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年的建设发展,到1954年底,独山子矿区总资产达到了1.3亿元,拥有各类生产设备1016台(套)。全矿房屋建筑总面积13.97万平方米,各类房屋148栋,其中居民住宅93栋。矿区党、政、公、检、法政权机构俱全。社会服务机构和生活设施基本建立,有医院、贸易公司、邮电局、银行、新华书店、小学、托儿所、食堂、洗澡房、洗衣房、缝纫部、汽车站等,并在矿区中心按苏联少年文化宫的风格正在兴建一座集剧场、图书馆、阅览厅、各项文化活动厅室为一体的气势恢宏的石油工人俱乐部。
钻井、采油在矿区的东南部,炼油厂、修理厂在矿区的西南部。全矿有居民1万余人,其中职工5500余人。一座初具规模的石油新矿区开始展现。
一座新兴的石油城
(此文原载1954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在祖国西北部准噶尔盆地的边缘,临近终年积雪的天山麓下,有一座浅黄色的山岗。山上到处矗立着钢铁井架。山凹里,一排整齐的巨大储油罐,在太阳光下闪映着银色的光辉。红色铅皮顶的楼房,沿着山坡,一直伸到远远的荒漠中去。纵横交错的马路上,日日夜夜地奔驰着汽车、拖拉机。夜晚,漫山遍地的电灯,像星星在夜空中一样闪烁着。这座戈壁滩上的城市,就是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最大企业——独山子油矿。
1950年10月公司成立时,这里只有几十间门窗破烂的矮房子,全矿只有两三口油井,采油是用桶到井里去吊,效率低、产量少。炼油的方法也很落后,主要的产品是照明用的煤油。当时新疆各地新建和改建的工厂需要油,交通运输也需要油,需求量一天比一天增加。但是矿上提炼出来的油,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没有机器设备,缺乏技术人才,怎样把埋藏在地下的动力资源采掘出来,发挥它的巨大效用呢?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苏联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和我国合办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源源不断地运来了新式的设备和机器,派来了许多优秀的技术专家,解决了资金和技术的困难。不久,在白雪闪着银光的天山脚下,竖起了钢铁井架,开始钻探工作,向古老的岩层进军。起初,工人们对钻机是陌生的,也容易发生事故,但这些困难都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克服了。
前年春天的一个严寒的夜晚,44号井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后,终于钻到了油层。领导钻这口井的苏联专家阿斯大拉汉·尼古拉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回家睡觉了。这天夜里,他正在井台上指挥工人完成出油的最后一件工作——提钻杆的时候,因为提钻杆的工人技术不熟练,井口突然冒出泥浆来。阿斯大拉汉马上扔掉身上的老羊皮袄,跑到井台下来,想关住防喷器,可是井底的瓦斯带着原油和泥浆,像一条决堤的巨流,从井口呼啸而出,直冲到三四十公尺的高空。在黑夜里,井台下面一点也看不清楚,他们只得回到工作房去。原油和瓦斯的呼啸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阿斯大拉汉听到这种声音,焦急地说:“这要损失多少原油!时间长了会冲垮这口井的!”他不等到天明,一次又一次地跑出去看。清晨6点钟,阿斯大拉汉又爬进井台下,研究处理办法。这时苏方总经理和总工程师都来了,他们也爬到井台下去。井口喷出的原油和泥浆,像狂风暴雨,打在他们的脸上。瓦斯窒息着人们的呼吸。不久,他们就被瓦斯熏昏了,工人赶快爬进去把他们扶出来。休息了一会儿,阿斯大拉汉又爬进去工作。他想:“这是我在中国钻出来的第一口油井,我决不能让它垮了。”晚上9点钟,这位年青的苏联专家终于战胜了瓦斯,关住了防喷器。当他最后一次从井台下爬出来时,泥浆和原油已经浸透了全身衣服,眼睛被瓦斯熏得又红又肿,嗓子都哑了,但在他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苏联专家忘我的工作,鼓舞着中国职工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新的技术力量在迅速成长。在著名的青年钻井队里,有一位在今年“五一”和国庆节两次被选为劳动模范的女柴油机工艾孜罕(维吾尔族)。人们看见她在井上工作时按电纽、拉动油门把手的灵巧动作,决不会想到这么熟练的技术工人,一年前还是一个不认字的家庭妇女。一个没有文化不懂得技术的人,要想掌握技术是需要毅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的。为了学俄文,她迟睡早起,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学到一点理论,就立刻带到工地上去实习。遇到了问题,总是要问清楚。在苏联专家的耐心帮助下,她了解了柴油机的构造和性能,掌握了柴油机的操纵技术。当她正式被提升为柴油机工的那一天,她兴奋地说:“做梦也想不到在旧社会不被当人看的妇女,在新社会能够掌握这样复杂的机器。为了把祖国早日建设成社会主义社会,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向苏联专家学习。”
随着钻井工作的开展,采油量在飞速上升着。为了提高炼油率,去年矿区里又开始建裂化厂。经过一年多来的紧张工作,裂化厂已在今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了。这座裂化厂完全是新式的自动化的工厂。在车间里,你可以看到电气操纵的工作台,工人站在台前,操纵电纽指挥机器。如果哪一部分出了毛病,信号灯马上会向掌握机器的主人报告。但是要掌握这样复杂的机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联专家为了培养我国的技术人才,组织了一个技术学习班。一开班,总工程师马尔卡利扬就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亲自给学员讲课。车间主任米哈依诺夫把机器的每一零件拆给学习的人看,一遍两遍地教。言语不通他就比手势、画草图,想尽各种办法教会学习的同志。这样,使许多刚出学校不久的青年学生,在短期内就成了掌握新式机器的专门人才。
这座工厂是苏联专家按苏联最新标准设计出来的。各种机器设备,全部是从苏联运来。很多机器都是1953年才制成的。如裂化厂主要机械之一的高温高压透平离心泵,就是苏联最新的出品。生产离心泵的苏联工厂还专门派了一位专家来帮助安装。这位专家一到中国就表示:“不但安装是我的任务,而且还必须教会中国同志操作和修理。”
在建立新的裂化厂的同时,独山子油矿还改进了蒸馏厂的生产情况。蒸馏厂本来是一间又老又旧的工厂,炼油时加油料、装成品罐,都用人工来进行。有的同志认为这些设备作用不大,不如干脆废弃的好。马尔卡利扬坚决反对这种意见,认为应该改装它,提高它的炼油量。结果,在苏联专家先进技术的指导下,大家利用原有设备,进行了三次改装工作,炼油量提高了12倍,效率和新厂差不多。
独山子的面貌一天比一天地显得更加可爱了。从办公大楼通往炼油厂广阔的马路上,已经长起了高大的白杨树。去年才培育起来的小花园,今年开着鲜艳的花朵。医院、托儿所、学校、电影场都先后建立起来了。今年新建的40栋宿舍,在国庆节前都已完工。宿舍两旁修起了又平坦又广阔的马路,宿舍中间都将培植起小花园来。最近,工人们正忙着搬向新建的宿舍里去。大多数的宿舍还装上了收音机,每天播送着愉快的音乐和各地的生产消息。再过几年,这儿会出现更多的油井、工厂和房舍,也要种上成百万株树木,整个独山子将变成绿化园地。
独山子已经成长为一座近代化的石油城市了。当我们每天看见无数的车辆载着油桶,迎着金红色的朝霞,奔驰在雾蒙蒙的戈壁滩上,把汽油运送给远方的工厂和矿山时,运送给草原上新开垦的集体农庄时,运送给守卫在帕米尔高原上的战士们时,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尤其是不能不对帮助我们建设油城的苏联政府和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新疆石油的大规模勘探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除对独山子油矿进行了建设恢复外,按照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议,公司还要对新疆省的石油资源进行勘探。在新疆境内,划给公司16.8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区域,包括北疆地区、南疆库车地区和喀什地区。按照协议规定,公司在5年内,对上述地区进行地质勘探,确定含油气的前景,找出工业性勘探区域,以便开采石油和天然气。
本着这一目标,公司于1951年在独山子油矿成立了地质调查处,以独山子为基地,组建了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形测量、轻便钻井等11个野外作业队。此后,随着勘探工作的开展,野外作业队相应不断增加。1953年,地质调查处随公司总部迁到乌鲁木齐,独山子矿务局设立地质调查大队,到1954年各种野外作业队达到36个。从1951年到1954年的四年间,公司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综合性的系统勘探,勘探手段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采用了重力、磁力、电法、地震等方法)、大地测量、航空测量、岩心浅钻和深井钻探等。
勘探区域主要在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进行,其中以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山前规模最大。勘探结果,找到了71个构造,其中准噶尔盆地44个、库车地区12个、喀什地区15个。在这些构造中,对其中32个进行了细查,查明26个构造有含油希望,特别是当时探明并得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主要含油层系是属于新生界第三系和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尤以准噶尔盆地含油远景较好的结论,对后来的勘探开发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找到克拉玛依油田起到了很大作用。
送别
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新疆石油工业特别是独山子矿区已初具规模,并且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和人才,基本上能够自己管理企业。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于1954年10月12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自1955年1月1日起,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股份的价值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供应苏联通常出口货物的办法,在数年内偿还。
1954年10月11日,******给******写信,就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归中国独有问题,请******务必告诉****新疆分局第四书记赛福鼎·艾则孜做好中苏石油股份公司苏联股份移交大会的准备工作。
在中苏《联合公报》中,除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移交给中国外,还有苏联在中国新疆开采有色及稀有金属的公司、大连建造和修理轮船公司、组织和经营民用航空路线的公司也同时移交给中国。
中苏《联合公报》发表后,****中央、******指示国家有关部委,尽快制定出包括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内的四大合营公司的交接方案。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燃料工业部、重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民用航空局等部门,联合向中央请示公司交接中的资产估价、干部配备、专家留用及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等问题。之后,燃料工业部又向中央请示中苏石油公司移交后的公司名称、领导人选、建立中苏纪念馆以及给所有在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工作过的人员颁发纪念章和纪念证书等问题,得到中央和******的批准。
与此同时,由中苏双方人员参加的资产平权估价委员会,认真清理、估价公司资产和苏联股份的价值,积极进行苏联股份移交的准备工作。此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各部门的苏联专家加紧对中方原有和新来接管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养和训练,介绍工作经验,帮助他们熟悉生产情况。到12月初,公司移交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1954年12月29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特别股东大会和管理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决定1954年12月31日结束公司业务活动,将公司管理和属于公司的全部财产移交给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燃料工业部新疆石油公司。原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总经理马载任新疆石油公司总经理。12月31日下午1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主持的公司移交仪式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出席大会的有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新疆分局第一书记王恩茂、第四书记赛福鼎·艾则孜、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高锦纯、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事卡赞斯基以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辛兰亭、巴格达沙洛夫、赖际发、杨拯民、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总经理马载、副总经理波波文等;公司在乌鲁木齐的全体苏联专家和各部门的负责人及部分职工代表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宣布了特别股东大会关于公司移交的决议。马载、波波文、陈郁、赛福鼎·艾则孜、卡赞斯基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先后讲话,高度赞扬公司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中苏两国职工结下的深厚友谊。在热烈的掌声中,大会给苏联专家代表颁发了纪念章和纪念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