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一些人抱怨“找工作真难”。诸如此类的想法,相信大多数职业人都曾有过。可以认为这是对工作认知的一种误区,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陷入这种误区,说明这已成为了职业人的一种普遍心态——“找工作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方面,职场上求职者众多,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前些年大专院校的扩招之势一直有增无减,大批毕业生拥入职场,然而岗位的增幅并没有那么大,岗位的数量在按照自己的步调增长着,与求职人数的增长呈现出步调上的不一致。除了冷门专业或者高要求的岗位,一般情况下,供总是小于求的,这种供求不对等的局面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找工作很难。而且每一个学历和年龄层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都想在自己能力所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找一份优越一些的工作,这样往往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另一方面,求职者对工作认知的误区,导致工作中的恶性循环。求职者中绝大部分会用“好与不好”“喜不喜欢”来评价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如果求职者找不到心目中所谓的好工作,但又迫于生活压力的前提下,求职者往往会被动的跨出一步,先找工作稳定下来,然后伺机再跳。几番跳槽、转行折腾下来才发现不但没有找到“好工作”,连当初的一点模糊的职业想法也没有了,完全迷失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频繁的跳槽会使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分散,不利于个人的职业目标的达成。这样就更增加了对“好工作”的渴望。
因此,用“好”字来形容工作实在欠妥。
其实,工作没有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那么,如何去判断工作适不适合我们呢?
首先,工作与你的内在个性是否适合。当一个人对某种工作发生兴趣时,他就能发挥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就能积极地关注该工作的知识及相关动态,并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情绪高涨、想象丰富,增强记忆效果,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工作效率。兴趣可以调动人的全部精力,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投入工作,促进你能力的发挥,兴趣和能力的合理结合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只有把个人的兴趣和工作高度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最好的价值和价格。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工作兴趣和个人的欲望等同起来,真正的工作兴趣应该能够让人即使在逆境、挫折中也能保持工作激情和较高的效能。曾有人进行过研究:如果你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则能发挥你的全部才能的 80%~90%,而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所从事工作没有兴趣,只能发挥你全部才能的20%~30%。兴趣使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其次,个人能力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一个人的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层次。但在现实工作中除了“适才适用”外,还有两个极端:一是自身的能力不被认可,能力达到了但没有找到相应的职位。二是公司提拔时没有考虑到个人能力是否达到,造成“高处不胜寒”的窘境,高位虽好,但如果能力达不到,勉为其难也不行。
再次,这份工作能提供给我们多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空间直接相连的就是企业平台。在选择企业时,并非大公司或外资企业就一定好,发展空间就一定大。职业人必须要明确发展空间是自己职业发展的一条线,可以由很多的阶段和公司平台组成,在某一个平台无法提供发展空间的时候,可以重新选择。
根据你认定的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有可能的机遇来计划自己短期的和长期的目标。例如,如果你分析自己的需求是赚很多钱,自己也有良好的经商头脑和能经受不断挫折的能力,那么,你可以筹集一些钱去做生意;如果你分析自己的需求是做个白领,并且自己也有良好的工作意识和敬业精神,那么,你可以去努力的学习和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一旦确定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就要全身心地去努力,并且坚持不懈,不断增长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做到了以上几点,你就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你就会真正把工作和兴趣结合起来,对工作产生极大的热情,并且全身心投入到你所热爱的工作当中,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你工作的环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到达自己满意的彼岸。
最终,这个最适合的工作就成为了最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