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学习要点及要求】
掌握中国历代纪元表中历史朝代的顺序及大致年代。南北朝各国的年代作一般了解。掌握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
掌握后、王、天子和皇帝的称谓,其余的一般了解。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中掌握谥号、年号,其他的一般了解。掌握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四时节气。掌握阴阳、五行、八卦、生肖。掌握科举考试、四书五经、三纲五常。掌握本节姓氏名字号及避讳。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跨越,从大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的发现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华夏炎黄在历史的分合离析中繁衍生息并不断创造,绵延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珍贵遗产。
第一节中国发展简史
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远古人类
距今大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约8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都是直立猿人的代表。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是早期智人的代表。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等是晚期智人(新人)的代表。这些原始人过着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的石器和一些简单工具,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而且已经有简单的语言。
(二)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进入了氏族、公社阶段,五六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及西安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起到主导作用,氏族成员按照母系血统确定,实行集体族外群婚。这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学会定居生活、打井、建造房屋和制造弓箭以及纺织饲养家禽并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制作精美的彩陶上面刻画的符号可能是中国原始文字的萌芽。
2.父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文化的典型代表。父系氏族公社里男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成员的亲属关系以父系血统确定。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晚期出现了贫富差别。
二、奴隶社会
(一)夏朝
大约公元前公元22世纪末至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7世纪初。大禹之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也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传子制度。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传至“桀”,夏朝灭亡。
(二)商朝
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的“汤”率领黄河下游的商族部落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商朝,其统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中部。商朝前期,因长时间的内乱,都城也多次迁徙。至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往殷(今河南安阳),才稳定了统治。此后,商朝出现过“武丁中兴”。但到商末纣王时,终因暴政而亡国。
商朝建立了王以下包括许多官吏和大批军队在内的国家机器,同时还出现了刑罚、监狱。商朝农业、手工业较以往有所进步,特别是青铜铸造的水平明显提高,可以制造各种大型、精美的器物。“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商朝的商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由于商业交换活动的增加,出现了早期的货币。
(三)周朝
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统治残暴腐朽。经过周文王时期的准备,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初,周公平定了东方叛乱,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等重要制度。西周确立了天子之下的文臣、武官体制;其刑罚制度更加完备;保持了“西六师”和“东八师”两支军队。西周中叶后,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841年出现“国人暴动”实行周、召二公“共和”执政。这一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宣王时虽一度号称“中兴”,但到公元前771年,幽王终于亡国。次年,平王东迁洛邑,西周历史结束,东周开始。
西周的农业较前代有所进步,工具改良,耕作技术提高。其土地制度为奴隶主阶级国有的井田制。西周时期,手工业在门类和技术上都有所扩大和进步,尤其表现在青铜铸造、制陶以及纺织业上,西周很多青铜器上铸有长篇铭文,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其商业仍主要服务于贵族,即“工商食官”,但民间以物易物的贸易也初步发展。西周在前代的基础上,文化继续发展,文化典籍、诗歌及音乐取得较大成就;天文、历法和医学等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其得名于鲁国编年史《春秋》。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政治、经济地位沦丧,仅成为形式上的天下“共主”。取而代之产生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先后出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即所谓的“春秋五霸”。在此期间,大国纷争,小国追随,战争不息;同时,也产生了反战性质的弭兵运动。春秋时代,以铁器、牛耕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的发展。原有的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土地则日趋强大。在此基础上,不仅产生出封建生产关系,而且爆发了新兴地主力量向奴隶主贵族的夺权斗争,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等。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春秋时期,文化空前发展,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因七大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被称为“战国七雄”。进入战国之后,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身,并与对手争雄,纷纷进行改革变法运动,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私田所有制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瓦解,另外,又以秦国商鞅、魏国李悝及楚国吴起等等变法最为著名。于是,封建制度得到确立。战国“七雄”之间激烈兼并战争的不断发展,变法最为彻底的秦国逐渐压倒对手,终于导致了秦国在公元前221年对天下的统一。
战国岁月,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制农具普遍使用,水利灌溉设施深受重视;手工业规模、种类及技术都较前进步;商业及城市经济也显著活跃,并出现了金属货币广泛流通的现象。战国时代,思想文化进一步活跃,“百家争鸣”,儒、法、道、墨、阴阳、刑名、纵横、农及兵家等学派相互交锋;文学、史学及艺术领域成就辉煌璀璨;科学技术继续发展。
四、封建社会时期
(一)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灭亡了六国之后,建立了秦王朝,定都咸阳。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为了巩固统一,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改“王”为“皇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终于爆发了由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朝在刘邦攻占关中后灭亡。
(二)西汉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后,胜利者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汉初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到汉武帝时,进一步采取各方面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如执行推恩令、“中朝”制、刺史制、盐铁专卖、均输平准及“独尊儒术”等政策。西汉后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王莽趁机夺权称帝,改国号为“新”。新王朝实行的“改制”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由此“新”灭亡。
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在征讨匈奴的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对外交往,丝绸之路随之产生。而以“昭君出塞”为标志,汉中央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也得到继续发展。
西汉时期,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司马迁在史学上做出杰出贡献;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成就辉煌灿烂,影响深远。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画异常精美。
(三)东汉
汉室皇族刘秀利用农民起义,在公元23年称帝建立了东汉政权,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在前代的基础上,东汉继续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并实行征辟、察举的选官制度,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长期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豪强地主称雄,中央统治日趋黑暗、腐朽,产生了“党锢之祸”,最终导致黄巾大起义爆发。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中灭亡。
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大地主庄园式生产在农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手工业在纺织、冶炼铸造、煮盐、漆器及造纸等方面有较大进步。东汉前期重视兴修水利、黄河。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东汉王朝进一步保持与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地区和民族的密切交流。
东汉产生了王充等思想家、班固等史学家和文学家、张衡等科学家、张仲景等医学家等等杰出人物,将当时的文化推向领先世界的水平。此时,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道教在东汉末年产生。
(四)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1.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军阀相争。经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角逐,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和孙权为首的三大力量,三足鼎立。以后,曹操之子曹丕(220年)、刘备(221年)和孙权(222年)分别称帝,建立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当时,曹魏实力最为强大,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屯田制等重要制度。诸葛亮平定南中和五次北伐之举,为蜀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蜀的织锦技术闻名遐迩。而吴国卫温率部出使夷州(今台湾省),则开创了海峡两岸交往的先河,也说明当时吴的造船业非常发达。魏的马钧发明浇灌工具翻车。
三国末年,司马氏家族逐渐控制魏国政权,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自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280年出兵消灭了昏庸、腐朽的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西晋
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是历史上一个短暂而又黑暗的王朝。统治集团既腐朽不堪,又激烈争权夺利,爆发了影响巨大的“八王之乱”,激化了内外矛盾。316年匈奴兵攻占了洛阳,西晋王朝无力抵御,随之亡国。
西晋时期,盛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操纵“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在政坛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他们广占田地,荫庇大量劳动人口,并可免除赋役,从而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权阶层。西晋在经济上实行的占田制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东晋、十六国
317年,南逃的司马睿建立晋,定都健康(今南京),史称东晋。约与东晋统治相当的100多年中,中国北方的匈奴、鲜卑、氐、羌等族建立了前赵、北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南凉、后赵、成汉、前秦、后凉、后秦以及汉族建立的前凉、北燕等国,史称“十六国”。420年,刘裕废掉东晋皇帝安帝,建立宋(刘宋)。
4.南北朝
到589年,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朝,北方也先后产生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几个政权,史称“南北朝”。在南朝,门阀士族开始衰落,寒门地主势力崛起,掌握了政治军事大权。宋、齐、梁、陈四朝存在的时间都较短,而上层既昏庸无能,其内部矛盾又相当激烈,于是,国势日趋颓废。
三国、魏晋和南北朝时期,虽然割据战争不断,但文化领域却相当活跃。玄学盛极一时,佛教获得进一步传播,而思想、文学、史学、艺术、地理以及科学技术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北魏统一北方地区后,出现了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改变官制、律令和姓氏,迁都洛阳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六镇大起义则打击了北魏后期的没落统治。
(五)隋朝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随后重新统一全国,并增强了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交往。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史称“开皇之治”。隋炀帝杀父篡位后,虽一度有所作为,但不久便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又好大喜功,连年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隋朝末年,终于爆发了瓦岗军、河北及江淮等农民大起义,隋朝随之灭亡。