入了全国程控电话的行列。通话质量没的说,即便是与县以下的乡村通话也依然非常清晰。万门电话仅过了三年多又放完了号,于是在1997年又扩容万门。到2008年,已有两万多门。

没过几年,移动电话、传呼机应运而生。由于先进的技术,通信手段发展,手机互联网用户更是迅猛增长,光纤已经入户,程控电话在很多家庭已可有可无。

电信业务的发展方兴未艾,已经有、还会有更先进的通信工具等待我们去享用。

(郑子实,1935年2月生,山东蓬莱人。1959年转业到新疆石油管理局浅钻大队1440钻井队任报务员,1960年6月调独山子炼油厂仪表车间,1961年2月调独山子邮电局任报务员、班长等职。1996年9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