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热土丹青
24950500000016

第16章 独山子矿务局时期(1953~1961)(2)

公司党委书记王其人,是1928年参加革命的一位老红军。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组织部部长,解放后曾任旅顺口市、南昌市********等。钱萍是中苏石油公司的老领导,对公司各方面情况熟悉自不必说。马载是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北伐战争的老革命。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分区地委书记,热河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副局长,1954年6月按照中苏石油公司《章程》规定换任中苏石油公司总经理、代党委第一书记。他是中苏石油公司后期的主要领导,对公司情况自然也非常清楚。秦峰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师政治部主任,转业后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兼玉门钻探处处长,他和王其人书记是新来乍到。

四位领导都是久经沙场的老革命,长期的战争考验,磨炼出了他们坚韧不拔、沉稳果断、机敏挥洒的气质。但如何打好石油翻身这一仗,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光靠人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是不够的,这毕竟不同于在战场与敌人厮杀。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多地受制于石油资源分布的不确定性和地质构造的千差万别,受制于钻探工作中诸多不可预见的客观因素,更受制于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和勘探水平的制约,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啊!

几乎同时,他们又都深深感觉到那场直接影响中苏石油公司钻探进度的所谓“山前”与“地台”的无谓争论,不能再旷日持久地论战下去了,必须快刀斩乱麻,尽快拿出结果来。

1955年1月23日,刚刚成立的新疆石油公司立即召开黑油山地质调查专题汇报会。这次会上,公司党委充分利用前不久中苏石油公司新换班子所做出的有利决定,完全统一了勘探工作“走出山前,走上地台”的思想。会后,根据苏联顾问勒·伊·乌瓦洛夫和中国地质师张恺的地质报告,由独山子矿务局编制了《黑油山地区深钻探总体设计》方案,拟定在黑油山构造带打4口探井,构成一个剖面,进而探明白垩纪、侏罗纪的地质情况。此方案经新疆石油公司党委通过,报请石油部(此时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已升格为石油工业部)批准。

1955年2月4日结束的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上,石油部批准了新疆石油公司的《黑油山地区深钻探总体设计》方案,并作出:在准噶尔盆地北部黑油山地区,“为探明侏罗纪地层含油情况以及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地质构造,在获得浅钻补充资料之后,再打两口探井,计划进尺2400米”的决定。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准噶尔北部这口探井定名为黑油山1号井(后称克拉玛依1号井)。如果说,这之前对黑油山地区的一切勘探、详查、浅钻、争论、复探,是开发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序曲,那么黑油山一号井的定名,就是正式拉开了开发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序幕。由此,一场新中国的首次石油大会战就此打响。

石油部批准《黑油山地区深钻探总体设计》方案后,新疆石油公司决定,将1号井的钻探任务交给了独山子矿务局钻探处。独山子矿务局地质工程师吴华元等同志受命,在短时间内先后两次前往黑油山踏勘。之后,独山子矿务局地质师王克思、王秋明、王连璧“三王”等同志接受了1号井井位的设计任务。他们昼夜加紧工作,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井深1000米、目的层为侏罗系地层的1号井井位设计任务。接着,他们又在留任苏联专家潘·切亨娜带领下于冰天雪地中前往黑油山,进行1号井井位测定。

在完成了这一切工作之后,独山子矿务局局长秦峰立即向矿务局钻探处副处长马骥祥授命:一、1号井的钻探工作由马骥祥全面亲自负责。二、调派井架安装队人员、井架设备准备向黑油山进发。三、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好钻井队,务必一炮打响。为慎重起见,要求马骥祥在行动之前,亲带苏联专家再作最后一次现场踏勘。

为保证1号井顺利开钻,胜利完钻,新疆石油公司决定成立黑油山钻探前线指挥部,由独山子矿务局局长秦峰任总指挥,指挥部下设钻探处,由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副处长马骥祥任前线钻井总指挥,主阵1号井钻探。

1955年3月2日,马骥祥带领留任专家阿·布拉莫夫、井架安装工崔庆林、中方翻译刘仁,驾一辆“嘎斯51”,破冰碾雪驶向百里之外的黑油山,对1号井作最后一次踏勘。也就在这同一天,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安装部1号井井架安装队经过战前动员,由苏来曼带领7名队员组成的安装先遣小分队向黑油山进发了,其余30多名队员携带井架及全部设备,在维吾尔族队长吾守尔的带领下,分批开始步步移动向黑油山进军。他们一路克服了积雪深陷、道路泥泞等困难,于4月中旬将全部设备运到了井场。工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工人们住地窝子,没菜吃,啃干馕,吃水靠化雪,天气渐暖没雪了,就喝戈壁滩生了虫的碱水,但安装井架的工作昼夜不停。终于在4月底完成了1号井井架安装任务。

1955年6月14日,由独山子矿务局派出的一支由8个民族36名青年职工组成的1219钻井队,在队长(技师)陆铭宝、副队长(副技师)艾山的带领下,开始向黑油山1号井进军。

也许这支英雄井队里不同民族的年轻人谁也不曾料想到,这次出征竟然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划时代壮举,成为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望着茫茫戈壁荒漠,他们立下誓言:“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其志、其势、其魄,江海填移,星月可昭。

他们的领军人陆铭宝,是1952年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毕业分配来中苏石油公司独山子油矿的青年学生。他聪颖、勤奋、稳重,话不多又肯苦干,深得苏联专家和中国同事们的赞赏,很快由钻井员、技师提升为井队队长。这次向黑油山进击,优中选优,组织上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从新疆石油公司领导马载、王其人,到独山子矿务局局长秦峰、独山子钻井处当家人马骥祥,再到全矿务局几十支井队、几千名职工,大家都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他,期待着他能旗开得胜。他在欣喜振奋之余,也深深感到了巨大的压力——那场旷日持久的“杯海之争”将由他和他的井队来验证揭晓。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他必须奋力一击,拿下这口事关独山子炼油厂生存、事关新疆石油工业前途命运的希望之井、生命之井,而决不允许1952年苏联专家捷列肯在黑油山所钻4口浅井的尴尬结果再现。

1955年7月6日,1号井正式开钻。陆铭宝和他的井队勇士们在戈壁滩顶酷暑、战风沙、住地窖、蚊群咬、喝碱水、治井喷,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被他们一一踩在了脚下。后来,为了解决钻井泥浆配比问题,陆铭宝将自己在独山子新婚三天就离别的当泥浆技术员的妻子杨立人也接了来,夫妻双双奋战在黑油山1号井场。由此,杨立人成为了黑油山探区的第一个女职工,他们夫妻二人也成为了克拉玛依的第一家庭。第二年,在打2号井时,他们的女儿在井场诞生了,这是克拉玛依第一个孩子。为了纪念孩子的父母打出了惊天动地的克一井,也因为这个女孩是克拉玛依出生的第一个孩子,当时的克拉玛依钻探处处长,后来成为克拉玛依市第一任市长的秦峰,特地赶到他们住的地窝子看望他们夫妻,并给孩子起了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叫陆克一。

1955年10月29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1号井,喷出高产油气流,由此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

1955年11月26日,新华社向世界报道了黑油山第一口探井出油的消息。听到这一喜讯后,******高兴得彻夜未眠,连夜打电话向石油部祝贺,并询问黑油山的情况。

1955年12月7日,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专程赶到黑油山现场检查勘探和出油情况,并向新疆石油公司和独山子矿务局的领导传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加速发展石油工业的指示,要求黑油山探区“以更大的努力和信心迎接即将到来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石油部勘探司司长唐克在独山子主持召开了黑油山总体规划讨论会,由新疆石油公司新任总经理张文彬、总工程师史久光、总地质师杜博民等组成的设计委员会编制了《黑油山地区钻探总体规划》,决定采取局部构造与大剖面勘探相结合的布井方式,布置31口探井扩大钻探范围,以此查明整个黑油山地区及其周围几个构造的储油情况,拿到一定的面积和储量,做投入开发的准备。

1956年2月26日,应******的要求,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和部长助理康世恩到中南海勤政殿向******、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作了关于石油工业发展的专题汇报,当听到黑油山第一口探井已经出油,并正在继续扩大勘探范围时,******鼓励道:“美国人讲中国地质老,没有石油,看起来嘛,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样?石油部,你也给我们树立点希望!”当汇报到黑油山地处荒漠戈壁,野外勘探开发十分艰苦时,******意味深长地说:“搞石油艰苦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1956年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黑油山探区又一口探井出油》,******在中南海捧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人民日报》分外高兴,立即给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打电话:“聚奎啊,我向你表示祝贺啊!”他将共和国地质权威、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赠送给他的那块来自黑油山探区的岩芯摆放在他书房里高大的书橱中,直到逝世。

1956年3月6日,******副总理****召集地质部、石油部领导何长工、李人俊、康世恩讨论加速石油勘探的问题,指示“应进一步壮大石油勘探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在两三年内查明一两个广大的产油区域”。石油部党组4月7日在给****、李富春、薄一波的报告中,总结了准噶尔盆地几年来勘探的经验教训,认为“从独山子到黑油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内,是一有希望的石油集聚带,而且储油层变化不大,是找到油田的有利条件。故应集中力量,大力勘探”。

1956年4月19日~28日,石油部部长助理康世恩亲率工作组和石油部苏联专家组组长费·安德列克等人来到黑油山地区进行现场实地考察。经对黑油山构造1号、2号、4号井的钻探出油情况作了全面细致考察后,康世恩于4月23日返回独山子,在独山子专家招待所召开了包括苏联驻中国新疆总领事参加的会议,认真听取了各方对黑油山勘探部署长期以来始终剪不断、理还乱的“山前”与“地台”两种不同意见的辩论。会上,根据几天来的现场实地考察和大量的勘探资料佐证,康世恩和费·安德列克、尼肯申等专家明确表态,坚定支持中方地质人员提出的剖面勘探部署意见。

恰在此时,马骥祥专程从黑油山赶来,送来了4号井也喷出了工业油流的喜讯,从而以铁的事实证实了黑油山区域确有不受背斜控制的油层存在。

转机终于出现了!

这场自中苏石油公司时期延续下来的长达三年之久,曾一度困扰着准噶尔盆地勘探的“油海—杯水”大辩论,终于在1956年春天以“走出山前,走上地台”理论的确定而告结束。康世恩当机立断,迅速作出了彻底扭转新疆石油工业徘徊不前局面的大胆决策——“撒大网,捕大鱼”,将新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准噶尔盆地南缘全面转向西北缘,实行大规模区域勘探和小面积集中钻探相结合。在黑油山1号井以东以南的湖湾区,按排距5公里,井距2~4公里布置探井集中钻探,探明储量;在黑油山—乌尔禾长130公里、宽30公里的广大范围内,按排距30~50公里、井距5~10公里部署了10条大剖面。第一批29口探井,开展区域剖面钻探。以黑油山为中心,向东、西扩展,进行整体解剖。

1956年5月1日,黑油山油田正式更名为克拉玛依油田。

康世恩代表石油部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刚一部署,作为克拉玛依地区勘探开发主力军和大本营的独山子矿务局,立即向全矿区发出“紧缩独山子,大上克拉玛依,一切首先满足克拉玛依”的号召。

全矿沸腾了!

整个矿区掀起了“支援克拉玛依,开发克拉玛依,到克拉玛依去”的热潮。独山子矿务局从干部配备、技术人员、设备物资、器材供应、机械修理、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方方面面全力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而且全给最好的。特别是钻探开发,抽调了上千人连带设备前往,充分保证了油田开发的需要。

这年4月20日,******指令北京军区组建石油钻探团进疆参加黑油山油田建设。9月,在******主持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石油部报告: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的克拉玛依油田,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可探储油面积还在扩大,可采储量1亿吨以上。党中央在这次会议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必须加快进行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开发建设。

******关于“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的重要指示,成为当时独山子矿务局近万名石油职工加快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的强大动力和座右铭,鼓舞着各族石油职工战风沙、斗严寒,尽快拿下克拉玛依大油田的石油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